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评分极高的记录片《幼儿园》一直出现在大众的生活圈里面。该纪录片是围绕一群幼儿园的全托孩子展开的。着部纪录片上映之后,网友的评价是好骂各占一半,有家长认为孩子被过度催熟,存在这导演“诱导”孩子说话的成分。
但是有孩子的父母会发现,自己家的孩子确实会存在一种“长不大”的行为,这其实不是但个体的力量可以做到的,和外界的因素影响也是有着脱不了的干系的。为此,作为父母的我们,看完这一步纪录片我们都应去反省自己的行为,需要反思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是否也存在“过于快速”成长。
首先,幼儿园是一个小社会。当家长询问孩子想不想去幼儿园的时候,90%的孩子都是回答你“不想”!原因很简单,去了幼儿园吃饭穿衣需要自己完成,老师对你也不会是百般呵护,同学也不会忍让他们。于是出现了饿了得自己吃饭,同学欺负了得自己忍受,想上厕所了要等老师有空,甚至还会受到老师的排挤,上述的种种因素都是孩子不想去上幼儿园的主要元凶。在《幼儿园》这部纪录片中就很好的展示了一个孩子一同的成长轨迹。
把孩子一天的日程从早上到中午到下午都很详细的记录下来了。
在早上的时候看到父母在忙碌中叫醒了孩子,孩子在床上是半哭半醒的状态中起来,然后在街边匆匆忙忙地吃上一份早餐,再被送进幼儿园门口。有很多的孩子会在幼儿园的门口哭闹,但是父母还是不得已的狠心离开。周围的孩子也会投来嘲笑的目光,老师偶尔会板起脸批评孩子的不听话,孩子会重复看着这样子的画面,被迫收起自己的软弱,乖巧的坐回自己的位置上。
到了中午,我们看到影片出现了一个叫马玉兰的孩子,她的名字是出现在老师口中最高频率的。“马玉兰,您给我乖乖坐好”、“马玉兰你怎么那么不听话”、“马玉兰你给我快点吃啊”.....甚至会有更加难听的话语从这个老师口里输出。原本是一个拥有活泼性格的孩子,会被老师凶巴巴的神情和语言所震慑,只能乖乖地低下头坐着。
下午,孩子们都在一起嬉戏玩耍。其中一个男孩对一个女孩说:“你莫挨着我听到没有。”这一句话还没有说完,周边的小男孩就哈哈大笑起来。之后又会有其他的孩子对小男孩的话语进行模仿,学习他的话语,重复对着小女孩说。当小女孩给这群小男孩吓唬的时候,身边的老师并没有阻止这样子的行为,可想而知小女孩的内心是有多么的难过。
但是就会有网友说,这些都是幼儿园里面很普遍的行为,如果孩子们连这样子的苦都吃不了,以后怎么样融入社会呢?他们早一点经历这些事情也是很好的事情。这话确实没有错,但是在我们要求孩子迅速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呢?
在生活中,我们的孩子在慢慢地被催熟。纪录片里面有一个隔壁有意思的采访片段。当导演问孩子警察是用来干什么的,孩子居然回答说:“警察可以收很多的钱,我干爹就是干警从的,他还收了一个车子”。
导演继续问,如果你收到钱
你会给你领导还是拿回家?孩子回答:“给领导分一点”。......在导演的心里面,抛出警察这个问题,也许想得到的答案是“警察是英雄,长大我也要当警察,保护世界”,可孩子的回答是让导演目瞪口呆的。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孩子都是存在这样子早熟的成为,比如说我们会问:"你更加喜欢爸爸还是妈妈?”有孩子会回答“喜欢爸爸、或者妈妈,或者爷爷奶奶”.....或许在父母眼中这是孩子情商高的一种表现,殊不知这是因为孩子的思想早熟导致的行为。因为一般的孩子都是极其简单说出答案,喜欢其中一个,而会说出如此完美答案的孩子,回答之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我们如果不想孩子那么快的早熟,你们就应该把本属于孩子的童真归还给孩子。
作为父母的我们要给孩子更加多快乐的时间,多花时间和精力去陪伴我们的孩子。而不能为了挣钱而忽略了孩子的成长,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报过多的辅导班,导致孩子没有空余的时间玩耍。这样子对于孩子来说未免太残忍了,学习固然重要,可是让孩子可以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也是极其重要的,这样子孩子才可以多方面的成长。
作为父母的我们应该以身作则,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常言道:“言传身教,怎么样的父母就会有怎么样的孩子”。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要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在孩子面前说脏话,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打架,毕竟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我们想象不到的。
最后,我们应该多关注孩子的内心。养育一个孩子,不仅仅是把他抚养就可以了,教育也是极其重要的。我们把孩子送去幼儿园的时候要多关心孩子的情绪,孩子放学回来多和孩子沟通,要关注孩子的情绪是否有异样,避免孩子患上不必要的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