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谁给了大唐致命一击,让本有复兴之相的大唐,加速走向灭亡?

由 闻人海瑶 发布于 经典

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由北向南,打烂了唐朝赖以生存的南方赋税之地,转而北上攻破长安,让大唐威严再次遭到践踏,过程中又消灭了大唐中央军,此后各地越来越不把朝廷当回事,最终被起义军将领出生的朱温所灭。可以说黄巢起义,就像是拔掉了大唐这个“病人”氧气管。

大唐公元618年建立——公元907年灭亡,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之一。从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登基建立大唐,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国力达到巅峰,又经历安史之乱,开始走下坡路,直至公元907年朱温逼迫唐哀帝禅位,唐朝灭亡。

其间导致大唐灭亡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又或者说是谁给了大唐致命一击呢?有的人说导致大唐灭亡最重要的事件是“安史之乱”,最直接的人是安禄山,也有人说:朱温逼迫唐哀帝禅位,唐朝灭亡,给大唐致命一击的人自然是朱温了。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是都不是最准确的。

在下认为,导致唐朝灭亡最重要是事件是“黄巢起义”,而给大唐致命一击的人就是黄巢。话不多说,先来看看黄巢这个人,看历史比较枯燥啊,为了各位看官看得下去,在下尽量,幽默诙谐一点吧!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 ,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说黄巢好多人第一时间就会想到他那首霸气爆炸的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简直惊为天人,情不自禁的就献上了自己的膝盖。言归正传!

黄巢唐朝曹州冤句人,按现在就是山东菏泽人。话说这黄巢是山东人啊!到这里我不免会心一笑,常听人说“山东自古出响马”,“天下未乱,山东先乱。”(这两个山东有所不同,前一个跟接近现在意义的山东,后一个可能要广一些)。

看来这造反还是有遗传基因的呀!当然不是贬低山东,这恰巧说明山东人是最具有反抗精神的,对黑暗势力的不屈服,好样的,点个赞!话到这里,我发现山东还真是豪杰遍地,隋唐演义好多人都看过,山东出身的英雄豪杰真是不少,水浒传那就更出名了,水泊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而且宋江还写了一首诗,也是霸气侧漏:“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当然这是小说加工后的效果,但事情确实存在,总之是”山东多好汉”。

黄巢出生在盐商家庭,家里是贩盐的,这可是个不得了的买卖,大大的有钱途,但也是个危险的行业。在唐朝盐铁那是国家管控物品,属于官府垄断的生意,你平头老百姓想干这个买卖?对不起,把你们家亲戚朋友都组织好,洗干净脖子等着吧!但自古以来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黄家也是有对策的。

这要从当时的局势来说了。安史之乱发生以后,大唐依靠各地的节度使迅速地平定了叛乱,但是这个平乱并不彻底,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了,但军队又出现了各个山头,产生了一批新的藩镇,对朝廷的命令阳奉阴违,各种拥兵自重,相互攻伐,各藩镇为求自保自然是,扩军备战了,但是供养军队那是要花大价钱的,靠地里的那点租子肯定养不起大批军队的,怎么办呢?

办法总是有的,以淄青节度使李正己为首的藩镇开始放开之前对商业的禁锢,提高商贾地位,大力鼓励工商,增加税收,那就是改革开放啊!效果是也立竿见影的,李正己率先富了起来,当然他没有先富带动后富啊,老黄家在当时那种开放的商业环境下自然是有很多路子可走的,总之老黄家也是率先富裕了起来,而且不是一般的富,是大富。

古话说得好“穷文富武”,练武是需要有家底的,拜名师学艺,各种药材打熬筋骨,这都是需要白花花的银子来支撑的,嗯!黄灿灿的铜钱或黄金也是可以的!而且这时的格局是各地藩镇割据,科举也是时开时停,文官上升的通道基本被堵得差不多了,整个社会大环境讲究“以武为尊”,只有武将才更有前途。

我们黄巢当然是先选择练武了,所以他弓马娴熟,善骑射。可能黄家长辈也是有见识的,光靠武力也是不行,又给黄巢找了先生学文,所以黄巢也是文武双全!起码最后就算没弄到大将军的名头,还有机会得个大才子的名声。黄巢显然做得很不错!

