在1894年7月25日这一天,甲午战争爆发了。除了我们之前说过的日军将英国的"高升号"击沉之外,其实还有另外一场战斗,就是当时在牙山的中国军队。前期到达牙山的中国军人有2000多人,他们在这里和日本军队发生了小规模的冲突。中国军队因为人数上和装备上与日军的巨大差异,无力反击,也开始从南部往北部溃逃,一路就逃到了平壤,到了朝鲜的北边去了。
这样的陆地战争,我们可以讲"高升号"这个事情是在7月25号早上发生的,也就僵持了不过几个小时,最后被打沉的话也不过就几分钟的事情,战争就是这么简单。牙山和成欢驿死了两百多人,也打了没几个小时。这在朝鲜的战争,大概在前期就是这么打的。因为既然打起来,中国也不能示弱,中国在专制体制下,如果对外示弱,就意味着这个政权更危险。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只能坚挺的走下去。
8月1号中日两国元首同时向对方宣战,两国进入战争状态了之后,中国只能硬着头皮打下去,开始正儿八经的调兵遣将。此时的南部朝鲜已经没有办法去维持,只能在北方进行部署,也就是从南部逃回来的那一批军人,希望能够在平壤组织成一次战役,另外就从北方开始往朝鲜运兵。
朝鲜运兵就是通过大东沟黄海这种水路,往朝鲜鸭绿江运兵,希望能够组织一场像样的平壤战役。结果我们调兵遣将等到9月25号中国的军队都还没有完全的调整到位,日本的军队就对平壤四面包围,围得水泄不通。打到晚上的时候,战地指挥官就说,"那没有办法了,我们这样根本没法打啊。"因为日本四面包抄,战地指挥官下令回撤,这个指挥官也就是从牙山过来的叶志超。
其实这个叶志超,很多学者在研究甲午战争的时候,没有任何人对他的决策感到认同。他指挥从牙山逃跑,又指挥从朝鲜平壤逃跑,后来就是军前正法把他给处死了。他确实是中国军队在这场战争当中,陆军最丢脸的指挥官。但总体来讲,清军在牙山战役和平壤战役中的表现还是对得起国家和朝廷的,打的还是很顽强,但是没有办法,后援没有跟上,日军又咬得很紧,四面包抄。
当天9月15日晚上,大军开始后撤。那么只要你是溃散性的后撤,当然就是一发不可收拾的。这就会导致一个很麻烦的事情,也就是导致了大规模地溃散。基本上9月15日之后,朝鲜就丢失了。战争就是这样,我们将朝鲜战争打的其实就是这么多,所谓的中日甲午战争实际上也就是这么一个情况。打到这个时候为止,如果就这么结束也就算了,结果还不行。
两天之后的9月17号,不知道平壤战争已经结束了的中国军队还在往朝鲜派兵,此时的海军还在护送着中国的运兵船,从天津大沽口出发,经过黄海的大东沟,往鸭绿江去。运完兵中国北洋海军回撤,就是在回撤的时候遇到了日本海军,两军相遇时,此时是中午的十二点,中国海军刚刚吃完中饭。同时也正因为刚吃完中饭,船上因为做饭而冒出来的烟就被日军观察到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中日两国海军相遇,双方都没有办法后撤。日本政府在他的谋略当中讲的很明白,朝鲜问题的最终解决一定是和中国一决雌雄。如果不和中国打出一个胜负,那么朝鲜问题就还没有解决。
如果一定要打出一个胜负,那么该怎么打呢?除了在朝鲜地面控制住朝鲜,让朝鲜脱离中国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最重要的就是寻找中国的海军。因为当时中国的海军就相当于现在的核武器,本身就有一种威慑力量。当年的海军在面对几个大的海洋国家来说,他就是一个威慑力量。
日本在这个时候寻找中国的海军主力进行决战,他是非常有目的性的。日本分析得很明确,上中下打败北洋海军,打个平局或者被北洋海军打败。这种方案我们都看到了,日本在面对这三种方案的时候,他都是有对策的。中国海军在这整个战争的过程当中,李鸿章所给出的路径和日本的谋略的是完全相反的。李鸿章主张的是想要避免战争,不想和日本对打,他这样的决策是对是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