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宝九年(976)十月十九日夜,宋朝的缔造者宋太祖忽然驾崩,时年仅50岁。十月二十一日,晋王赵光义继位,就是后来的宋太宗。宋太祖英年早逝,宋太宗继位又不合情理,于是引出一段千古之谜。
一、“斧声烛影”的传言
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夜,大雪飞扬,宋太祖命人召时任开封府尹的晋王赵光义入宫。
赵光义入宫后,太祖屏退左右,与其酌酒对饮,商议国家大事。室外的宫女和宦官在烛影摇晃中,远远地看到赵光义时而离席,摆手后退,似在躲避和谢绝什么,又见太祖手持玉斧戳地,斧声清晰可闻。与此同时,这些宫女和宦官还听到太祖大声喊:“好为之,好为之!”两人饮酒至深夜,赵光义便告辞出来,太祖解衣就寝。
然而到了凌晨,太祖就已经驾崩了。
得知太祖去世,太祖之妻宋皇后立即命宦官王继恩去召皇子德芳入宫。然而,王继恩却去开封府请赵光义,而赵光义也早已安排精于医术的心腹程德玄在开封府门外等候。程德玄宣称前夜二鼓时分,有人唤他出来,说是晋王召见,但他出门一看并无人在,他因担心晋王有病,便前来探视。
二人叩门入府见赵光义,赵光义得知召见,却满脸讶异,犹豫不肯前往,还说他应当与家人商议一下。王继恩却催促说:“时间久了,恐怕被别人抢先了。”于是,三人便冒着风雪赶往宫中。到皇宫殿外时,王继恩请赵光义在外稍候,自己去通报,程德玄却主张直接进去,不用等候,便与赵光义闯入殿内。
宋皇后得知王继恩回来,便问:“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却说:“晋王到了。”宋皇后一见赵光义,满脸愕然,但她位主中宫,亦晓政事,心知不妙,便哭喊道:“我们母子性命都托付于官家了。”官家乃是宋朝对皇帝的称呼,她这样喊赵光义,就是承认赵光义做皇帝了,赵光义也伤心流泪说:“共保富贵,不用担心。”
于是,赵匡义便登基为帝。
宋太祖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二、诡异的“金匮之盟”
太祖之死,蹊跷离奇,但太宗抢在德芳之前登基却是事实。
太宗的继位也就留下了许多令人不解的疑团,因此,历来便有太宗毒死太祖之说。宋太祖本人身体健康,但在十月十九日夜里突然死亡,而赵光义似乎知道太祖的死期,不然他不会让亲信程德玄在府外等候。
太祖不明不白地死后,太宗为了显示其继位的合法性,便传出了其母杜太后遗命的说法,即所谓的“金匮之盟”。杜太后临终之际,召赵普入宫记录遗命,据说当时太祖也在场。杜太后问太祖何以能得天下,太祖说是靠祖宗和太后的恩德与福荫,太后却说:“你想错了,若非周世宗传位幼子,使得主少国疑,你怎能取得天下?你当吸取教训,他日帝位先传光义,光义再传光美,光美传于德昭,如此,则国有长君,乃是社稷之幸。”太祖泣拜接受教训。杜太后让赵普将遗命写为誓书,藏于金匮之中。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金匮之盟”的重重迷雾也未能揭开,后人推测是太宗和赵普杜撰出来掩人耳目的。
那么,到底宋太祖是否有传位光义之意呢?
