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75年正月十六,贾似道率步骑13万、战船2500艘,从临安出发,为南宋的存续作最后一搏。这13万大军是南宋朝廷最后的精锐,胜或能苟延残喘十数年,败则大厦将倾。
虽然已经将帝国的命运系于一身,但是很明显,贾似道同志是没有信心的。临行前,他给垂帘听政的谢太后上了一份出师表。
一般来讲,出征之前上表,主要是表表决心,顺便对自己关心的国家大事发表点意见。比如历史上最著名的那一份出师表,诸葛丞相就是一边勉励后主刘禅好好干,一边表态自己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但是贾似道的这一份表很不一样,它的主题,是发牢骚。
看得出贾似道同志此时的心情是沉痛的,说起话来完全不讲政治,将矛头直指前任领导宋理宗,埋怨他当初不允许自己亲自带兵救援襄阳,导致局面难以收拾,云云......
贾似道在这个当口旧事重提,动机其实很明显,是要提前为自己兵败找好借口。
这也不能怪贾似道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此前长江防线中枢襄阳已经陷落,南宋方面自此首尾难顾、防不胜防。
更要命的是,忽必烈几年前正式建立大元帝国,实行汉制。这等于是给宋人投降打开了方便之门,有了这块遮羞布,南宋的文臣武将降元变成了为新王朝效忠,再也没有向异族投降的心理障碍了。
所以此次元朝大军所到之处,南宋守军降了一片。比如长江下游军事重镇安庆,就已经不战而降了。
元军的统帅,是曾经跟随旭烈兀西征的大将伯颜。他率领的大军号称10万之众,但扣除各种杂役,实际上野战军只有5万左右,而其中的主力,并不是蒙古骑兵。
蒙古人西征,不但学会了西方人的攻城之术,还带来了另外两大收获。其中之一,就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军人。
比如,此次在伯颜的军队中,不但包含来自高加索地区的阿速骑兵,还有突厥、契丹、党项、女真的战士,乃至北方汉军。
而蒙古人的另一大收获,就是威力巨大的回回砲,一种重型抛石器,宋人在抗蒙战争中吃尽了它的苦头。
这一次,蒙古人的这两大法宝,都将在战场上发挥巨大的作用。
贾似道同志当年在鄂州阻击忽必烈,表现虽然不错,但是最后搞定忽必烈的,其实还是和谈(实际当时忽必烈急于回蒙古争汗位,已经无心恋战,撤军是必然的,和谈并无必要)。因此这一次,他同样寄希望于花钱消灾,刚一出发就遣使向伯颜求和。
不过彼一时此一时,此时忽必烈已经坐稳了江山,下一个目标就是要将南宋的花花世界纳入元帝国的版图,哪里还有兴趣搞什么和谈呢?
所以伯颜毫不留情的拒绝了贾似道,连价都懒得开。
最后的努力失败后,无可奈何的贾似道这才开始布置战阵。
宋军的核心其实是由2500艘大小战船组成的水师。这其中既包括可以用于航海的黄鹄船,也有适用于长江水战的楼船及各种艨艟小船。
这样的配置,比起元军的水师来,堪称豪华。
但是这支队伍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它们此前并不是一支成建制的部队,而是为了这一仗临时拼凑起来的队伍。由于缺少必要的演练,连起码的默契都没有。
这个时候,贾似道同志表现出了过人的智慧,他想了一个办法,解决战船间的配合问题。
这个办法,很多很多年前,曹丞相曾经用过,虽然出发点不同。
