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样态乡村学校:用一块屏幕改变着乡村孩子的命运

“我今年已经52岁了,想不到竟会成为一名‘网络主播’……”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果园乡中心小学教师王莉莉面对电脑镜头,打开课程直播软件,熟练地切屏、播放课件,并不断地向学生抛出问题。为了直播效果,她还给自己加了个“猫耳朵”滤镜。

在王莉莉30多年的教师生涯中,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她已经讲过数不清多少次,而以直播的方式讲这篇课文却还是人生第一次;在屏幕另一端,590名孩子专心地听着课,在讨论区“扣1”“扣2”甚至画图,与王莉莉互动。不少学生还被王莉莉“点名”做起线上小主播,“连麦”回答王莉莉的问题。

果园乡中心小学坐落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南七公里处,全校共计40人的教师队伍支撑着752名乡村孩子的学习。疫情居家学习期间,这所乡村小学没有一个学生掉队。而这还得益于互联网直播技术,以及将这些技术带到乡村学校的教师王莉莉。

教育技术的发展,像一束光照进了乡村孩子的世界。这所乡村小学也正经历着一场“变道超车”。

新样态乡村学校:用一块屏幕改变着乡村孩子的命运

果园乡中心小学建于2011年,现有学生752人,40位专任教师,开设15个教学班。

疫情期间没一个学生掉队

疫情使学生无法像往常一样到校园上课,这对网络程度欠发达、教育信息化程度及信息素养相对欠缺的乡村来说,本该是雪上加霜。果园乡中心小学却在学生“居家学习”的两个月期间,交出一份在线教育的完美答卷。

果园乡中心小学校长王杨可以骄傲地说出,疫情没有给孩子们的学业造成很大损失。他看到,学校里的每一名教师都确保孩子具备参与直播课程的条件,“每节课都会设置打卡,出现异常的状况打电话联络家长。有的孩子家里没开网,我们到家里帮他们把网络开通。也会让家长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个可以上网的智能手机,如果真的不能参加直播,还可以通过电视收看‘名师课堂’,那里有一样的资源。”

疫情期间,学校把生命教育、美术课、手工课等优质公益课程通过网络推送给孩子们,让他们即使宅在家里,也不觉得无聊和枯燥。有的孩子还在线上做起了小主播,有模有样,游刃有余。

长达两个多月的线上学习,不仅对于这所乡村小学,就是对于整个国家而言,也是史上第一次,王杨和王莉莉也时常会产生“摸着石头过河”般的不确定感。

终于,一张成绩单告诉他们:就这样做,没错。在学期末渑池县的调研考试中,王莉莉所带的果园乡中心小学五年级的三个班语文成绩在全乡的教学班里,分别是第一名、第二名和第四名。

新样态乡村学校:用一块屏幕改变着乡村孩子的命运

疫情期间,王莉莉每天给孩子们上网课。

不仅是陪伴者也是链接者

这场乡村教育的“奇迹”,不是一朝一夕间形成的,它背后是三年网络的历练。

将“奇迹”带到这所乡村小学的正是今年52岁的教师王莉莉。三年前,王莉莉报名参加了由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沪江“互加计划”等30多家教育类公益组织、教育类企业、高校及学术研究机构联合发起的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这个被称作是“青椒计划”的项目,让王莉莉的教学人生“焕发第二春”。

新样态乡村学校:用一块屏幕改变着乡村孩子的命运

王莉莉说,互联网给了她一次“新生”。

王莉莉还记得,那一年里,每天下班回家后,她都盯着电脑或手机,在指定的平台上学习一小时课程,听完课打卡,打完卡再复习、预习。她选了语文课、信息技术课、家庭教育课、心理课等7门课。“孩子们需要什么,我就去学什么。”

“如果没有‘青椒计划’,我可能下了班回家就做做饭、看看电视,也许一生就这样度过了。那样的话,我将永远没机会领略互联网的惊人力量。”那一年里,王莉莉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她几乎没有看过电视,就连大年初一、正月十五的晚上,也抱着电脑听课。“不是为了完成任务或打卡,而是真的有种探到宝的感觉。”

“我们不仅是孩子的陪伴者,也是新技术与乡村教育的链接者。”参加培训前,王莉莉的电脑水平仅限于会使用Word、PPT等办公工具。通过“青椒计划”的网络课程,她能够熟练运用流行的信息技术。“微课、简书、简单的小程序制作、简单的数据分析、剪视频、做海报……只要是用得到的,我现在都会。”

在王莉莉的帮助下,这所乡村学校有了更多的新资源:不停地有企业、基金会支持学校的发展,不到一年,图书角、航模角、电脑、平板电脑、编程课……各种各样新资源、新技术,在这片乡村学校的土地上绽放出花朵。

