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更普及了(十三五·中国印象(14))

2018年8月30日,出生于千禧年的李梦娜走出山东烟台火车站,坐上了烟台大学迎接新生的大巴。完成入学报到、领取宿舍钥匙和生活物资等一系列流程后,坐在宿舍床上的她意识到,4年的大学生活就要开始了。

李梦娜来自山东潍坊临朐县五井镇,她的父亲、母亲都是初中文化水平,但对她和弟弟的教育非常重视,从来都“很舍得”。“父亲之前运营过挖掘机,后来承包镇上的鱼塘,对我最大的期望就是考上大学。”不负父母所望,李梦娜成为家里第一代大学生,如愿读了新闻专业。

如今,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越来越多的学生像李梦娜一样,成为家中的第一代大学生,通过教育改变了命运。

今年9月,本科毕业于青岛农业大学的宋晓彤,进入天津城建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专业是土木水利。她既是家中的第一代大学生,也是第一代研究生。“相比读本科,读研期间的责任感更强,师生关系也有所不同。导师更像一个指引者,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合适的方式去发展。”宋晓彤说。她希望通过努力,未来能从事和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的工作。

教育部今年5月发布的《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高等教育阶段,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含独立学院257所),在学总规模4002万人,毛入学率达到51.6%,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这些数据成为中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的有力注脚。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秉林指出,高等教育从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是“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要发展成就之一,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在推动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的路上,2019年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被视作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临门一脚”。

高职扩招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选择,还将为现代制造业等产业一线输送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去年9月,张芹入读山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技术。入学后,张芹发现老师们不仅在教学过程中拓展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更是言传身教。“在推动就业上,学校会安排对口实习,让我们安下心来。”张芹说。

“十三五”期间,除了教育规模稳步增长,中国高等教育正在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中国高校学科体系、教学体系不断完善,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来自湖北鄂州、在广东就读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的张若莲正是这一发展趋势的受益者。她还记得大一刚入校时,专业课的老师在上第一堂课时都会问学生“历史是什么”。“这种入门启蒙,对我来说是一个建构概念和身份转变的过程。”张若莲说。

在如今已读大三的张若莲眼中,老师们不仅学识渊博,授课也各有特色;更值得一提的是,老师们都是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合理的课程设置更让她加快了由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身份转变。“大学的课程学习和我高中时有所不同,与我想象中的也不一样,差别不仅是课程难度增大了,更在于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门。”张若莲说。

无论接受的是什么样的高等教育,迈进大学的门槛没那么难了,选择愈发多样化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记者 赵晓霞)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11月26日 第 01 版)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275 字。

转载请注明: 高等教育更普及了(十三五·中国印象(14))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