据说太祖每次出征或外出,都让光义留守都城汴京,太祖时代的军国大事赵光义都参与预谋和决策。太祖即位后曾一度想建都洛阳,群臣相谏,太祖不听,赵光义亲自陈说其中利害,才使得太祖改变主意。赵光义曾患病,太祖亲自去探望,还亲手为其烧艾草治病,光义若觉疼痛,太祖便在自己身上试验以观药效,手足情深,颇令人感动。太祖还对人说:“光义龙行虎步,出生时有异象,将来必定是太平天子,福德所至,就连我也比不上。”有人便以此推测太祖是准备将皇位传给太宗的。
但是,这样的说法难以经得住推敲,无非是后人的臆测而已。
三、巩固帝位的种种措施
姑且不论宋太宗是否毒杀太祖,是否编造“金匮之盟”,这种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方式与传统的父子相传相比,可谓名不正言不顺。因此,宋太宗继位后要采取系列措施来安抚人心和巩固帝位。
宋太宗继位后立即改年号为“太平兴国”,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业。而对于“金匮之盟”中的关键人物赵廷美,他任命其为开封府尹兼中书令,封齐王德昭为节度使和郡王,德芳也封为节度使。太祖和廷美的子女均称为皇子皇女,太祖的三个女儿还封为国公主。太祖的旧部薛居正、沈伦、卢多逊、曹彬和楚昭辅等人都加官晋爵,他们的儿孙也因此获得官位。而一些太祖在世时曾加以处罚或欲将加以处罚的人,太宗都予以赦免。
但是,太宗更注重培养和提拔自己的亲信。
事实上,这在太宗继位前就已经紧锣密鼓地进行布局了。太宗任开封府尹长达15年之久,正是韬光养晦之时,他在此期间培养了一股举足轻重的政治势力。据统计,光晋王的幕僚便有60人之多。与此同时,赵光义还结交了不少文官武将,即便是太祖的旧部楚昭辅和卢多逊等掌握实权的朝中要员,也都与太宗关系密切,这两人在太宗继位后都升了官。太宗的幕僚如程羽、贾琰、陈从信、张平等人,也都陆续进入朝廷担任要职,慢慢替换了太祖朝任用的旧臣。
此外,太宗还罢黜了一批元老宿将如赵普、向拱、高怀德、冯继业和张美等,将他们调到京师附近做官,便于控制。
不过,太宗改变太祖朝政局的最重要的措施当是扩大科举的取士人数。他在位时期,“第一次科举取士人数比太祖时代最多的一次的两倍还多”。
科举考试使不少有才华之人都有机会入仕,而一旦被录取,士子们便青云直上,这些“天子门生”出任各种职务,他们无疑会心甘情愿为新皇帝效力。这样,即使当时朝野内外对太宗的继位有诸多非议,太宗也能把权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把整个朝廷逐渐变成了服从自己命令和指挥的机构,而“斧声烛影”和“金匮之盟”则成为了后人永远猜不透、解不开的谜团。
四、赵普重新为相的玄机
太宗继承了太祖的皇位,若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赵廷美是皇位第一继承人,理当传位给皇弟廷美。
太宗曾以传国之事询问开国功臣赵普的意见。赵普在太祖时代以佐命元臣之身在中枢机构执政,达14年之久,与太祖私交甚好,被视为左右手。太祖时代的系列重大事件如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制定统一战略等,赵普都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他的权势一度在晋王赵光义之上。赵普还反对过太祖以晋王赵光义为储君,因此,他与太宗的关系极为微妙。
太宗继位后,赵普也做过几年宰相,但其地位已远远不及太祖时代,颇受压抑和冷漠。太宗要维护自己的权力,对赵普这样的太祖旧臣自然心存猜忌,何况两人还曾一度是政敌。
然而,赵普始终是开国元勋,太宗要安抚人心,也需要利用这样的元老重臣,于是才有赵普为相之事。而赵普沉浮宦海几十年,深知“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在身家性命随时有危险的情况下,政治态度自然会发生一些变化。赵普在太宗定储一事中扮演了极为特殊的角色,当太宗向他询问传国之事时,他心知太宗心意,便说:“自古帝王传位乃是父传子,当年太祖已误,官家今日还能再误吗?”
