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人们的分工越来越精细,而对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就随之水涨船高,对于那些招聘者来说,他们无法直观地了解到一名求职者的专业素养以及学习能力,这时,一张强而有力的学历证明就起到了参考作用。
因此,如今不管出去做什么学历都是十分重要,有了一张好看的文凭,不光是能够证明自己的才学,更是能在将来起到提供方便的作用。
在中国几十年的义务教育推行下,现如今大学生文凭也就是学士学位的人已经丝毫不稀奇了,这时候,如果手上有一张硕士甚至是博士的文凭,那无疑可以给所有者带来巨大的竞争力,尤其是博士文凭,几乎意味着所有者站在了学术界的顶点,是各大公司企业所竞相培养的对象。
那么,有着如此高的荣誉,这些各行业的佼佼者如今又去了哪里呢?
我们都知道,中国在以前是没有学位这种东西的,一直到1935年4月,民国政府为了模仿英美的体质,才第一次颁布了“学位授予法”。
然而这一次推行由于民国政府缺乏一套完善的相关体制,使得最后得到了这份荣誉的人寥寥无几,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全国也仅仅只有232名硕士,这对于建国初期的建设来说,也是十分不利的。
新中国成立后,领导者们很快地意识到了我国教育普及率不足的问题,于是民生以及教育就成为了当权者们首要考虑的问题,他们更是十分重视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1950年开始对研究生政策进行了大力推广,同时进行一定的扩招。
这项政策推行以后的十五年期间,中国就一共增加了22700名研究生,与此同时,国内教育形式也是生机勃勃,一片大好。
然而,接下来的中国却因为文化大革命运动而再次错失了提升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的机会,无数的学生抛弃手中的课本,贬低讲台上的教师,走上了大街,成为了红卫兵的一份子,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够有志向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的人也便是屈指可数了。
甚至,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在这个时期一度中断,文革期间高等教育不得不停滞下来,这么一停就是12年之久。
等到文革结束后的80年代,中国再次重新启动了几度停滞的研究生教育,并且通过一系列条例以及办法,严格制定了学士、硕士以及博士的三级学术标准,首次建立了属于中国自己的学位制度。
于是,就在1982年,中国的第一批博士生也便诞生了。作为中国的第一次博士论文答辩,到场的无不是学术泰斗,他们也要见证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在这次毕业答辩上,不乏一些大名鼎鼎的人物,比如一些新中国重要科研项目的研究人员就混杂在这个队伍之中,他们组成了一个总共7人的小组,来对博士生们的论文品头论足,并决定好坏。
这一次答辩如火如荼地展开了,经过几名资历丰厚的博士导师的审查,最终一共有13名博士生成功获得了博士学位,这便是我们中国的第一批博士。
而马中骐就是这第一批博士的13人中的一人,他的博士证书是由知名学者钱三强所颁发的,尤为幸运的是,他是第一个通过毕业答辩的,博士证书上的编号是10001,也就是博士001号,他是中国的第一名博士!
这本毕业证书无疑见证了中国历史新篇章的开始,具有独特的纪念意义,因此,现在这本毕业证书已经被放到了国家博物馆,进行展览保存。
能够成为一名博士,或许需要先天拥有聪明机智的头脑,但后天的汗水也同样必不可少,马中骐的求学之路也是同样充满着汗水与苦难。
他早在1964年就一脚踏入了研究生的门槛,进入了北京大学攻读物理系研究生,每天都在废寝忘食地学习,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后,他一毕业就被原来学士时就读的兰州大学相中,成为了一名大学讲师。
马中骐的求知欲促使他奋发图强,他一边工作一边读书,最后考上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博士,然而,命运却同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就在他考上博士没多久,文化大革命运动就开始了,无数的教师以及学者都受到了严重的批判,红卫兵每隔一段时间就将他们拖出去批斗,马中骐也混杂在这些人之中,被迫做起了苦力,原本应该继续的学业也自然是不得不中止。
本想继续深造的马中骐每天都是筋疲力尽,哪怕自己手边的学术研究也变得难以进行,尽管他学习仍旧刻苦,想着终有一天会脱离苦海,却在学业上始终收获惨淡。
所幸的是,在这段动荡的岁月中,马中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开始了一段婚姻,不过,哪怕是在这段幸福的岁月中,马中骐也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学业,如果有个机会,他一定要继续深造。
这一等就是12年,文革结束后,曾经被迫害的那些知识分子终于得以重见光明,马中骐也终于能够脱离原来的那些苦力劳动,重新从事自己向往的学术研究。
或许是长年劳动的疲惫,他对于原来的研究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因此马中骐想要继续进行自己曾经的博士学习,然而,他看过北大的招生信息后发现,这竟然有年龄限制,因为这段耗费掉的光阴,他已经超龄了。
为了完成自己的愿望,马中骐找到了自己曾经的博士生导师胡宁,在胡宁的帮助下,他得以进入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但这一次是从研究生重新开始的,而胡宁依然是他的导师。
马中骐当然依旧像原来一样刻苦进行学习,四年后,他成功毕业,获得了博士生文凭,成为了中国的第一名博士,并且,他选择了此后留在高能物理研究所,和胡宁共同研究。
此后的马中骐一直留在了高能物理研究所,在1988年的时候还被晋升为了研究员,他持续从事着理论物理的研究,也曾和杨振宁教授共同合作过一段时间,并且受到了杨振宁教授的高度赞扬,他一生中一共发表了190多篇相关论文,并且得到了多项相关荣誉。
1990年,由于他对理论物理学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他被评价为了“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马中骐的事业也得到了成功,他被提升成为了一名博导,此后以教师的立场,将自己的毕生所学传达给了更多的博士,他本人也是相当热衷于将自己的知识传达给更多的人。
马中骐的故事令人感慨,作为第一名中国博士,他既是新中国高等教育的见证者,同时也是一名博士生的教育者,他承前启后,培养了无数的物理学人才,为理论物理的大厦添砖加瓦。
2005年,马中骐退休了,从此退居二线过上了悠闲自得的生活,不过他也时不时地会教授自己家的孩子一些知识,并督促他们学习。
回顾他的一生,他的成功毫无疑问是由他的刻苦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所带来的,不管是考上研究生的春风得意,还是大动荡时期的灰头土脸,都没有使他的求知欲蒙上半点灰尘,也让我们明白,奋斗与求知永远是人生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