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一本史书,就是打开一个世界,读史而知天下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学术文化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之一,在那个时代,诸子百家学说纷纷诞生,为各国君主效力,推行学术治国的理念。其中最出名者莫过于儒家以及法家这两个学派了。前者为两千多年来华夏学说之正统,后者奠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朝秦朝统一六国的基础,并且后世影响丝毫不弱于儒家。
儒家法家,谁胜一筹?
后世曾经有着无数学者在争辩到底是儒家更胜一筹还是法家更胜一筹,直到今天,这个争论都没有定论。有人说,孔子周游诸国,弘扬自己以“礼”治国的理论,结果各国君主都不愿采纳,而孔子没去秦国,结果秦国却依靠法家的理论富国强兵统一了六国,所以法家更胜一筹。
但是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又被重新捡起来,至今依然是正统文化。
也有人说,秦国虽然以法家一统天下,可却不久远,秦二世而亡,反倒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依靠儒家学说治国而延绵数百载,并且儒家最终打败了法家,是为战国第一学说。
儒家不适合战国的原因
其实不然,儒家与法家两者之间根本就不能比较,不管是儒家还是法家,乃至于诸子百家其实都有着其优势,也有着其劣势,唯因时而治罢了!我们都知道,历史是在不断地发展的,因此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制度也都是在不断地完善与进步。就好比虽然三皇五帝的时候的禅让制被人推崇,可谓是非常先进,可到了后来却早就不合时宜了。而儒家与法家之争正是如此,对于那个群雄并起的时代,推崇的是强者为尊弱肉强食,当时的统治者需要的不是用思想与品德去教化敌人,而是用强大的军队以及富足的国力去征服别人。正好,当时的法家学说正巧满足了这一点,能够富国强兵。而秦国率先采纳并且坚定不移地执行了这一学术,因而灭了六国一统天下。
法家落幕儒家称尊的缘由
若是说儒家不适合战国时代,那先秦时代的法家也同样不适合大一统后的国家。我们都知道,治大国如烹小鲜,需要一步一步慢慢地小火慢炖,而法家推崇的是法度,刚正而不知变通,因此秦国在历史上也有着暴秦之称,就因为秦国的以法度为行事标准,毫无人情可言,不顾百姓死活。因此,在后来的汉代,儒家的董仲舒开始以教化为由,获得当时汉武帝的大力支持,让天下人忠君爱国,从思想上告诉所有人,君权至高无上。当然,儒家虽然以此罢黜了百家,可确实真正地教育百姓,继承孔子的遗愿,让无数的人明白了“仁智礼义信”等诸多美好的品德。
外儒内法,天下归心
从以上的结论上来看,其实儒家与法家就好比是内科手术与内科手术一般,前者可以慢慢治疗一些顽固难除的疑难杂症,适合天下一统时期的中央集权以及品德教化数量众多的小恶,后者则可以快刀斩乱麻灭掉许多来势汹汹的恶疾,适合战乱时期镇压祸乱天下的大恶。而在漫长的历史之中,其实所谓的儒家早已不再是当初孔子坚持的儒家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儒家不仅继承了先秦之儒的优点,同时还吸取了诸子百家的一些精华理论融入儒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成为新的儒家学说,其中吸取最多的莫过于法家这一学说了。可谓是披着儒家的外表,存着法家的内心,这也就是所谓的内儒外法了。治理天下从来就不是单一学说能够完成的,汲取众长,与时俱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