所以你应该已经猜到了,贾似道想出来的,是连船计。为了能够实现整体进退,他下令将大中型船只全部用铁链连接起来。
一看到这,大家又该担心了,因为上一个将船连在一起的人,最后被一把火烧得差点全军覆灭了。
好在贾似道同志明显是读过书的,火烧赤壁的故事应该有所了解。所以他特意将小艇安排在大船附近机动,目的之一,就是要防范火攻。
布阵,贾似道是认真的。
由于担心水师出动后,敌人从后方包抄,他又制定了水陆相互掩护的战略,将7万步兵被部署到长江两岸。
宋军步兵摆出的依然是屡试不爽的三叠阵,它的布阵方法大体是这样的:
在队列的最前方放置据马,延缓敌军冲击势头与速度,再在其后布置三叠步兵,根据距离的远近选取采用不同的兵器杀伤敌人。
第一叠,长枪兵手持长枪,坐在拒马后面十步左右的位置,目标是杀伤敌军战马。不过敌军一旦冲到这个位置,长枪兵也基本上必死无疑,所以这一排对士兵的勇气要求很高;
第二叠,弓箭兵手持单兵制式的强弓硬弩,半跪在地上,射杀中段距离之内的敌人;
第三叠,布置射程最远的弓弩,射杀远距离范围内的敌人;
最后在外围辅以骑兵,作为机动力量,随时准备收割胜利。
这种静态防御战术,曾是宋军数百年对抗辽金骑兵的保留项目。在过往的战役中,大凡能够摆出此阵,宋军步兵往往可以顶住骑兵的强攻。反过来,如果来不及摆开阵势,他们就很难摆脱被屠杀的命运了。
所以说这个三叠阵,实在是居家旅行,杀人保命的必备阵型。
面对贾似道摆下的大阵,伯颜心里直犯嘀咕。因为,在西方,摆出连环船战术的舰队,往往是要进攻而非防御的。但是宋军步兵摆出的又是一副守株待兔的架势,非常令人费解。
其实这也不能怪伯颜见识少,贾似道的这一通操作到底有何战术意图,别说伯颜想破脑袋也搞不明白,就算贾似道自己,只怕也是说不清楚的。实际上他想要的,就是一点安全感而已。水中连船体量巨大,可以碾压元军战船,岸上早早布好的三叠阵可以挡住元军骑兵的冲击。水陆互相掩护,看似铜墙铁壁,万无一失。说不定,元军无从下手,也就退兵了呢?
这个时候,多国部队的优势就显示出来了。在前敌会议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军人深入交流后,很快就替伯颜想出了破敌之策。
1275年4月16日的晚上,元军主动发起了第一次攻击。
10艘木筏从上游顺流而下,直逼宋军水师的连环船队。木筏上堆积了大量柴火,在接近宋军船队的时候,10艘木筏一起点火,照亮了整个江面。
元军的这一活动,差不多是在对手眼皮底下完成的。所以宋军早有防备,很快就用小船清除了火攻筏。
不过元军对此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他们一开始就没有想过,能够靠这10艘木筏烧掉宋军的船队。派出这些木筏的真正目的,其实是要告诉宋军,我们知道连船最怕火攻,所以我们准备就这么干。
他们的目的显然达到了,这次未遂的火攻,让宋军的弦彻底绷紧了,他们彻夜保持高度戒备,生怕敌军再次火攻。
面对这种情况,贾似道没有对部署做出必要的调整。他仍然希望继续以即将进攻的假象来阻止对手的进攻。
这样过了5天,精神高度紧张的南宋守军,已经疲惫不堪了。
这个时候,元军发起了真正的攻击。
负责打头阵的正是回回砲,它的射程远超宋军战船上的抛石机,所以面对敌人炮兵的远射,宋军毫无还手之力。
回回砲抛出来的石头非常大,船只一被砸中就会产生一个大窟窿。宋军的巨型舰船行动本来就不算敏捷,又被连在一起,更加难以移动躲避,成了最好的靶子,很快就有几艘船浸水了。
一旦有船沉没,连船的另一个弊端就显现出来了——与沉船绑在一起的船只也基本丧失了机动能力。
