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是今年中国教育领域最重要的政策,也是这一阶段教育治理的风向标。“双减”,首先是校内做加法,即提高校内教育质量,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其次,才是减法,减去不必要的课内作业负担,以及课外辅导班压力,尤其是坚决规范、遏制校外培训机构的野蛮生长。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那就是让学生学习回归校园。
办好校内教育,可以达到釜底抽薪的效果,即没有必要把孩子送到校外培训机构。由学校承担教育的主要责任,而不是校外培训机构,这事关公平公正,非常重要。现代经济体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本的支持。尤其是对当下的中国而言,对人口素质的要求更为迫切。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共同富裕的核心之一就是教育公平。包括“双减”在内,近期一系列教育治理政策不断强调教育回归公益性原则,即“不能让高质量教育成为富人的特权区”。
这也是“双减”政策严管校外培训机构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校外培训成为刚需,校外培训机构就事实上成为中国式“私立学校”,成为优质教育的第三条路径,在增加学生家长经济负担的同时,对教育公平造成严重损害。因此,“双减”政策对校外培训机构下了狠手,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相关负责人21日表示,“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校外培训治理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学科类培训大幅压减,目前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3.8%,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4.1%。留下的校外培训机构一部分转为非营利性机构,实行政府指导价,为人民群众提供公益服务;不适合“营转非”的将被进一步注销。
当然,人与人是有差异的,需要因材施教。而且,不同人的定位与追求也不一样,这些都决定了教育的差异化需求。除了应教尽教,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外,我们还需要实事求是面对并解决差异化的教育需求。基于这一目的,北京市从2022年1月1日起,将面向全市646所学校、33万余名学生推出免费在线辅导计划。市教委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这一在线辅导计划不是“在线补课”,而是为学生提供学科精细化、个性化的特色分类辅导。也就是说,在教育这个问题上,需要筑底,即保障学生的基本教育需求,但绝不能封顶,需要给有需要的学生以学校为平台完成更高教育追求的机会,而不能再把这部分教育需求推给市场。
另外,“双减”,的确让一部分不想奔跑的家长可以选择放弃,却让另外一部分家长产生深深的焦虑,没有辅导班,孩子想学习的话怎么办?
孩子的成绩好坏,不仅仅有遗传因素,更有家庭教育的影响,即从小对孩子进行恰当和严格的管教,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即认真、用心、自律等。对于一个认真、用心、自律的孩子,还需要为他的学习发愁吗?
一著名中学校长曾公开讲:我们学校每年至少有20多个孩子不用老师教,自学都可以上清华北大。杭州市卖鱼桥小学校长、特级教师罗才军也表示:优秀的孩子有几个是老师教出来的?因此,与其拼命让孩子上辅导班,不如努力当一名好家长,从小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树立心中有大我的远大志向,学习就将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
当然,家长还需要有合理的预期与定位。人是有差异的,必须承认这样的差别。同时也要承认,每个人都需要自强不息,但的确有些事情不是靠拼命就能做到的。我们需要清楚并接受自己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最高度,也许可能只及别人的半山腰。
过高的期望,不仅会增加心理负担,更是会为难自己,为难孩子。这是每位家长需要警醒的!(作者是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
来源: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