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无声世界从此有了天籁

他们的无声世界从此有了天籁

  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演出前,李桢在后台与《冬残奥圆舞曲》的演员合影。受访者供图

  如果不是12年前临时受邀带一群聋哑孩子练舞,35岁的李桢如今可能正在舞台上追寻自己的“舞蹈家”之梦,抑或在某所高校当舞蹈教师。

  这个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教育专业2010届的毕业生,在校期间便已拿到全国“荷花杯”舞蹈大赛金奖、全国大学生艺术节金奖等诸多奖项;还未毕业,就收到湖北省歌舞剧院及多所高校发出的邀约。

  2010年夏,许多人曾不理解他的选择:到武汉市第二聋哑学校任教,与聋哑孩子继续待在一起,教他们跳舞。

  不久前,李桢获评武汉市2022年度“最美教师”。荣誉背后,12年时光里,他带着一批批听障孩子,走出了国门、拿到了国际赛事的世界级冠军,也走上了包括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在内的各种舞台,完美绽放。

  熟悉他的人称赞,他“成就了一批批特殊的孩子”。他说,他和孩子们是彼此陪伴、彼此成就,一起在无声的世界里“寻找天籁”。

  贴在音箱上的耳朵

  转身、踢腿、下腰……在武汉市第二聋哑学校的舞蹈房里,一群有重度听力障碍的孩子,正在李桢的指挥下学习舞蹈。李桢根据音乐节奏高举双手打拍子、做提示,飞速变换手势。孩子们紧盯他手上的每一个动作,用眼睛“聆听”节奏,生怕漏掉一个细节。

  李桢12年来一直负责该校一年级到高三的律动课,同时担任校艺术团指导老师。

  吸引他留下来的,就是孩子们对律动的虔诚——

  2010年5月,临近大学毕业的李桢因专业成绩优异,受邀到武汉市第二聋哑学校帮忙编排舞蹈。

  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听障孩子。在一位手语老师的协助下,排练正常进行。唯一的困难是由于听不见,学生无法感受、捕捉到音乐节奏。

  为尽快将节目排好,晚饭后李桢提前回到教室。还未走近,只见学生们围坐在音箱旁边,一个个把耳朵贴在音箱上面。

  原来,这群学生是想感受一下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却不小心将音箱调成了收音机模式。他们并不知道,整个教室充斥的,是音箱发出的“滋滋滋”刺耳的噪声。

  李桢的心“颤抖了一下”。他走上前想要帮他们调出音乐。可那一刻,孩子们都慌张跑开了……

  “一面是他们对艺术那种纯粹的向往,一面是执着又自卑的身影。”这一幕深深打动了他。他当时就决定,留下来——要带着这群特殊的孩子“找回原本属于他们的那份自信”。

  当年9月,入职不久,李桢就遇到了“拦路虎”。

  李桢没有学过特殊教育,手语不熟练,导致课堂效率低,学生们也开始不集中精力,课堂常常乱成“一锅粥”。他很着急,却又束手无策。

  一次,在又一堂失败的课后,李桢心态“崩”了。课间,他把自己关进休息室不肯出来。他以为会有学生来找他回教室,但没有。沮丧之余,他想到了“放弃”。

  突然,一只小手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他转身一看,一名有些先天愚型的无声天使正看着他,送给他一个静默的微笑。

  李桢突然觉得“世界反转了”。在这个学生面前,他意识到自己反而像个任性的孩子,遇到不顺只会情绪化;而这个孩子却像个成年人,“仿佛在默默告诉我:不要着急,静下心来一点一点做,一定可以”。

  李桢回到教室,又开始从每一个动作、每一拍节奏和每一个舞台画面教起,带领大家一点点练习。

  就这样,李桢和学生们共同完成了第一支舞蹈《楚韵雄风》。他们反复完善,第二年,这支舞蹈夺得全国特殊学校舞蹈比赛二等奖。

  伴随学生们第一次夺奖时兴奋得如花儿一般的脸庞,那些紧贴在音箱上的耳朵、突然跑开时的慌张,那个学生无声的微笑……如电影画面般一一再次涌入他的心间。他想着,要继续努力,“让每一个聋哑孩子能够在舞台上发光”。

  练舞也是“练心”

  为提高教学效率,李桢用两个月掌握了《国家通用手语词典》全部8214个词语。其中绝大部分,是他的听障学生教会他的。上课时,为帮助大家感受律动,李桢从让他们把手放在鼓上感受做起,一步步统一对音乐节奏的把握。

  艺术团主要由高二、高三学生组成,为了不耽误文化课学习,他和学生们利用每天午休和课外活动时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跳舞是个体力活,舞蹈室之外,还需要以跑步、仰卧起坐等训练体能。其间,曾有学生提出不想排练了,甚至想退团。

  李桢言传身教,给学生讲自己理解的练舞哲学:跳舞很辛苦、可能也无法带来现实利益,但日复一日训练的过程,看似是提升体质、练习技艺,更重要的是同时磨炼了内心——学会吃苦与坚持,“这两项品质将带领我们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通往成功的路没有捷径,这群特殊的孩子更需付出几倍的努力。“健全人练习时,一个动作不到位可以暂时停下来,专抠这个动作,但聋哑人听不见,如果中间动作不到位,他们只能全部从头再来。我们的练习就是一次次从头来过。”李桢介绍,或许因为聋哑,“这些孩子比健全人更加刻苦和专注”。