就这样我们的小黄巢一路长大,武艺和学问都做得不错,是时候去参加科举证明自己了!虽然当时黄巢的家乡对商人比较开放,毕竟自古以来的历朝对商人都是打压的,认为他们不事生产,是社会的蛀虫,虽然你可能很有钱,但社会地位还不如农民呢!也就和乞丐差不多,属于被鄙视的最底层。所以大部分商人有钱了以后自然就想培养子弟,进入仕途,成为一名光荣的士大夫阶层,诗书传家!黄家自然不例外,就这样黄巢背负了家族的使命,向长安出发了。

抵近长安,黄巢站在马车上看着这座历经千年的古城:它曾经繁花似锦,来自各个地方人在这里交汇,他曾是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最庞大的最繁华最富裕的城市,黄巢已经想不到更好的词来形容了,但现在它有点破败,战争的摧残让它失去了往日的荣光。这一刻黄巢心中升起一股豪情,我定要让它恢复昔日的荣光,不,还要比那更灿烂!

一腔热血,报国无门

带着对未来的憧憬,黄巢走进了科举的考场。此时的大唐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已经大不如前,这地藩镇听调不听宣,各地人事权朝廷根本插不进手,所以反射到科举,录取的名额自然就更少了,就这样,也许是时运不济,又或也许是关系不够硬,总之黄巢又一次的落马了。

就这样黄巢浑浑噩噩走上了长安的城墙,这一刻他的内心是崩溃的,他想起多年的寒窗苦读,终究是报国无门,这一刻他心中燃起一股怒火:这狗屁世道,既然没有出路,我就自己闯出一条出路,既然世道崩坏,我就打破这世道!他随即挥笔写下他人生的巅峰之作《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至此黄巢彻底的放弃了科举上进之路。回到家乡之后,黄巢继承了祖业,成了盐帮大佬


大灾之后,也有可能是大乱

874年恰逢大灾,濮阳人王仙芝造反,声势浩大,一时天下侧目。这里我们说一下王仙芝这家伙,这哥们也是个贩盐的,说来和黄巢还是同行啊,老家濮阳的,肯定也特别有钱,这别人吃不上饭和你有什么关系啊,让你在这出头?说到这里咱们山东人好打抱不平的侠义精神又上来了,反正他就是出头了,可能是侠义精神,也可能是别的什么原因,现在都不论了。

当时的濮阳就是现在的山东鄄城县,也属于菏泽市,老乡啊!就住在黄家隔壁。这关系还挺近的,大家既是同行又是同乡,显然也是认识的,即使不熟也是略有耳闻吧!反正老王就率先反了,造反肯定是人越多声势越大,于是老王就给黄巢写信了:“老黄啊,哥们我虎皮已经先扯起来了,怎么样?来吧跟哥们我一起干吧?”

话说这无论什么时候,隔壁老王都是要防着一手的,不然以后你家孩子长得像老王,或者你们家员工不听你的都听老王的可怎么办?黄巢接到王仙芝的信并没有立即行动,而是观察了一段时间,毕竟这可是掉脑袋的勾当,必须谨慎!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观察,黄巢发现老王这老小子打的有声有色的,官军似乎拿他没办法。于是我们的黄巢决定亲自下场了。


黄巢起义

''乾符二年(875年)六月,王仙芝等攻陷濮州(今范县)、曹州,并击败了镇压的官军。黄巢生性喜欢动乱,就与子侄黄存、黄揆、黄邺及外甥林言等八人聚众数千人,响应王仙芝,声势日益浩大。''

老王和老黄起家的地方就是中原,那是唐王朝的核心地带,人口稠密,商业发达,当然这里也是藩镇集中的地方,但名义上还是朝廷的地方,自然不能坐视不管了,而且最关键的是,朝廷的命脉在这里,对,就是漕运了,大家都知道,到宋朝以后关中的存在感就很低了,其实在这个时候就已经显示出一些端倪了。长安所在的关中已经不足以供养这样一个王朝了,需要不断从江淮进行输血,但一路上并不安全,各路节度使吃拿卡扣的,虽然少了不少,但总归还能续命。现在你黄巢要在这里闹,那必须得剿灭!

