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们在看“鸿门宴”的时候,总将它理解成是项羽故意设下的局,目的就是要在宴会上除掉他的心腹大患——刘邦。但结果我们也都知道了,由于项羽的优柔寡断,最终还是让刘邦成功躲过了一劫。
但历史的真相真是如此吗?
其实当我们翻开司马迁的《史记》,仔细研读一下的话,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历史上的鸿门宴根本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首先,我们要清楚的一点是,项羽之所以没有杀刘邦,并非是项羽优柔寡断,更不是什么妇人之仁。项羽毕竟是当世英雄,杀伐果断,比如我们熟悉的巨鹿之战,在双方实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之下,项羽最终还是以少胜多,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试想一下,如果项羽真是一个优柔寡断之人,他能取胜吗?我想断然是不会的。
此外,项羽也不是什么大善人,在与秦国作战时,他就坑杀了二十万秦兵,连眼睛都不眨一下。在攻入咸阳城后,更是一把火烧了阿房宫。
凡此种种,你要说他是因为妇人之仁才放了刘邦的,这确实有点说不过去了。
当然了,也许你还会说是因为他跟刘邦之间的私人情谊很好,毕竟两人曾一度结拜为兄弟,因此项羽才不忍杀他。
这种说法更是无稽之谈,且不说在那个乱世之中利益为先,就拿项羽本人来说,他连自己的故旧和上司都敢杀,你认为他会因为情谊而放过刘邦?再者来说,此时的刘邦已然成为项羽最大的劲敌之一,项羽想要称王称霸,刘邦是非杀不可的。
那既然这样,项羽为什么还是没有在鸿门宴上将刘邦除掉呢?
很简单,因为项羽根本就没有打算设宴除掉刘邦,如果真要这样,直接率军杀过去就好了。
这个“鸿门宴”压根就不是项羽要设下的,而是刘邦找人撮合,来给项羽赔罪才设下的局。
关于这一点,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说得很清楚:
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
项羽听说刘邦已经攻破秦国都城咸阳,并且派兵把守函谷关,致使项羽大怒,要出兵攻打他。后来项羽还听说刘邦要在关中称王,并让秦王子婴做丞相,这更让项羽火冒三丈,并声称要讨伐刘邦。
当时的刘邦只有十万人,而项羽有四十万大军,双方力量悬殊,刘邦势必不会贸然与项羽翻脸。因此刘邦在得知项羽要讨伐他的时候,立马就慌了,而这时正好碰上了项伯,也就是项羽的叔叔,就赶紧巴结他,与他结成儿女亲家,并给予了他很多财物,目的就是让项伯能帮帮忙,让项羽相信自己并没有背叛他!
项伯答应了刘邦,并说: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也就是让刘邦在第二天早晨亲自去鸿门给项羽赔罪,因此这才是鸿门宴的由来!
而在宴会上,项羽之所以没有杀刘邦,并非是项羽优柔寡断,而是因为刘邦的戏演得很好,项羽被骗了。
比如刘邦一到鸿门宴上,就对项羽说明:自己占领咸阳城,是为了献给将军,如果这样你还杀我,那你就是不义了。
接着,刘邦又让樊哙在宴会上闹上一闹,吹捧一下项羽是如何的英明神武,像我这样的大老粗都知道不能杀有功的人,你项羽不会不知道吧!
不仅如此,为了这场戏演得足够真实、动情,刘邦还拉上了项伯一起来给项羽戴高帽,然后也是同样一番不能杀有功之臣的话。最后搞得项羽都不好动手了。
所以你看,我们以前理解的鸿门宴是项羽专门给刘邦设下的,但事实却是刘邦给项羽设下的。
当然了,从另外一方面来看,项羽之所以没有在宴会上除掉刘邦,也是出于对大局的考虑。虽说此时的项羽拥兵四十余万,而刘邦只有区区10万人马,但天下初定,要是两家真打起来,肯定又是一次天下大乱。再者来说,项羽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完胜刘邦的10万大军。就算有,也不过是两败俱伤罢了!
所以,作为一代豪杰的项羽自然要从大局出发,同时也给自己一个台阶下。既然刘邦已经将天下给让了出来,那索性就做个顺水人情,将刘邦给放了。毕竟此时和平之利要远大于战争!
所以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鸿门宴其实不是项羽专门为了除掉刘邦才设下的,而是刘邦故意为项羽摆下的一个局,
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个局来赢得项羽的信任,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警惕,好让自己有韬光养晦的时间。
而也正因如此,刘邦才有了日后统一天下的机会。
通过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那些我们原本确信不疑的历史,其实当我们真正翻开史书仔细研读一下的话,会发现,它竟然还有不一样的答案。
所以,我们在看待历史故事的时候,一定要从历史本身出发,不能听之任之。而在看历史故事的时候,最好能去看一下像《史记》这样的大部头历史巨著,
它不仅能扩充你的认知,增加你的知识储备,还能让你避开一些错误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