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千古名将毫不体恤士兵,为何众将士仍拥戴他?

这位千古名将毫不体恤士兵,为何众将士仍拥戴他?

大汉冠军侯霍去病的短短二十四年人生灿若流星。作为屈指可数的不败名将,他在军事上近乎无可挑剔,唯一被吐槽的缺点是不体恤士兵。

古兵法对将帅的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即使真正达标的往往是名将中的名将,也不妨碍世人以此标准对军事家评头论足。体恤士兵恰恰是评价一个人是否良将的重要指标。

先秦兵书《六韬》要求将军冬天不穿皮裘,夏天不用扇子,雨天不张盖躲雨,遇到险要地形时必下马步行,等士兵们开饭时才能用餐……古兵家认为,将帅只有跟士卒同甘苦、共饥饱,才能让三军效命。问题是,霍去病没这么做。

这位千古名将毫不体恤士兵,为何众将士仍拥戴他?

他出征时带着汉武帝特赐的几十车食物,班师回朝时还剩下不少粱肉,但居然还有很多没吃饱饭的士兵。士兵在塞外作战时饿得无法站立,他却不闻不问,画赛场玩蹴鞠。

太史公司马迁对此颇有微词,但将士们并不怨恨霍去病,愿意为他出生入死。这是为什么呢?

这位千古名将毫不体恤士兵,为何众将士仍拥戴他?

士兵挨饿,问题出在哪?

士兵能否吃饱饭,一看手中的粮草够不够,二看部队的后勤管理工作是否到位,三看临战时有没有吃饭的时间。汉军出塞远征最大的困难是后勤。

匈奴本身是一个游牧经济体,在漫无边际的大草原上吃喝拉撒睡毫无压力。汉军只能靠自带粮草或以战养战来续航。

远征军需要多少部队,能打多长时间,该选择哪条行动路线,主要取决于携带辎重的数量。

这位千古名将毫不体恤士兵,为何众将士仍拥戴他?

霍去病为了突破后勤制约,更多采取以战养战的补给方式。他总能抢到敌军粮草,避免部队陷入补给危机。这时候还有士兵饿肚子,原因只能是军需分配不及时。这点确实是霍去病治军的短板。

他脑子里只想着下一仗怎么打,其他工作都交给副将去做。他对全军的后勤有通盘考虑,但不太关心枯燥而繁琐的具体事务。

霍去病没经历过底层的苦日子,一上来就是做军官。他身体素质各方面超乎常人,挑选的又是军事素质过硬的壮士。他自信满满,以为士兵们跟自己一样,是只要心怀荣誉感就能不怕一切苦难的超人。

所以,霍去病总是高估普通士兵的承受能力,只是一味地激励将士的战斗意志,忽略他们的温饱疾苦。他需要一个思维缜密、爱兵如子、精于政务的副将,代替他分管后勤。问题是他从没有过这么好的搭档。

在漠北之战中,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各领五万骑,但大将军下辖四个副将,骠骑将军没有裨将,只是以李敢等大校充当副将的角色。

汉武帝这样安排也是考虑到卫霍各自的指挥风格。遗憾的是,李敢等人跟冠军侯没有互补性,反而存在同样的思维盲区。

这位千古名将毫不体恤士兵,为何众将士仍拥戴他?

李大校是勇猛有余但做事不计后果的斗将,与骠骑将军组队的效果是全军攻击力最大化,但日常军务管理要点蜡。粗放的后勤供应方式导致部分士兵因给养补充不及时而挨饿。之所以补充不及时,根源在于霍去病的作战风格。

能忍饥耐渴是骠骑将军对士兵的基本要求

按照以战养战的后勤模式,远征军一旦战败,就会出断粮的窘境。在深入匈奴腹地的情况下,如果大量士兵们长期吃不饱饭,根本没力气持续长途奔袭,早就重演飞将军李广全军覆没的悲剧了。

这位千古名将毫不体恤士兵,为何众将士仍拥戴他?

就算没被匈奴骑兵包围,饥肠辘辘的士兵也可能发生哗变,甚至投降匈奴。要知道,在汉匈数百年鏖战中,双方都不乏因山穷水尽而投降敌国的叛将逃兵。

然而,霍去病麾下虽有饿汉却无叛臣。可见他的部众早已对此习以为常,并不觉得自己被虐待。若是仔细琢磨骠骑将军的战例,我们就不难察觉,他的部队能跑出超高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牺牲了正常的吃饭休息时间。

骠骑将军率领一万骑兵出陇西,转战六日,越过焉支山千余里,击破五个匈奴小王国,斩虏敌军八千余人。在他夺取河西走廊之前,汉朝陇西郡最西也只到今兰州市。

这位千古名将毫不体恤士兵,为何众将士仍拥戴他?

