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着之一,其地位自不必多说。在很多人心目中,相较于《红楼梦》的深刻学术性与《西游记》的浪漫主义色彩,《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两部书的现实主义更容易被接受。因此也更容易在民间广为流传,民国胡适更是称其为心目中最好的古典著作。到了当代98版水浒传电视剧的影响力更是扩展了水浒故事的传播,为当时的收视率创下新高。很多人看过之后,在欣赏英雄好汉的同时,因为水浒的结局而骂宋江。
骂宋江从来不是因为其统治不力或者对兄弟好,而是都集中在同一个原因之上,那便是宋江的诏安政策。而之所以人们骂宋江诏安,原因无非有两个:一个是水浒传对于108将,特别是里面36天罡人物一个个出场,在饱满的故事情节塑造下,在现实主义稍加夸张地描绘下,英雄好汉们跃然纸上,当代又跃然于屏幕之上,风雪山神庙、倒拔垂杨柳、景阳岗打虎、截取生辰纲、杨志卖刀等等经典桥段已然把水浒人物塑造的个个鲜活。当一个个身怀绝技的人物齐聚于梁山忠义堂后,凑齐了一百单八将整个故事情节达到高潮。但在此之后的情节,随着宋江的招安,人物命运急转直下,特别是南征方腊过程中,当初好不容易才聚在一起的好汉们近半数死于战场,还有很多因不满招安而离去。哪怕是幸存的骨干,要么为朝廷所用、要么为朝廷所害,仅有的两个既未被朝廷所害,也不想被朝廷所用,更不想离开梁山的军师吴用和小李广华荣,以自尽收场。
这种轰轰烈烈的开头、悲壮至极的结尾,这种先扬后挫、先喜后悲的故事情节落差,总会使人们心中不得不思考到底该归罪于谁。正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作为梁山第一把交椅的宋江责无旁贷。而且在诏安之前有相当一部分梁山头领,特别是最初跟随晁盖上山的阮氏三雄以及后来通过合并二龙山上山的鲁智深、武松为代表的反对招安派,曾经不断的提醒甚至阻挠宋江的招安计划,正是通过这两种观念的碰撞,更凸显了宋江对于朝廷招安的坚决态度和固执性格,这也更加加重了人们骂宋江的理由。
那么招安到底是对还是错呢?如果从主观因素上来看肯定是错的,主观因素就是人们的感觉、感情,而这种感觉和感情受到了前面提到的剧情落差所左右,又被剧情结尾所证实。但如果从客观角度来看,那么就不能单纯从剧情的落差来判断了,而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眼:第一是从当时的当事者眼中看;第二是从现代人的观念中看。
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外加一些说书的给人们的印象,往往是水浒传描写的是当时北宋末年朝廷腐败、民不聊生,108条好汉共聚一堂、替天行道,但在当时人眼中真的是这般景象吗?首先宋朝无论北宋还是南宋都是中国历代王朝中最为富庶的朝代,而且这种富庶不仅是富于国库,更是富于百姓。朝廷腐败不假,民不聊生确实谈不上,这种说法往往用于其他朝代末期的农民起义开场,比如说书先生通常在讲秦末陈胜吴广、唐末黄巢起义,或者清末太平天国的时候都会用到这种表述,因此也不加区分地把这种说法加到了水泊梁山起义上。但是对于宋朝来说这些词确实用不上。
相较于秦的严酷与滥杀;汉末的军阀割据、民生凋敝;唐末的宦官专政、外族入侵;清末的外族腐败统治及西方列强入侵来说,中国历代王朝只有两个与它们性质完全不同,一个是大隋、一个是大宋。隋末的瓦岗寨、窦建德等、北宋末的宋江起义、方腊起义等,没有一个是因为确实吃不上饭而造反的,宋朝相较于其他朝代对于百姓的宽松度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都是相对比较高的,到了南宋末年农民起义更是少之又少,人们在解决温饱的情况下是很难聚集起类似于陈胜吴广那样全国性起义的。因此宋朝只会出现北宋灭亡,大批百姓跟随朝廷南迁;南宋灭亡10万军民陪着小皇帝崖山跳海,不会出现因自家农民起义而改朝换代的现象。