此时,元军的第二轮砲击开始了,目标直指两岸宋军阵地,从天而降的大石头,将宋军组织严密的三叠阵打乱了
紧接着,元朝的骑兵出现在三叠阵外围,与宋军骑兵交手。
历史上的中原王朝,也有过精锐的骑兵队伍和善使骑兵的名将。比如汉朝的卫青、霍去病,唐朝的李靖,明朝的徐达等人,都曾率领骑兵大胜过游牧民族的骑兵队伍。
但这里面不包括宋朝。
宋朝与游牧民族的骑兵野战,多以强大的步兵为主,包括南宋初期的岳家军和后来的两淮精锐。宋朝骑兵的战斗力,在多数时期都只是个打酱油的水平。所以,面对伯颜的多国骑兵部队,结果没有悬念。
处于内侧的南宋步兵,此时开始尝试用弓弩还击。
宋朝的科技水平毫无疑问处于世界之巅,所以宋军的武器装备,也是无可争议的当世最佳,比如他们使用的弓弩,就是当时世界上最高水平的长距离攻击武器。
自北宋时期开始,宋帝国就设有专门的研发制造机构——弓弩造箭院,负责弓弩箭矢的研发制造,精益求精。
弩其实是弓的一种,通常用足蹶开张,所以只能由步兵使用。根据《后桐先生大全集》卷141记载,宋理宗时,有一种“三弓八牛弩”,“可及千步”,也就是1500多米,射程相当恐怖,是现代狙击枪才能达到的距离,堪称冷兵器时代所能达到的极限。
而宋军的最强战弓,是当年韩世忠根据神臂弓改良出来的克敌弓。克敌弓“一人挽之,而射可及三百六十步”,约合558米,可以贯穿重甲,“每射铁马,一发应弦而倒”。
为了保护这种兵器的独家产权,宋朝的知识产权保护局专门制订了不准私造、私习以及处理战阵亡失的种种条法。
毫不夸张的说,弓弩就是宋军对抗骑兵的大杀器,“虏人最怕弩箭,中则贯马腹,穿重铠”。
不过,弓弩虽然威力大,射程远,但是间隔时间长,在骑兵迫近前,通常只能射上两三轮(“然张迟,难以应卒,临敌不过三发、四发,而短兵已接”)。
为此,宋军演练了专门的战术。
一是轮射,弓弩手分三排,一排射击,二排准备,三排张弦,周而复始,箭矢不绝。
二是专射,由射术最好的射手站在最前排,负责张弓搭箭,另一个则士兵专门递弩,保证射击的速度。
在以往的战斗中,只要弓弩手没有受到骑兵的直接冲击,他们就能够给对手造成大规模杀伤。但是这一次,情况明显不同了。
当宋军的弓弩手对着元军骑兵开火的时候,他们发现,如蝗虫一样的箭矢正从天而降,朝自己射来。
蒙元的汉军已经从后面赶上来了,他们使用的,是跟宋军一模一样的武器!
宋军唯一的优势至此全部丢失,三叠阵的功,破了。
此时在江面上,伯颜的部将阿术,带领一支由数千艘大小船只组成的水军,杀向长江中央的宋军船队。
本来就在日防夜防中疲惫不堪的宋军水师,又被回回砲发射的石弹打得乱成一团。面对全线进攻的蒙元水军,他们显然已经无法组织起像样的抵抗了。
敌军迅速接近,登上了贾似道为他们准备的稳定平台,海战瞬间变成了陆战。
眼看大势已去,督战陆上战事的孙虎臣,果断选择了逃跑。他的离开,让群龙无首的宋军步兵全面崩溃,以轻装远射武器为主的他们,一旦离开阵地就成了骑兵追杀的羔羊。
紧接着,水军头领夏贵也坐小船逃跑了。于是宋军水师开始各行其是,砍断铁链自行撤离。由于场面混乱,不少船只拥挤在一起,被后续追来的蒙元水师包了饺子。
见此情形,在后方的贾似道急忙鸣金收兵,然后自己乘坐一艘小船,顺流逃往扬州。可怜的13万南宋将士,只能在他身后惨遭屠戮了。
此战之后,南宋再无力组织起有效的防御,几年后的崖山,中华帝国的弦歌终成绝响。
更多文章,请关注公众号:那天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