踩到命门了,那朝廷的动员力量是杠杠的,而且和各地的节度使也有了共同诉求,现在有钱的出钱,有人的出人,迅速的给了老黄一记重击,当然中间是各有胜负的,老王和老黄他们草创的队伍自然是干不过各地节度使的,就这样被赶出了中原。

转战南方

这样一路流窜到了南方,藩镇是主要集中在北方,南方还是朝廷的管辖范围,听着不错,但也是有好有坏,北方各路节度使都重视军备,实力很强,而南方军备相对废弛,但这对黄巢却是个好消息,一路攻城略地,很快便打下了不少地盘,但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都有一个坏毛病,说是毛病,但是很致命,就是杀戮过重,所过之处十室九空,这也决定了大多数的农民起义,往往不能成事,不过是为他人做了嫁衣。而且还有一点就是组织不严密,有了一点成就就开始争权内讧,老黄和老王也不例外,这样配合就开始出现问题,最终老王战死了。

现在黄巢成了最有威望的领导人,先是自立为王,然后继续带领部下作战,一路打进江浙岭南,最后终于杀进长安,登基称帝,建立大齐政权。转战了大半个中国,但是这种流寇作战的方式依然没有改变,大肆破坏,不事生产,没有稳定的根据地,打下的地盘再大,依旧是后劲不足,最终在李克用,王重荣等节度使的围剿下兵败身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运动就此覆灭。

黄巢起义对大唐的影响

不好意思啊,写的有点多了,各位能看到这里真是辛苦了!其实认真看到这里的人基本上都明白了,为什么我说给大唐致命一击的人就是黄巢了吧?

咱们快速地过一遍:大唐自安史之乱之后,因为平叛不够彻底,导致更多的节度使不听宣调,成为藩镇,朝廷在北方基本上没太大控制力了,南方虽然还在手上,但因为被藩镇隔开了,管理起来也是各种问题,而关中地区因为千年的过度开发,产出大不如前,唐朝需要漕运从南方供血维持。

而黄巢的起义军从中原地区起事,一路向南,然后再调头向北,基本上把大半个中国犁了两遍,所过之处基本十室九空,大肆破坏,朝廷的赋税重地基本破坏完了,别说给朝廷供血了,自己都需要输血。而后起义军又攻破了长安,建立了王朝。虽然很快被赶走了,但是政治影响力却很大,大唐本就所剩不多的威望,基本上就清零了。

黄巢起义,由北向南,再由南向北,打进长安,这个过程中消灭了大唐强大的中央军,从此大唐要钱没钱,要兵没兵,连威望也没有了,后面还能活20几年,完全是军阀们需要有个人在那当皇帝。灭亡真是分分钟的事情!

历史上的评价是真实可信的么?

所以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彻底的打断了大唐的根基,说他是给大唐致命一击的人不为过。后世对黄巢的看法褒贬不一,有人引用了各种种版本的记载来评论黄巢,比如外国人记载黄巢在广州的杀戮,还有《新唐书》,《旧唐书》中的各种记载,来证明黄巢多么的灭绝人性,杀人如麻,更是可恶到杀人充作军粮。至于历史的真假,我想说的是:历史是没有立场的,但记录历史的人是有立场的。而且历史都是由胜利者来写的!而那时的胜利者和黄巢存在明显的阶级对立!难免夸大其词,不管怎样,我们看历史从事件逻辑的合理性出发去判断,不能说全对,但至少会减少错误的次数。


不管这些事情有没有发生过,在我心中依然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侠义英雄,或者枭雄更准确一些,他的一生不禁让我想到了一句话“既不能流芳百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耶”。快意恩仇,大丈夫当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