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们在滩涂上作业
对华东师大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丈量美丽中国》课程师生而言,这个暑期注定难忘。下过滩涂,上过通量塔,爬过野山,淋过暴雨,感受过海风拂面,也体味过烈日暴晒,饿了席地就餐,累极了倒地而睡……这些野外经历非但没有吓退学生,反而让他们直呼“太有收获”“对生态学有了更加直观而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开学前夕,他们刚结束为期14天的野外实习返回上海。 接下来同学们会选择感兴趣的方向联系专业老师,继续深入完成相应的课题研究。
为什么要吃这些苦头,任课教师张健的一番话引人深思:“生态学作为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需要走近自然、认识自然,才能解码大自然这本‘永远读不完的天书’。”
在行走中解码大自然这本读不完的书
8月18日,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2020级生态学专业本科生在院长陈小勇,任课教师阎恩荣、张健、斯幸峰等老师的带领下开启了《丈量美丽中国》野外实践课程,从福建漳州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东山岛,再到浙江舟山衢山岛、东极岛,他们走过两个省市的海岸带和海岛,在环境迥异的生态系统中留下了探索的足迹。
在漳江口,他们调研红树林植物的生长、生态适应特征,调查周边海堤的入侵植物种类和群落学特征,探究红树林与光滩两种生境类型的底栖动物和鱼类群落差异,辨别红树林、林地、农田和鱼塘中鸟类多样性的变化;在东山岛,他们调查木麻黄防风林森林群落,围绕沙滩和基岩植被以及海岸防风林,调研海岸生态系统的保育与修复;在衢山岛,同学们开展了作为生态人第一次独立的系统性群落样方调查,建立了4个动植物配套的海岛长期固定观测样地,探索岛屿生物地理学特征,理解岛屿面积与隔离度如何影响生物多样性……
从红树林到沙滩再到海岛,在14天4站总行程1800多公里的野外实习中,《丈量美丽中国》课程师生每人每天野外步行1.5万余步,总共采集了生物标本100余份,拍摄图片记录陆地和海洋生物分布信息1200余张,完成了30多个植物样方的采样和样方调查。
阎恩荣教授表示,这门课程希望同学们先进行文献资料查阅,再开展亲身体验实践,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调查中,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最终达到学思践悟、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
据悉,《丈量美丽中国》课程发端于学校的“五育并举”实践,于2019年启动策划和筹备工作,前期筹备历时两年。它针对特定的生态学问题,带领学生前往中国最具生态特色的地区开展野外调查、测量和研究。
在教务处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去年暑期首次开课。2019级生态学专业本科生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前往中国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云南省。此次是《丈量美丽中国》第二次开课。谈及选择海岛的原因,阎恩荣说,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海岸带资源。海岸带经济在中国经济总量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大自然中锤炼专业精神
选样地、拉样线、测高度、估盖度……同学们不仅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也锤炼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处变不惊和随机应变都是生态人应该具备的素养。”令杨世豪同学印象深刻的是,8月19日上午,他们在对漳江口红树林植被的整体分布状况进行踏查时经历了六场大雨。“狂风暴雨和阳光炙烤在短短几小时中交替出现,那天我们还做了样方调查,频繁的降雨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但大家面对多变的天气都处变不惊。”
伍若熙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老师的协助下他们救助了一只粉红燕鸥的亚成体。8月22日在东山岛,他们发现这只小鸟的时候,它在车水马龙的南门湾的晚风中耷拉着脑袋、瑟瑟发抖。鸟类学专家斯幸峰老师给它进行了初步检查,未发现明显的外伤。他们将小燕鸥带回旅店悉心喂养了两天。24日,这只掉队的粉红燕鸥重新展翅飞翔。伍若熙说,“永远对生命保持着敬畏之心,尝试去关怀其它生命,是大自然教会我的。”
野外实习的间隙,师生们还会聚到一起召开学术讨论会。同学们就野外实践的所见所闻提出疑问和思考,大家在讨论中碰撞思维,迸发出火花。
在东极庙子湖岛开展植被考察时合影
“这次野外实习,我既感受到了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丰富和美丽,也看到被无数水管分割的沙滩、一片一片的入侵物种……这让我无比痛心。作为生态人,改变这些现状,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杨世豪感慨。
作者:吴金娇 通讯员田波澜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华东师范大学提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