此言一出,不久,赵普便重新为相。
明代画家刘俊创作的《雪夜访普图》,描写宋太祖赵匡胤雪夜访赵普的历史故事。故宫博物馆藏。
五、赵德昭兄弟之死
太祖去世后,还留有两个儿子德昭和德芳。
太宗继位之初,封德昭为节度使和郡王。太宗征辽时,德昭从征幽州。高梁河之战,宋军惨败,宋太宗只身逃脱,不知所踪。朝中群臣无首,便有人商议立德昭为帝。后来,太宗生还,此事便作罢。班师回京后,按照惯例,应该对作战将士论功行赏,但此次太宗还京多日也不行平定北汉之赏,军中将士不免议论纷纷。德昭便为将士们请赏,认为即使与辽作战败了,还是应该赏赐平北汉有功的将领。太宗听后很不高兴,就说:“待你做了皇帝再赏赐也不迟。”此言一出,德昭惶恐万分,低头垂泪,默然而出。
德昭所处地位本就微妙,而叔父那番话分明又是怀疑他有夺位之心,日后难全其身,又思及父母早亡,兄弟二人不得保,满腹心事竟无处诉说,顿生短念,回来后便自刎身亡。太宗得知此事大为惊讶,赶过来见其死状,抱尸痛哭:“痴儿何至此邪!”下令厚葬,德昭死时年仅29岁。
两年以后,德芳又不明不白地死去,年仅23岁。于是,威胁太宗皇位的两大“隐患”被消除了。
六、皇弟赵廷美之死
德昭兄弟死后,对皇位能构成威胁的就只剩下魏王廷美了。
太宗虽然不敢明目张胆地对廷美下手,但只有除掉其弟,才能保证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子孙。为此,太宗绞尽脑汁,于是便想到赵普。赵普在自己政治生涯遭受危机之时因提醒太宗不可“一误再误”而复出为相,自然知道日后该怎么做,况且为了打击一向排挤自己的政敌卢多逊,即使廷美一向与赵普并无过节儿,赵普也无情地对廷美下手了。
赵普命人将卢多逊私遣堂吏交通廷美之事上奏皇帝,说卢多逊盼太宗早日晏驾,廷美就能继位,匡美还送卢多逊弓箭等物。太宗大怒,借题发挥,严惩卢多逊及其同党。后又有大臣王溥等74人联名状告卢多逊及廷美怨望诅咒,大逆不道。卢多逊被削夺官爵,其同党不少被处死,廷美被勒归私第,其儿女不再称皇子皇女,女儿被取消公主称号。
赵普除掉卢多逊,太宗仍然不放心,担心廷美死灰复燃。恰好此时,开封知府李符落井下石,上言说廷美不思改过,反多怨望。于是,廷美被降为涪陵县公,“安置”到房州(今湖北省房县)。太宗还命人严加监管,限制廷美自由。廷美气愤难平,两年后便死在房州,时年38岁。
廷美死后,太宗便对外称廷美乃是乳母陈国夫人耿氏的儿子,并非杜太后所生,这样就彻底将廷美排除在皇位之外。当时,杜太后早已去世,太宗兄弟也只剩下他一人,太宗所言也无人反驳,因此,到底廷美是谁的儿子,恐怕也只有太宗自己最清楚了。
经过上述各种卑鄙的手段,太宗彻底清除了将皇位传给儿子的障碍。但是,太宗皇位继承人的挑选却并非一帆风顺。
七、皇子赵元佐被废
太宗长子赵元佐(又名赵德崇)自幼聪明机警,长得又像太宗,颇为太宗喜欢。元佐有武艺,善骑射,还随太宗征太原、幽蓟。
太宗迫害廷美时,元佐颇为不满,力加营救,请免其罪,但未能成功。廷美死于房州,元佐得知此事,悲愤成疾,竟然发狂。左右仆从若有小错,元佐即以刀剑砍杀。后来,太宗命太医治理,才稍有好转。
