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纳粹德国和苏联为了争夺哈尔科夫这个战略城市,发动了哈尔科夫战役。作为二战苏德战场上最为艰难的一战,这场仗有点类似于抗日战日战争中的长沙会战,一共打了四个轮回。第一次德军为夺城发起战争。第二次德军在哈尔科夫粉碎苏军攻势,第三次曼施坦因横插一脚,伸出了罪恶之手,纳粹德国获胜。而第四次苏军才终于收复了哈尔科夫。
不过苏联之所以决胜哈尔科夫,是因为1943年初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成功反击,苏德战场的天平才偏向苏联这一方。曼施坦因如何扭转败局,重新拿回哈尔科夫?这第三次战役又发挥了什么作用?本期就带大家去看看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新进来的观众朋友们多多点赞关注支持一下。
众所周知,斯大林格勒是苏联中央地区通往南方重要经济区域的交通咽喉,战略位置极为重要。若德军攻占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向北可以攻占莫斯科,向南可以通往波斯湾。可以说拿到了斯大林格勒,就拿到了在苏德战局上的决胜权。
1942年7月17日,苏德双方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交战,双方经过长达半年的战斗,德军越打越差。
1943年2月2日,德军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城北的第11军残部宣布投降,至此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东部战线的转折点,纳粹德国失去了在东部战线上的主动权,还折损了大半的兵力,顾此失彼的战争形势迫使德军开始从苏联撤出。世界人民都从斯大林格勒战争中看到了希望,嚣张的法西斯们也看到了正义的力量。
谁知那边斯大林格勒战役刚刚结束,德国南部集团军就不甘示弱地再次引战。1943年2月2日,为了抵抗邪恶的德国纳粹势力,粉碎哈尔科夫方向德军“B”集团军群基本兵力,收复哈尔科夫工业区,打起了十二分精神。一边准备消灭南方的德军残余势力,一边组织反攻力量强攻德军。
哈尔科夫位于乌克兰, 这里是通往苏俄核心和内陆的必经之地,这里的交通十分发达,无论是铁路还是公路,都是交通枢纽,东到喀山伏尔加,南到克里米亚巴库,北到莫斯科。更重要的是这里还是机械工业中心,有很强的资源基础,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城市。二战前夕,哈尔科夫就已经是和列宁格勒齐名的坦克城,T-34的摇篮。所以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甚至交通,这里都十分发达。
其实早在1942年的夏天,德国就开始实行巴巴罗萨的第二阶段——蓝色行动了。德军企图通过蓝色行动打开局面,打垮苏联的工业。为此还把南方集团军分成了两个部分,A集团军进攻工业城市斯大林格勒,B集团军负责攻占高加索地区的油田。
起初蓝色计划开展得很顺利,可没过多久,苏军就开始了反抗战斗。
1942年年末,苏军通过“天王星”和“土星”行动,打败了斯大林格勒和顿河旁边的德军,德国军队一退再退,行动最终宣告失败。德国B集团军被迫撤退到北顿涅茨克,高加索方面也节节败退。
有了前面的胜利,苏军看到了消灭南方集团军的可能性,于是重拾战斗信心,结合西南方面军以及沃罗涅日方面军共计50万人,派出重兵前往哈尔科夫和库尔斯克。当时苏联与德国的兵力一度达到8:1,德军必须时刻准备着,才有可能突破苏军的包围圈。反之则很有可能会全军覆没。德军方面在面临突如其来的败局,突然乱了阵脚。
1943年1月,保卢斯晋升为德国陆军元帅,他看到节节败退的德军,选择就地投降,第6集团军仅剩的9000跟着他都选择了投降。
1943年2月,曼施坦因接过保卢斯手里的烂摊子,对德军进行重组,他将自己手里的顿河集团军群与德国B集团军群合并起来,组成了新的南方集团军,自己担任指挥官。
新官上任三把火,曼施坦因元帅是带着气性来的,他想尽全力扭转败局。但是他知道不能急于求成,虽然上级一再要求他赶快收复哈尔科夫,但他知道现在并不是拿下哈尔科夫最好的时机,所以他告诉元首:“优秀的拳手会先后退一步,然后打出致命的一拳。”那么曼施坦因是如何往后退的?他这一拳又打得怎么样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1943年2月21日,曼施坦因先是对过度拉长的苏军侧翼发起了反攻。由于反攻计划推进得很顺利,曼施坦因的部队将苏军先进单位和苏联红军孤立了。苏军冒进的先锋——西南方面军被曼施坦因手上的精锐装甲部队拿下了。
3月9日,德军在克拉斯诺格勒、巴尔文科夫沉重打击了苏军。预计有23000名苏军士兵被德军击毙,还有9000人被俘虏。这次反攻战,德军拿下了苏军615辆坦克,354门火炮。这一仗,也是德军在二战中打得最成功的一次反击战,而德军也获得了东线最后的胜利。
随后曼施坦因更是乘胜追击,发起了“反手一击”的大胆行动,想要通过迂回到在亚速海的罗斯托夫,来围歼苏军。虽然这次“反手一击”行动,没能大获全胜,但他也成功的通过自己的努力,对苏军造成了更大的伤亡。战局回到了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败前的状态。
