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大学科技园
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为进一步发挥大学科技园在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科技、教育和经济融通创新,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根据国家的部署和要求,按照市领导的指示精神,市科委与市教委会同相关部门、区、高校,研究形成了《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在今天(21日)下午召开的我市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指导意见》正式公布。
来看权威解读↓↓↓
《指导意见》制定背景
本市大学科技园发展起始于1991年,2002年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园、复旦大学科技被认定为首批国家大学科技园。截至2019年,全市共有13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占全国总量的11%;累计培育了1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539家高新技术企业和66家上市企业。
经过多年努力,大学科技园已成为本市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地和策源地,在高校源头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凸显品牌溢出效应和联动区域创新发展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好的经验做法。
然而,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对照本市世界一流城市定位以及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需求,大学科技园建设在核心功能优化、服务承载能力、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对此,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将提升大学科技园的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作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为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指导意见》有哪些亮点?
在总体思路上,《指导意见》牢牢把握三条原则:
更加聚焦核心功能
引导大学科技园 “回归初心”,将增强“创业孵化、成果转化、人才培养、辐射带动”功能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突出大学科技园承接高校综合智力资源溢出的特色和优势,全面提升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更加聚焦创新改革
在与大学科技园建设密切相关的科技成果管理、人才激励、国资参与投入等方面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和探索,鼓励营造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氛围,最大限度调动各个方面参与大学科技园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更加聚焦联动推进
进一步明确大学科技园依托高校以及所在区的主体责任,打造创新创业共同体,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等要素加快集聚,促进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发展深度融合。
《指导意见》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指导意见》分为“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两大部分。“总体要求”主要突出“四个坚持”:
坚持目标定位,做强核心功能,围绕大学科技园定位和核心功能,提升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的服务能力;
坚持三区联动,强化开放协同,深化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加强高校资源与社会资源的融合;
坚持示范引领,提升整体能级,着力打造一批区域特色鲜明、创新要素集聚、配套功能完善的示范园,提升大学科技园整体发展水平和能级;
坚持改革创新,释放创新活力,推动大学科技园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提升创新体系运行效能。
主要目标
力争到2025年,基本形成多层次、开放性的大学科技园体系,全力打造3-5家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的大学科技园示范园,辐射带动高校周边高新园区、产业园区等形成若干个产值规模达到千亿元级的创新创业集聚区,孵化培育1万家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企业。
主要任务
重点围绕6个方面,提出了21项任务,主要包括:
1 优化大学科技园功能及布局
强化大学科技园“成果转化、创业孵化、人才培养、集聚辐射带动”等四大核心功能。
优化大学科技园区域布局,因地制宜,在重点区域合理布局建设大学科技园;因情施策,探索“多校一园”“区校合建”等建设模式。
推进示范性大学科技园建设,紧贴高校主校区,围绕重点领域打造一批大学科技园示范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支持已建大学科技园升级建设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2 发挥高校的主体支撑作用
推动高校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加强科技创新资源库建设、共享,鼓励开放学校科研基础设施、设备、数据等,支持高校依托研发设施为创新创业提供专业服务。
提升高校技术转移服务功能,将校内技术转移机构与大学科技园进行联动成效作为绩效评价的重要指标,将技术转移服务人员成果转化绩效作为专技岗位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
支持和鼓励科研人员、高校师生创新创业,科研人员可利用职务科技成果创办企业,并享受相关优惠政策,畅通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操作路径和转化渠道。
3 加强大学科技园能力建设
支持大学科技园社会化服务机构开展合作,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
支持校企共建创业学校、实训基地等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培育创新创业人才。
构建高水平创新合作网络,发挥大学科学园联盟作用,推进国内、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各类创新要素集聚和协同。
4 增强区域创新服务和承载能力
提高创新创业服务供给水平,推动大学科技园与所在区内的各类创新创业载体错位发展,优化区内土地供给,盘活存量资源,为创新创业和产业转型发展提供空间。
完善科技金融服务支撑体系,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本提供各类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参与和支持园内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
提升周边社区配套服务功能,提供高品质、低成本的社区配套服务,形成宜创、宜业、宜居的创新创业环境。
形成若干创新创业集聚区,在推动大学科技园内孵化成熟企业向周边园区转移的同时,引导创新实力强、领域关联度高的各类主体向大学科技园周边集聚。
5 完善大学科技园治理体制机制
理顺大学科技园管理体制,将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发展纳入高校整体规划,同“双一流”建设统筹考虑,实现与校内相关部门有效衔接、联动发展。
优化大学科技园运营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大学科技园建设和运营,优化法人治理结构,健全激励机制。
6 强化组织协调与配套保障
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建立有市相关部门以及相关区、高校、大学科技园参加的协调推进机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编制实施大学科技园发展规划,将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纳入市、区两级相关的科技、教育、产业等发展规划。
强化政策引导支持力度,给予大学科技园及园区内的企业优先支持。
探索创新体制机制,鼓励国有企业参与大学科技园及其周边创新创业集聚区建设,并改革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
对于符合法律法规、且勤勉尽责、未谋取非法利益的决策,虽未达预期,但不作负面评价,营造宽容失败的环境。
实施定期评估和监督制度,研究制定大学科技园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动态管理、优胜劣汰机制。
《指导意见》全文请戳“阅读原文”查看↓↓
制图:上观新闻
《指导意见》全文
请点击↙↙「阅读原文」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