也就是说,汉军此次远征的行程实际上差不多两千里,并且在六天中至少接战五次。士兵们每天不仅要击溃一股敌军,还必须保持日行三百里的运动强度。

霍去病只俘虏匈奴小王、王子、相国、都尉等少数人外,而不掠取投降者的财物和民众。他每击溃匈奴一部就利用缴获物资补充消耗,只要满足基本的以战养战需求就OK,带不走的东西都舍弃,继续攻打下一个目标。

按照这个高强度的作战节奏,士兵们吃饭睡觉的时间都很难得到充分保障。全军必须跑得、打得、饿得,否则无法实现霍去病的作战意图。

这位千古名将毫不体恤士兵,为何众将士仍拥戴他?

这种战法的优点是充分发扬了骑兵军团的机动性,能打匈奴诸王一个措手不及,还让敌军援兵来不及追。缺点是军队不可能保持正常的作息节奏,非常考验士兵的体能和意志的极限。

为此,霍去病总是挑选最吃苦耐劳的战士,跟着自己深入敌境数千里,疾战如龙卷风过境。直到班师回朝前,士兵们才能结束紧张状态,饱食一顿安生饭。

大家都知道骠骑将军的战术要求,也知道这样能打胜仗,能在战场上活下来,自然也愿意坚决执行命令。

这位千古名将毫不体恤士兵,为何众将士仍拥戴他?

比起偶尔饿肚子,士兵们更在意立功机会

霍去病的舅舅兼导师大将军卫青爱兵如子,三军将士甘愿为他出生入死。可是,自从霍去病崛起后,卫青的影响力不断下降。他的老友和门客也纷纷去讨好霍去病,常常得到官职。

由此可见,谁都知道霍去病不怎么体恤士卒,但真正把这当回事的人并不多。

因为西汉人延续了战国秦代那种强烈的事功精神,热衷于扬威塞外、建立武勋。谁能带他们打胜仗,他们就跟着谁。

这位千古名将毫不体恤士兵,为何众将士仍拥戴他?

卫青第一个摸索到打败匈奴的有效战法,推动军事改革,亲手训练出一批优秀的骑兵战将(霍去病是他最得意的学生)。

士兵们最初愿意跟着大将军出征,最根本的动力是立功封侯。官至九卿的老将李广一辈子为没封侯而耿耿于怀,何况是企图一战成名的年轻官兵呢?随着匈奴对卫青的防备越来越严密,众将士很难捕捉到匈奴主力决战。

骠骑将军横空出世让匈奴措手不及,让汉军将士看到新的立功希望。特别是少壮派军人,已经把跟随骠骑将军出征视为一种荣耀。

这位千古名将毫不体恤士兵,为何众将士仍拥戴他?

汉武帝对霍去病寄予厚望,一股脑把最好的武器装备和兵员都配给他。骠骑将军的部队兵强马壮,总是跑在大军的最前面。

相比之下,卫青和其他老将军能得到的好资源越来越少。士兵也多有老弱,骑的是次一等的战马,配备的武器也相对老旧。常常因为行军迟缓落后,遇不到良好战机。

漠北之战中,卫青部五万骑兵本来不是主攻,只是由于情报失误才恰好遇上了最凶狠的单于亲兵……

这位千古名将毫不体恤士兵,为何众将士仍拥戴他?

卫霍二人都是超一流良将,但哪一方兵马的战斗力更强,不言自明。能入选骠骑将军帐下的士兵,必然是精锐中的精锐,万里挑一的猛士。对于军人来说,这是金不换的至高荣誉。

总之,卫青爱兵如子的作风固然让众人感恩戴德,但霍去病能带给大家更多改变命运的战机。比起远征途中的饥渴劳顿,汉军将士更担心不能获得战功,加官进爵,光大门庭。

所以,他们对大将军充满敬爱,却希望跟着骠骑将军吃苦受累。

这位千古名将毫不体恤士兵,为何众将士仍拥戴他?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554 字。

转载请注明: 这位千古名将毫不体恤士兵,为何众将士仍拥戴他?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