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中,中国在威海卫战役中失败,北洋水师剩下的舰船被日本军队收编。
当时有人跟日本人写信,请求释放“广丙号”巡洋舰,理由是广丙号属于广东水师,此次战役跟广东无关。
外国人知道这事后笑掉了大牙,我们现在看来也是觉得匪夷所思,但是梁启超却说,这句话特别能代表当时中国各省封疆大吏的真实思想。
武器并不差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华帝国的国门,让第一批有识之士开眼看到了世界,认识到中西方的巨大差距。
但残酷的是,经过了十几年,这种差距反而扩大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输得更惨。事情认识到位,但是没做好,就等于没认识。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使用的自动发火的洋枪,引起了道光皇帝的注意。道光在试用之后,大为赞叹,大臣们说我们可以来仿造,道光觉得仿造不容易,得先把火药的配方搞到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一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军用的还是轻兵器,传统的鸟枪、弓箭和刀矛。对手用的是什么呢?法军用的是1849年试制成功的米涅式步枪,配备新式拿破仑炮;英军用的是1852年创造出来的恩菲尔德式步枪,配备阿姆斯特朗炮。
人家比咱们先进,还比咱们努力。而当时的清政府,正忙着吹牛搞政绩。
时任闽浙总督庆瑞跟皇帝邀功,说自己的军队训练得非常好,各种夸。道光皇帝听得都不好意思了,说训练是好事,别搞成仪仗队就行。
结果真让道光说中了,福建布政使跑去观摩,现场集训军队不到千人,七成是敲锣打鼓吹号,剩下三成人不到一百杆鸟枪,还有一些铁杈,这些就是全部装备。
这就是晚清的真实场景,从武器到军队,离一流强国,差距越拉越大。
晚清真正在武器上有作为,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其中李鸿章功不可没。
曾国藩和胡林翼等人毕竟是儒将,顾忌天道传统,在武器方面没有彻底洋务化。曾国藩还经常告诉李鸿章等人,不要迷恋西洋的武器。
相反,太平天国对洋枪很重视,定都南京之后,太平军就开始使用洋枪洋炮,而且规模日渐扩大。后期,基本上各部都配备了洋枪洋炮。
真正享受到洋枪红利的是左宗棠,成为内战大师,收复新疆。李鸿章也是一头扎进洋务事业,经过努力,他的淮军逐渐摆脱了旧式装备,变成洋枪炮最多的部队。同时主导了中国军工制造业起步,自己办企业仿造,仿造不了就外购。
起先清政府是跟英国人购买武器,后来德国崛起,又大量跟德国人购买武器,北洋舰队的主力定远舰和镇远舰都是德国定制。到1890年左右,清军的主力武器装备算是追上西方的步伐了。
但是,与之相应的是军队管理、战争理念、生产等体系,依然很落后。
混乱的制式
武器多了,就要有制式要求,要形成标准化。这样,武器在军队训练以及战争中的使用才能统一顺畅,发挥最大的杀伤力。
因此,西方国家都很重视武器制式。例如,美国于18世纪末、法国于1826年、德国于1839年分别出现了首款制式步枪。
但是,晚清中国并没有制式的观念,导致武器体系非常杂乱。中法战争中,清政府从外洋购置的军械中,仅枪支一项,就分别来自英、法、美、德等国。制式互异给装备保障,特别是弹药补充带来极大困难。
咸丰、同治以后,政治体制从中央集权逐步走向督抚专权。在这种体制下,凡练兵、筹饷、办洋务等大事,都是各省督抚自己做主自己搞。
各地军工厂局购买哪个国家的机器设备、进口哪个国家的洋枪洋炮,全由各省督抚和各地统兵大员自主决定。这些人如果没有全局观念,根本不会顾及全军武器装备制式的统一。
所以坐拥一堆先进武器的中国,实战起来却败得一塌糊涂。
清军武器装备是很先进,但仅限于装备进口武器的部队。打内战,清军的武器还能保持先进性,但是打外战,这点引以为傲的先进性都保不住了。
致命的原因
然而,好歹中日两国的武器都在一个层次上,不存在代差,可以用其他因素补救。最致命的地方在于,中国的武器装备是热的,作战观念却是冷的。用冷兵器思维去打热兵器,作战理念就跟两次鸦片战争时期一样。
比如海战,海战的核心是争夺制海权,要主动出击、舰队决战。这些近代海战法则,日军学习贯彻得很到位,是一支近代化的海军。
北洋水师空有近代海军的形,却还固守着旧式水师的魂。中日几场海战中,北洋海军始终奉行依托海岸炮台进行作战的消极防御战略,采取暂时放弃黄海制海权的错误策略,失败在所难免。
用先进的武器,去武装落后的头脑,照样挨打。甲午一战,中国被彻底打回原形。清军无论从作战思想、战略战术,还是从编制体制、装备技术、兵员素质,都很难被视为具有近代化作战能力的军队。
甲午战后,中国逐渐从师从德国转向师从日本。各种军事装备、人才、技术等等启动新一轮改革,但晚清以来的对外战争,几乎没大的胜绩,已经宣告了国家军事近代化的失败。
每一场对外战争都是整体战,从来就不是武器装备的独立检验,而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考验。洋务运动后的先进武器装备,难掩晚清的落后本质。
首先,晚清吃亏在自己造不出顶级的武器装备,好东西都要外购。但搞内战有余,打外战不足。终归还得自力更生,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有真正外战的话语权和实力。
其次,国家战争最忌讳军队私有化,晚清军队的一切弊端都是私有化种下的恶果。晚清的军队,是曾国藩的军队、李鸿章的军队,连统一的组织指挥系统都未能建立起来,怎么跟别人打?
各省没有为国家而战的认识,当军队代表某个人或某个集团利益的时候,每一场对外战争的结局都会是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