然而,雍熙二年(985)重阳节,太宗召集几个儿子在宫苑中设宴饮酒作乐,因元佐病未痊愈,就没有派人请他。散宴后,陈王元佑(又名赵德明、赵元僖)去看望元佐。元佐得知设宴一事,极为生气,说:“汝等与至尊宴射,而我不预焉,是为君父所弃也。”他怨气难平,到了半夜,索性放了一把火焚烧宫院。一时间,殿阁亭台,浓烟滚滚,火光冲天。
太宗得知后,猜想可能是元佐所为,便命人查问,元佐具实以对。太宗怒不可遏,欲绝父子之情。众人求情无果,元佐被废为庶人。有人说元佐是在装狂,以表示对父亲的不满和对皇位的拒绝。
太宗去世后,其妻明德皇后李氏曾打算立元佐为帝,但元佐并不知情,所以未受牵连。元佐的同母弟弟赵恒(又名赵德昌、赵元休、赵元侃)继位后对元佐甚好,还努力帮他治病,只是元佐在赵恒做了皇帝后,终生未见他。元佐于仁宗天圣五年(1027)去世,享年63岁。在真宗继位后,元佐竟能安享富贵达30年之久,实在是幸运。
宋太宗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八、皇子赵元僖暴死
在元佐焚宫这件事中,有一特殊人物不得不说,即陈王元佑。宴会后,元佑去元佐府中,不知说了什么,竟惹得元佐纵火焚宫,而后太宗又知元佐宫中起火并非偶然,此事难以查明。但元佐被废后,雍熙三年(986)七月,元佑改名为元僖,并封开封府尹兼侍中,成了准皇储。
同年,雍熙北伐失利。赵普上著名的《谏雍熙北伐》奏疏,颇得太宗嘉赏。后来,元僖也上疏论及伐辽之事,为太宗采纳。太宗、元僖和赵普在处理对辽事宜方面有了很多的共识。而元僖见太宗优待赵普,便与赵普交好,更是上疏建议太宗重新任用赵普为相。端拱元年(988),赵普第三次为相,威权一时又振。竭力支持和拉拢赵普的陈王元僖也进封许王,更加巩固了皇储地位。赵普罢相后,元僖又与宰相吕蒙正关系密切起来。
然而,事不如人愿。淳化三年(992)十一月,元僖早朝回府,便觉得身体不适,不久便去世了。太宗极为悲伤,还写下了《思亡子诗》。元僖之死,是其侍妾张氏下毒所致。元僖不喜正妻李氏,宠爱张氏。张氏欲下毒毒杀李氏,却不慎毒死了元僖。后来,太宗发现受元僖宠爱的张氏曾做出过很多僭越礼制之事,而元僖却一无所知,于是对元僖大为不满,遂降低了其葬礼的规格,还惩罚了很多官员。
元僖本得太宗喜爱,又与宰相交好,朝中还有不少大臣建议立他为太子,本是春风得意之时,却死于非命,实是可叹。
九、太子赵恒终日提心吊胆
元佐被废,元僖暴死,太宗因在高梁河之战中受伤,晚年被箭疾所扰,也知该立储君,便就此事询问寇准。在寇准建议下,襄王赵元侃被立为太子,改名为赵恒,不过太子本人却整日提心吊胆。
太宗册立太子,大赦天下,京师之人见到太子都欢呼为“真社稷之主也”,太宗得知后很不高兴,马上召见寇准说:“四海心属太子,欲置我何地?”皇帝尚在世,太子如此深得人心,自然为皇帝所忌,有哪个皇帝不希望权力都为自己所操控呢?况且此前在安史之乱中,就有太子李亨遥拜唐玄宗为太上皇而自立为帝之事,尤其是五代以来,子侄逼宫之事更是史不绝书,因此,太宗心中自然不痛快。幸得寇准说:“官家择所以付神器者,顾得社稷之主,乃万世之福也。”太宗听后才消气。
至道三年(997)三月,宋太宗驾崩。赵恒在宰相吕端的帮助下,挫败李皇后与宦官王继恩等人另立赵元佐为帝的图谋,顺利登基,才终于摆脱了提心吊胆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