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子关,在河北、山西两省交界处,是晋冀的咽喉要地,也是著名关隘,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三晋门户”和“天下第九关”的称号,历史比较悠久。自古以来就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说法,但如此一个雄关,为何会被冠以娘子关的名字呢?
目前最为流传的说法,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姐姐,平阳昭公主,曾率娘子军在此设防、驻守,故名娘子关。
关于娘子关的名字,其实最早也有几个版本,明代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凡“妇人 服靓妆”经过妒女祠时,“必兴雷电”,大发嫉妒,故为妒女,娘子关因此得名。《元和郡县志》则说,春秋时晋国介子推的妹妹介山氏,焚死绵山,后人为之筑妒女祠。
更被人接受的一种版本就是,隋朝时期,隋文帝杨坚,曾在此设置苇泽县,所以开始也叫苇泽关。如今的山西省是过去并州的所在地之地,也是唐朝的建立者李渊起兵的地方。当李渊从并州太原出发和隋朝以及各路诸侯争夺天下时,作为根据地的山西地区,总是受到北方强敌的骚扰。后来李渊的女儿平阳昭公主便带领了一支军队,在山西北部防守。
平阳昭公主的出生时期和名字,正史中并无详细记载,但现在很多影视剧都将她喊作:李秀宁,只知道她后来嫁给了武将袁绍为妻,夫妻二人定居长安城。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时,袁绍偷偷回到太原,协助李渊,独留平阳昭公主一人在长安。当然,平阳昭公主也没闲着,她女扮男装,自称李公子,变卖在长安城的产业,赈济灾民,暗中拉拢队伍。
这一点在《新唐书》里曾有记载:平阳昭公主,太穆皇后所生,下嫁柴绍。初,高祖兵兴,主居长安,绍曰:“尊公将以兵清京师,我欲往,恐不能偕,奈何?”主曰:“公行矣,我自为计。”绍诡道走并州,主奔鄠,发家赀招南山亡命,得数百人以应帝。
后来李渊太原起兵的消息传到长安城,隋朝赶紧派兵捉拿平阳昭公主,可是此时的平阳昭公主已经羽翼丰满,手底下有数万人的队伍。在此期间,朝廷不断派兵攻打平阳昭公主。平阳昭公主有勇有谋,率领义军不仅打败了每一次进攻,而且势如破竹,攻占了很多地方。
平阳昭公主德高望重,这支由平阳昭公主做主帅的义军,军纪非常严明,不拿百姓一毫一厘,并且军队所经过的地方,秋毫无犯,保护一方平安。她也令出必行,所以整支军队都对她肃然起敬。在那烽烟四起的年月里,这支军队得到了百姓广泛的拥护。老百姓将平阳昭公主亲切的称为“李娘子”,将她的军队称为“娘子军”。
后来李渊渡过黄河进入关中,看到平阳昭公主的军队以及打下的地盘,甚是高兴。攻占长安后,将自己这位才略出众的爱女封为“平阳公主”。因为独有军功,每次赏赐,都与其他公主有所不同。
当时其他还有一些起义势力,比如王世充、窦建德、以及据有陇西之地的薛举和凉州(今甘肃武威)的李轨。李渊和儿子李世民南征北战的时候,大本营山西就是平阳昭公主防守的,因她被称为“李娘子”,所以她驻守的苇泽关,也被更名为娘子关。
而且平阳昭一生殊荣,为李唐王朝的建立立下了盖世功劳。去世后,李渊特地破例以军礼下葬平阳公主,并且按照谥法所谓“明德有功曰‘昭’”,谥平阳公主为 “昭”。这就是后世称她为“平阳昭公主”的由来。平阳昭公主,是中国封建史上,唯一一个由军队为她举殡的女子,也是中国古代第一位统领千军万马为自己父亲建立帝业的公主。
唐朝中后期,国家吸取安史之乱的教训,在娘子关派重兵重新防守,以镇压各路节度使的野心。
北宋时期的娘子关,也是宋王朝北部边陲的咽喉要地,一直作为抵抗辽国契丹人的桥头堡。明朝嘉靖年间,明帝国派出军队在过去娘子关的位置重修关口进行防守,如今历史遗留下来的娘子关遗址,就是明朝所筑建。
明太祖朱元璋北伐元朝蒙古人时,首先派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人击破了蒙古人在元大都附近的防守,并占领了元朝的首都。但依然还有蒙古人王保保的十万雄兵驻扎在山西,成了朱元璋北伐军的心腹之患。后来王保保带领大军出雁门关,意图光复元大都,想要用先发制人的策略,缓解山西地区的防守压力。
但明朝统帅徐达并未理会,而是将元大都暂时放弃,采用围魏救赵的方式,直接南下娘子进攻太原,一举击破了王保保在山西的残留部队。而王保保看到自己的老巢被袭击,连忙返回山西,但这样一来,他的手下疲于奔命,最终被明朝军队打败,明朝也从此肃清了在中原的蒙古人势力,为明帝国边疆的稳定做了奠基。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娘子关上再次被硝烟弥漫。日军企图从华北越过平行关,进攻太原,却被八路军115时林彪的部队所击破,此战也使得八路军威名天下。
到中日双方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部队打响了百团大战,作为晋冀之间的咽喉要道,娘子关最终被中国部队收复,从此娘子关也终于让它硝烟弥漫的一生,画上了圆满的记号。
“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坐落在太行山的娘子关,曾与相对应的坐落在吕梁山西麓的柳林孟门关齐名,有“东有娘子关,西有孟门关”之说,都是古往今来兵家必争之地,不论是要保障山西,还是要保障河北的安全,娘子关都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