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浙江省,2020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公布之后,立刻引发了网友的热议,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篇作文通篇都是晦涩的词语,网友们纷纷直呼看不懂。
现在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这篇作文,因为文中引用大量国外名家论述,以及晦涩生僻的词语。一公布就立刻上了热搜,作文开篇就来了一句“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而这篇文章像这样生僻词、学术语句和典故,比比皆是,文中句子几乎都是长句。很多人认为这篇作文硬套名人名言不配得满分。阅卷时,第一位老师给了39。而后两位阅卷老师都给了55分,但浙江省作文组组长,浙大副教授陈建新点评时称,这作文文字的老道与晦涩同在,思维深刻与稳当俱备,因此大家对这篇文章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今天作者就同大家一起来讨论下这篇作文:
现在我们从标题,立意,选材,结构,语言,风格等六个方面加以分析
第一标题,高考作文标题必须搏出位,吸引眼球而又切题,搏出位吸引眼球,是高考作文的功利性决定了的,在芸芸考生作文中要出位,一个新颖别致,而合理的标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阅卷老师读一篇作文,可能还不到一分钟,加上老师长时间阅卷的疲倦,你不给他新鲜感,没有较深的印象,他怎么会给你高分,这一点我认为考生没有错,他做得好。
第二 立意
我们先来看一下2020年浙江高考作文的要求
说明白了,这就是个人理想与家庭、社会的要求之间所产落差和冲突,要求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去选材和论述,作者开篇直奔主题,没有废话,只是作者的语句有些奥义,一来就上生僻词,读来有些不爽。其实他第一段话的意思说白了就是:人总是要有对理想和自由的追求的,这难免要和社会与家庭的期望发生冲突,但你没有必要觉得社会和家庭都是枷锁,然后全盘否定,对抗社会,尼采说了,你不能和过去完全脱节,最理想的方式是生活在树上,既能仰望天空,又可以接气。总结一下,一句话就是人要在追求理想与接地气间做平衡。
后面诸段大概如此
第三 选材,这篇作文,这篇文章的选材是比较广泛的,从选材来看这作者是个比较喜欢读书的人,书中一些著作可能很多成人都没有读过。文章引用了许多哲学家的话、晦涩的概念和词汇,对于一位高三学生来说这样的文学积累和思考是难能可贵的,所以评卷专家觉得不像一位高三学生的作文。,所有引文非为虚饰,也不是为了800字的要求。当然他对材料应用上也没有不当之处,比如尼采的“骆驼、狮子和孩子”,以及麦金泰尔的“共同体的故事”,用得不对,理解有误。
第四结构:这篇作文,思路比较清晰,逻辑比较严明,通篇都在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述,总——分——总的脉络还是可以看出来的。
第五语言:这篇作文晦涩难懂,生硬,套用的句式多,长句多,他没有把看到的书中的句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而是耍小聪明,把句子的词语进行了置换后,用在了自己的文章中,难免有些望文生义。
在文中生僻字的使用频率太高,在词语的应用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就有问题,滥觞是指江河的起源,滥觞是有一个从小到大的发展的过程的,而来自没有这个过程,这里应该用来自而非滥觞。
第六风格:不易接近,晦涩难懂,翻译腔打底,生僻字定桩,不可取因为作文的目的是为了交流而非卖弄。
最后,说一点题外话,在对这篇的讨论中有些批评超出文章的范围,说这个考生很功利这非常不好,高考本来就是很功利的事,只要置身其中,谁能超然于外?这位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在高压的考场上,还能准确审题,思路清晰,只不过用一点小心思搏出位有何不可?
要反思的应该是这次争论所显露的问题,这争论显示出了我们对语言文字的认识还有待加深。
作者观点:这篇文章还是比较好的,无论破题立意,还选材论证都做得比较好,所以几位阅卷老师给39分,有给39分的道理,给55分,也有55分的道理,但是给满分就有些说不过去了,因为这篇文章的硬伤很明显。一、存在大量英式句法的汉语,这很明显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二、大量的生僻字的影响了阅读,破坏了文章的美感。
满分作文,是要起示范作用的,这样做有一个明显的导向,那就是晦涩、难懂、炫技的作文都可以拿高分,这绝非高考作文的本意,这难道不是一种错误导向吗?通过这样的形式我们是要选拔什么样的人才,如此下去在高考那样功利的环境中,作文要想回归本源只是一种奢望。
一家之言,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