仔细分析水浒传里的人物,你会发现所谓“逼上梁山”,一部分确实是因官府而逼上梁山,另外还有被梁山头领逼上梁山的,如玉麒麟卢俊义、金枪将徐宁等,以及一些自愿上梁山的。而后后两种方式占了108将总数的大部分,且被朝廷逼上梁山的大多数也是因为自己与自己所在单位的领导不和、同事排挤等因素造成的,许多名将都是在与梁山交战过程中战败受降的。这样排除完之后,只有极个别是因朝廷腐败、心怀拯救苍生之大义而上梁山的,因此这些“当事人”眼中并不是多么的恨北宋,恨徽宗。
说当事人眼中的境遇,不得不着重说一下招安的始作俑者宋江眼中的现实情况。确实,在这部著作中表现的天罡地煞聚齐之后,对于朝廷的历次征讨都体现出了很强的战斗力,不仅保住了水泊梁山根据地,而且势力越做越大。这就给了观众一种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梁山好汉们真有推翻朝廷、另立江山的可能。但事实是哪怕号称八百里水泊梁山上站满了人,与朝廷势力相比依然不是对手,更何况梁山的几次胜利多是因为地理优势,一旦真的如李逵所说,举全山兵力下山打入东京,所路过的州郡及各种战役,恐怕跟征方腊是同样的下场。此外,就算这群好汉能够在梁山稳稳定的存在下去,充当一方霸主,他们又能做多长时间呢?毕竟梁山的核心实力在于108将的个人能力,特别是个人武力,等到他们老去梁山依然会有源源不断的各色身怀绝技的人上山充数吗?会有新的一百单八将吗?
更何况在古代是讲传宗接代的,既然说忠义,起码得对得起自家祖宗,在梁山上结婚生子不成问题,但一旦第一代人生老病死、陆续去世,他们的后代将替他们的父辈承受被朝廷剿灭的命运。也就是说在宋江眼里,胜利与安全都只是暂时的,就算能够一直胜利,时间也会给他们一个了断,所谓大丈夫立于天地间应当建功立业,对于梁山好汉来说无非就是两条路,要么造反成功建立政权,显然宋江看出来这一条路很难走得通;要么归附朝廷、将功折罪,弟兄们得个一官半职安享晚年的同时也利于后代,这种想法不可谓不长远,也确实是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考虑到的。
再说一下现代人眼中所看到的客观事实,其实很多人之所以会有一种梁山好汉如果不接受招安,继续扩大势力向东京进发,有推翻北宋政权建立新王朝的可能性的错觉,是因为他们看过太多其他类似题材的史书记载或文学作品。比如三国,有一个心怀大志的主公,带领一套完整的班底,在风云聚会下哪怕不能一统天下也能割据一方。但是三国那种班底的是冲着接管政权而组建的,通常具备一个主公、多个谋士、N个大将及庞大的军队,攻城掠地抢夺更多的后勤保障资源。
而水浒的班底是冲着“精彩”而组建的,各色人等差异巨大,文有吴用、萧让、金大坚等,武有林冲、关胜、武松、鲁智深、花容等,个个精彩绝伦、独当一面。他们无论哪一个如果当初不犯法,都能在社会上独立生存,哪怕是靠小偷小摸为生的时迁也能迟到香喷喷的鸡肉。而三国模式的班底里。团队一旦散去,便不再那般有力了,想象一下,刘备在组建班底之前是靠什么谋生的?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又能做到亩产多少呢?因此他们才成了一部“夺权机器”上的各个部件,“组装”后展现出了更强的力量。水浒中单靠吴用和朱武真的能与北宋“中央参谋部”和“各军区参谋部”相抗衡么?梁山上能够不依靠个人武武力,而善于排兵布阵、统兵作战的大将又有几员?
虽然有句话叫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作为现代人是十足的旁观者,那么旁观者看到的就一定清的么吗?作为旁观者的我们“观”的是一部小说,而小说是根据真实历史上北宋末年宋江起义扩容之后写成的,真实的宋江起义,是一股流寇,在被北宋名将张叔夜击败之后死伤惨烈,不得不接受朝廷招安的,因此无论是史实还是小说,宋江这伙人只有诏安一条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