新样态乡村学校:用一块屏幕改变着乡村孩子的命运

新技术正在促进教育公平

近些年来,乡村学校也面临教师和优质生源的流失。“每年都会有不少老师从乡村调到县城;家境好一些的学生,家长要么送他们到县城读书,要么宁愿花钱送去私立学校。”留在乡村里的孩子越来越少,“最多的时候全校有1000多孩子,后来800多,今年只有700多。”

“农村的孩子其实很可怜。他们聪明、善良,有一颗向上的、好学的心,但农村孩子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确实有限。”王莉莉回忆,在2017年之前,果园乡中心小学只有语文、数学、英语课程,而即使是这些课程,师资也远远不及城镇,“教育差距越来越大,我们的孩子落下一大截。”

新技术不仅为王莉莉赋了能,也给乡村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在王莉莉给记者发来的一段她在学校室内足球课上随手拍摄的视频中,孩子们在教室内围成一个圈,几个男生技术娴熟地操纵脚下的足球;大屏幕的直播中,国家队退役运动员一边远程指导孩子的动作,一边也教授学校当地的体育老师该怎样教学。

新样态乡村学校:用一块屏幕改变着乡村孩子的命运

孩子们正在通过大屏幕上室内足球课。

这是近年来在乡村地区流行的“双师课堂”的一个场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这场互联课堂的教学革命中,屏幕这一端的乡村学校教师扮演着“助学者”的角色——一边帮助直播老师完成教学任务,一边自身也在学习,提升教学技能。等学得纯熟了,这些“助学者”会独立走上讲台独立开展教学。

“对于我们学校的农村老师来说,美术课、音乐课不会教没关系,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都在网络上给我们上课。他们一边教学,一边教老师如何教学。”编程课、音乐课、美术课、古诗诵读课、创意写作课、生命教育课……记者看到,有着数不清的“双师课堂”资源,正在改变着果园乡中心小学752名学生的命运。

引进互联网教育技术之后,王莉莉发现孩子们的学习状态完全变了。“有时,线上课堂不仅是我们一个班在上课,还有云南、贵州、新疆等学校的孩子们跟我们一起上课。孩子们看到了别的学校的孩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总想去展现一下自己。”

王莉莉永远忘不了,当班上的7个孩子在网络上向全国的孩子们展示家乡渑池的乡土人情和风景名胜时,透着的那股阳光、自信的劲儿。“我也以为他们会自卑、会害怕、会怯场,但他们没有,面对大屏幕,他们话比平时更多。”

这些孩子对来自屏幕上的表扬也尤为在意。“他们知道,每次直播中的表扬不只有他们自己能听到,还有成百上千所学校的孩子会听到,所以他们努力把功课做到最棒。”王莉莉说,每周的生命教育课上,屏幕上的老师都会进行一次课前表扬,而当孩子们发现果园乡中心小学在表扬名单上时,就会特别兴奋;“古诗诵读课上,孩子的诗配画作品受到表扬,他们也会格外高兴,然后更用心地去想新点子,更多地把自己所学所会表现出来。”在这些孩子身上,王莉莉看到了前所未有的正向反馈。

“有的已经去县城上学的孩子,现在甚至想回到我们这所乡村学校来上课。”王杨校长和王莉莉都知道,如果不是因为互联网,乡村孩子便不会享受到这些优质的教育资源。而这场关于教育技术的变革,或将实现教师和优质生源从县城向乡村的“倒流”。

新样态乡村学校:用一块屏幕改变着乡村孩子的命运

校长王杨认为,乡村教师应是掌握新技术、提升教学理念的时代“链接人”。

“这是一个可以推广的‘奇迹’。”王莉莉认可双师课堂的“授渔”模式,她说,得益于青椒计划,她一个人将教育新技术带到乡村小学,通过教师之间一起备课、知识共享,更多乡村教师掌握了实用的信息技术和教学方法;而得益于“双师课堂”,又有更多的乡村教师向优质的教育资源学习,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弥补师资不足、师资条件差的短板。

“这块屏幕,改变着这一代乡村孩子的命运。”王莉莉转身,望向身后那块约1平方米的屏幕,屏幕上方两侧是“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八字班训,五星红旗挂在班训之间。

教育公平正在加速到来,乡村学生更美好的明天正在到来。王莉莉知道,这块屏幕见证着互联网技术发展为乡村教育的赋能,见证着后疫情时代乡村课堂教学模式的新样态,它是飞架在优质资源与乡村教育之间的一道桥。

“天堑变通途。”

采写 新京报记者 戚望

编辑 白蕊 校对 薛京宁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333 字。

转载请注明: 新样态乡村学校:用一块屏幕改变着乡村孩子的命运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