虽然曼施坦因把“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髓吃得很透,但他忘记了,这里毕竟是苏联的地盘。德国将领告诉曼施坦因:“这里决定着德国的未来”,曼施坦因听完这句话立刻明白了哈尔科夫的重要性。看到德军越来越猛烈的攻势,苏军彻底震怒了。就在曼施坦因觉得自己能够乘胜追击,通过反攻拿下哈尔科夫的时候。苏军全力出击打破了曼施坦因所有的幻想,并且对德军发起了大规模的反攻。
为了把曼施坦因打回去,苏联集结了5个集团军,想在哈尔科夫附近围歼德军,一举把德国侵略者赶到第聂伯河,争取让他们在1943年年底就滚出苏联。苏联这边为了确保胜利,把战线拉了好几百公里长,这给后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战线越长、物资运送越困难。
屋漏偏逢连夜雨,德军看出了苏联后勤存在问题,还雪上加霜地破坏了沿线的铁路,这让苏联南部进入了绝境。苏军虽然人多,但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刚刚结束,战士们都还没休养过来,就被迫加入了哈尔科夫的第三次战斗。曼施坦因看透了这点,决定针对这点突击苏联军队。
德国拿出他们的“压轴王牌军队”——“元首师”、“骷髅师”、“帝国师”,要知道这几只部队可是当时领先世界的坦克装甲军。虎式坦克是重型坦克,约60吨。曼施坦因觉得凭借这个大家伙,怎么也能把苏联后勤都供应不上的军队打回去了。
1943年2月19日,德军先发制人。曼施坦因在正面派出四个军团共计10万人,来对抗苏军的50万大军。德军党卫军的第2装甲军部队一马当先,先是冲到西南方面军的先头部队面前,拿出自己压箱底的两辆虎式坦克,炮轰苏军最为先进的T34型坦克16辆,之后又把坦克的炮筒对准了苏军剩下的18辆坦克。
苏联看自己手里的宝贝坦克被狂妄的德军接连炸翻,心中愤懑难平。而德军看到被击毁爆炸的苏联T34坦克,还戏称这是“苏联人的脱帽礼节”,他们以为自己有了虎式坦克就可以所向披靡了,还顺带拿下了乌克兰的领空权,派出战机炮轰苏联本来就很脆弱的后方补给线。这一举动给苏联的装甲兵、步兵都造成了十分巨大的困扰。看着德军驾驶虎式坦克在战场上为非作歹,相继多次炸毁苏军T34坦克,党卫军(德军)精锐部队趁虚而入,奔袭100公里,截断苏军补给通道,苏军气的不打一起来。
苏军突击第5集团军、第6集团军相继失去战斗能力后,西南方面军也“军力不支”,于3月初被迫撤退到了顿涅茨河,直接导致苏军侧翼全面暴露在残暴的德军面前。德军看到这个局势,带着第4装甲集团乘机北上,在哈尔科夫和苏联打了起来。
当时德军7个装甲师和7个机械师都到了哈尔科夫,苏军守在沃罗涅日的方面军明显抵抗不了这么强大的火力,就向200公里外的苏军补给站发出了救援申请,但是因为距离太远。补给站没帮上什么忙。苏军第3方面军只能孤军作战,第3方面军是一个整装装甲军,原本有两万士兵,300辆坦克。
可是这场仗打完之后,只剩了5辆坦克,最惨的连部只剩了几个兵还活着。即便苏军如此顽强地抵御德军,但守卫哈尔科夫的第3方面军和69军还是被德军包围在了哈尔科夫,德军还切断了哈尔科夫通往对方的铁路。
虽然德军手里有第3方面军和69军,但他们的前方还有固若金汤的苏军防线,想打赢这场仗,还是要费点力气。
3月10日,求胜心切的党卫军冒着被包围、全歼的危险冲破了苏军防线,切断了苏联的后路。纳粹核心随后也赶到前线,组织党卫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苏军的残兵败部最终不敌敌军。
3月12日,德军攻入哈尔科夫,苏军供给出现问题后,士兵抵抗的意志力断崖式下降,守卫哈尔科夫三天之后,被迫离开这里。苏联的第3装甲集团本着不抛弃、不放弃的态度,在无力搬运重装备的状况下,战术性地撤退到了西南方面军的驻地。德军如愿以偿拿到了哈尔科夫,曼施坦因的计划大获成功。
德军用10万人的军队打苏联50万人的军队,仅仅损失了1万多兵力,这一战绩成功激起了东线德军的士气,他们觉得自己:“又能打仗了!”反观苏联这边,如果他们这次没有在哈尔科夫战役中失败,很有可能在1943年夏季就把德国赶出乌克兰的地盘了。
但就因为曼施坦因的“一意孤行”,苏联军队的战略错误,苏军以多打少也失败了。虽然这是一场“邪恶”的侵略战,但是它依旧是苏德战场上的一颗明星。曼施坦因能够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打赢“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当然离不开他的聪明才智。
其实当时无论是曼施坦因领导的德军,还是苏联军队,都面临着兵员不足的情况。但是曼施坦因巧妙地运用了装甲集群的战斗力,苏军的装甲队实力较弱,德军就拿出了七倍于苏军的装甲部队,与之斗争。这是从客观的硬实力来说。从精神层面来说,曼施坦因能够做到“心里有底”,让别人信服自己。
虽然曼施坦因在提出攻占哈尔科夫之时,德国元首很犹豫。但是在他的描述下,德国元首最终通过了他先打南方方面军侧翼,再反攻哈尔科夫的计划。有了元首的支持后,曼施坦因顺理成章地拿到了党卫军三大王牌师,看到这里其实我很佩服这个步步为营的曼施坦因。
两军交战,兵力不是最重要的要素。最重要的还是如何用兵,打出以一当十的实力,远比拿出数量多、质量低的军队重要。曼施坦因作为领导,能够带领10万德军打50万苏联军队,还反败为胜,我想也正是因为这个,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