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竞争一直是,甚至从人类起源起就是对大部分激烈活动的刺激物\"。
毋庸置疑的是,竞争推动了人类的发展和进程,不断突破和进步是很多人心中竞争最美的画面,然而并非是所有的竞争都会带来如此积极影响,正如南大和东大的恩怨纠纷,一场分家,引出了两者扯不清,理还乱的世纪纷争。
一:自立门户---悄然的改变
东南大学和南京大学是两所享誉盛名的大学,它们都在当代的大学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栖身于同一个城市的它们却并没有向人们想象的那般关系和谐,这两所大学也曾因一次分家而展开了一场混乱持久的纷争。
南大和东大本在民国时期本是一所大学,它们的前身都是国立中央大学,在那个风雨摇曳的时代里,国立中央大学承载了无数爱国青年的梦想,也代表了国家教育的希望。
为了培育出更多的人才,这个开放,包容的学府设置了很多学科,在半个世纪的摸索和前进中,这座最高学府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也发展的更加完善。
1946年,从战争的伤痛中走出来后,中央国立大学又恢复了往日的发展生机,11月1日,复工后的国立中央大学选择了扩大规模,它设立了26个研究所,43个科系,7个师范的学院。
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努力下,国立中央大学又创造出了斐然的成绩,它为国家提供了一批科研工作者,也为社会各界提供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央俨然已经演变成了政府的代名词,为了保持政府的威严性,1949年,国立中央大学在教育部的要求下改名为了国立南京大学。一年后,又更名为南京大学。
然而,这时的南京大学并非是我们今所说的南京大学,1952年,教育部又重新规划了大学的建设,南京大学也被列入了这次教育改革的一部分,经过一段时间的安排和协商,南京大学实行了整改计划。
在这次整改中,南京大学彻底解体了。工学院和其他学校的相关院系合并在了一起,形成了南京工学院,它留在了原来南京大学的校区里,而文,理学院则迁到了金陵大学的校区里。
为了保持公平的原则,教育部便把这个组成的新学校命名为了南京大学。
解体后,各有所得的南京工学院和南京大学都觉得十分不公平,它们都把彼此视为了最大的竞争对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两所大学都是互不来往的。然而,这两所大学并没有公开的作对,它们只是在暗暗的较劲。
80年代时,教育部公布的一场改名计划彻底激起了南京工学院和南京大学的斗争。当时,全国一共有四所和南京工学院相似的大学,在教育部的统一安排下,这些大学应改名为理工大学。
南京工学院也应该改名为南京理工大学,然而,南京工学院的老师和学生对这个名字十分不满意,他们觉得学校的名字不应该加上理工两个字。
在一番商议下,南京工学院的老师和学生达成了共识,他们希望能把学校的名字改为东南大学,为了获得教育部的批准,南京工学院的资深教授和海外学子走上了漫漫的上书路,他们联名向教育部发出了请求,在一番奔走下,教育部终于批准了他们的请求。
1988年6月6日,南京工学院围绕着改名展开了隆重的庆典,他们希望能在这个洋溢着喜庆的日子里庄严的宣布学校的新名字---东南大学。
然而,当一切都准备就绪时,教育部突然要求东南大学取消这次庆典。其原因竟是南京大学的一些老教授对此名字有很大的意见。90年代末,国内又掀起了一股大学合并的浪潮,本属于同一所大学的东南大学和南京大学也表现出了合并的热情。
然而,在关于确定合并的名字讨论上,两个学校又有了很大的歧义,经过几次的商讨,它们最终也没能达成共识,无奈之下,这次合并计划只好不了了之了。
如今,南大和东大都取得了各自的教学成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往日的恩怨的逐渐被淡化了,这两个学校也表现出了包容合作的姿态。反思是为了更好的进步,即便是那些恩怨已经烟消云散了,但我们也要探明引起这些纷争的原因:
1:师生的情结
作为高等的学府,南大和东大都有一批优秀的老师和学生们,这些老师和学生有着高尚的情结,他们把个人的成就和学校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学校的名字和荣誉多这些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他们不允许有其他学校来挑战自己学校的威严,在一届又一届的传承中,这种思想也逐渐得到了加深,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学生都加入了这场混战,从分家到提议再次合并,这两所大学的师生终究没有达成共识。
2:地位相似
同层次的竞争是尤为激烈的。从分解到各自发展,南大和东大都在中国教育界有着相似的地位,它们都代表了中国大学教育的水平,也都承担了培养人才的责任。
为了完善各自的发展,也为了突出各自的特色,这两所大学常常会和对方比较。在相互的比较中,这两所学校的竞争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
不可否定的是,这种激烈的竞争促进了发展,也迎来了进步。但同时,这些不同的成就又在不经意间造成了比较,又进一步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
一场分家,引来了两校的世纪纷争。究其根本,这两所大学都是怀着进步的心态前行的,进入新时代,合作发展已然成了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本是同根生的两所大学也必定会慢慢忘却矛盾,携手走向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