  2013年8月,全国第八届残疾人文艺汇演在长沙举办,李桢带着孩子们如约参赛。训练场地紧张,他们只能顶着烈日在一处水泥地上排练。

  那支舞蹈有许多动作需要在地面完成。排练结束,看到孩子们发红的膝盖与手掌,有的还破了皮、伤口夹着沙砾,李桢心里“像被狠狠地割了一刀”。他默默拥抱每一个孩子,汗水、泪水肆意流淌。

  那次,他们拿到全国银奖,和金奖的大学生作品仅差0.01分。孩子们收获了莫大的鼓舞,大家都觉得,所有的付出是值得的。

  厉兵秣马多年,这支艺术团开始在更大的舞台绽放光芒。

  2018年元旦,李桢和孩子们首次走出国门,参加在意大利举行的国际啦啦操公开赛。作为唯一的一支残疾人队伍,他们的表演在30多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夺得高中组集体花球和双人花球两项世界冠军。

  “双向拯救与奔赴”

  随着一块块奖牌、一张张证书、掌声与鲜花接踵而来,在特教领域,“武汉市二聋校艺术团”逐渐成为一张闪亮名片。

  李桢却始终站在舞台下的阴影里“打节拍”。那个只有孩子们才会“聚焦”的角落里,他是孩子们跳舞的“指南针”。

  年复一年陪伴学生练舞,李桢好像渐渐“遗失”了自己大学时的梦想,他曾和这些孩子们一样,也多么希望在舞台上尽情绽放自己、拥抱属于自己的鲜花和掌声。而今,舞台角落——似乎渐渐已成为李桢无法摆脱的“位置”。

  常年累月“打节拍”,李桢还落下了肩周炎。面对自己的选择,想起当年的“舞蹈家”梦,未来何去何从,一度,他也有些踟蹰。

  直到2018年4月,东方卫视邀请他和学生们到上海参加《完美搭档》节目录制。孩子们瞒着他,悄悄写下一封信。

  “在我小时候,我的世界就没有声音,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这辈子可能就这样了。直到有一天你出现了……我第一次知道原来我不会说话,听不到声音,但我也可以跳舞,跳这么漂亮的啦啦操。我们第一次登台,都紧张得全身发抖,但我们知道你永远都在那里。你常跟我们说舞台是一个能感受到自己发光的地方。我们知道你也热爱舞蹈,但自从遇到我们以后就再也没有登上过舞台,只能在舞台的阴影里,当我们的节拍器……是你的坚持,没有让我们放弃,你就是我们心中的世界冠军,也是我们的完美搭档!”

  李桢泪流满面,那一刻,他突然意识到,“舞台角落”有着任何位置都无法比拟的价值。

  仿佛有了更足的动力,在他的潜心带领下,截至目前,武汉市二聋校艺术团共获得国家级奖项11个、省级奖项13个、市级奖项35个。

  该校一位退休老教师介绍,李桢是新生代实践型教师代表,这些年在他的带领下,孩子们学习舞蹈拓宽了成才之路。艺术团先后有70余名学生受益于特长加分,考入理想的大学。他们如今活跃在各个行业,“都在自己的领域继续绽放着青春”。

  2012级学生张梦银,刚入艺术团时胆怯不愿展示自己,“李老师给我们讲‘井底之蛙’的故事,鼓励我们迎难而上走出去,做最精彩的自己。”从组长成为艺术团团长,张梦银在李桢的指引下,一步步蜕变。从郑州师范学院舞蹈系毕业后,张梦银也选择扎根特校,如今在湖北襄阳做一名特教老师。

  在特教领域耕耘多年,李桢甘之如饴,持续积淀。2021年9月,他收到邀请——加入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导演团队。同时,他还参与了闭幕式两个舞蹈节目的编排、训练、手语翻译及现场指挥。

  一起参与开幕式工作的,还有两名武汉市第二聋哑学校的毕业生——郭家聚和何武康。他们如今都已成长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主要舞蹈演员。3个多月紧张的排练之余,李桢还用“摸喉咙、掰口型、吹气息”的笨办法,教原本不会说自己名字的郭家聚清晰讲出了名字。

  “李桢早已把对听障学生的关爱融进了自己的生活,他对学生的付出是毫无保留的。”大学同窗、同样在教育领域工作的董振浩注意到,每次见面,李桢都会分享学生的点点滴滴:学生参加舞蹈比赛、考上心仪的大学、艺术团里发现了好苗子……“他在谈论学生时,眼睛里总闪着光彩。”

  “走近一个孩子,就像凑近一朵花。”12年的陪伴与坚守,别人眼中难能可贵的坚持,在李桢眼里云淡风轻。在他看来,所谓的付出与牺牲,“最终受益的是自己”。

  时光流转,无声天使的静默微笑,早已在他心间凝结成一块美丽琥珀。尔后,他收获的,是与无数无声天使的双向拯救与奔赴,是一起“找到自己的天籁”。

  杨爱妹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娟娟 雷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762 字。

转载请注明: 他们的无声世界从此有了天籁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