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目前线上教育发展火热,公交公告牌、电梯广告、电视节目、电影广告等都能看见头部玩家的身影,对生源和优秀教师抢夺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线上教育行业中,如何才能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呢?本文作者从延展课程类型、与学修合作,推出选修课、培养自己的教师资源池和大班课多师制四个方面做了预想。
不同年龄的课程侧重不同,目前大多数的线上教育都侧重在学生的知识学习区域。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对亲子关系的维护课程还很少。
一部分兴趣课程只能通过线下互动和指导完成的,比如:跳舞、打球、跳绳等运动类兴趣。但思维类兴趣课程可以实现线上培养,比如:棋类、算法类、计算机操作类,包括视频剪辑、自媒体培养等。
2021年必将会有更多的斜杠青年出现,而在二胎开放的00后时代,同龄人带来压力将会是个很大的挑战。
因此,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大势所趋,学生的综合能力、突出特长是人才选拔的重要考虑因素。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亲子关系对孩子的人格发展十分重要。
学龄前时期是孩子性格和习惯培养的重要阶段,青春期的叛逆阶段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但不是每对父母都懂教育,所以许多因不良亲子关系导致的悲剧事件时有发生。
开设专业的亲子关系课程能引导父母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从用户场景需求任务来分析:
1. 优点- 对平台而言:增强在同行中的竞争力,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把握新的发展方向。
- 对学生而言;增强在同龄人中的竞争力,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
- 对家长而言:能维护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利于学生性格的培养和成长。
- 平台:兴趣课程需要实现师生的互动,体现个性化,但实现的技术难度大。运营维护量大且成本高。专业的优秀教师稀缺。亲子培养课程复杂性高,而且各家情况不同,很难有针对性。
- 学生:学习任务增加,学习压力变大。
- 家长:沉没成本高,亲子关系课程实际操作情况复杂。
先推出最热的兴趣爱好课程,加强技术攻关。有一定基础后再逐步推出其它课程。亲子课程分年龄段开设,课程讲授亲子关系的普遍现象和基础实用理论。因家庭情况不同,可开设一对一的课后辅导。
二、与学校深度合作,推出线上选修课疫情期间,钉钉等平台与高校合作进行课程直播,K12线上教育同样可以尝试这种方法。平台可与学校合作,推出选修课程。比如:记忆训练课程、思维拓展课程、沟通力专注力等能力培养的课程。可以提升平台的知名度,影响力和信任度。
1. 优点- 对平台而言:强势的宣传效果,带动付费课程的销量。
- 对学校而言:培养优质的人才。
- 对学生而言:学习软技能,培养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 对平台而言:运营成本加大,与学校建立合作困难,课程内容受到学校管控。
- 对学校而言:因市场资本的加入,可能会导致不健康的竞争关系,影响学校声誉。
- 对学生而言:课程任务变多,增大学业压力。
- 平台:建立强大的选修课教师团队,提升自我竞争力。
- 学校:选修课平台由教育部门选定,并实行区域化统一,课程和内容受到教育部严格的审查和管控。
师资力量是影响教育教学的核心因素,但好的资源有限,导致平台之间对优秀教师的争抢不断。如果能培养一批自己的优秀教师,不仅会提高平台的竞争力,也有利于业务的长期发展。
平台可在重点大学中开设商业或公益性质的教师培训课程,在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进入网络教学状态和节奏。
1. 优点- 对平台而言:拥有了高质量的教师,一部分解决了教师资源问题,保障了教学质量。
- 对学校而言: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职业道路,提高了就业率。
- 对储备教师而言:多了一种就业选择,可提前体验线上教育行业,促进职业规划。
- 对平台而言:投入较大,可能会面临转化率不理想的问题。储备教师质量难以衡量。
- 对储备教师而言:学业压力增大。
平台:在课程开始前,与学生签订合作协议,留住优秀教师。建立储备教师入选和就职的标准,给储备教师良好的学习体验。
四、名师主讲,多辅导老师的上课模式火爆的线上教学平台都是双师制。但大班可能涉及几百或几千不等的学生,无法兼顾所有学生的良好状态,也不能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此时的双师制,辅导老师1对1看起来更像是个幌子。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大班中按人数分配多名辅导老师,使双师制更加有效、个性化。
1. 优点- 对平台而言:有力的宣传手段,增加生源,增强用户黏性。
- 对教师而言:减轻了工作压力,提高了工作质量。
- 对学生而言:辅导更加个性化,更有针对性,知识掌握更有保证。
- 对家长而言:增加对平台的信任度,学生学习成绩提升更有保障。
- 平台:运营成本变高,多辅导教师可能导致工作不满荷的问题。
- 教师:同岗位竞争压力变大。
- 家长:课程费用增加。
在超级大班中,按照合适的配比分配辅导教师。
在多辅导教师的班级中,建立辅导教师竞争机制,目的是通过辅导教师对学生的干预,提高学习成绩。辅导教师根据学生的错题情况指出薄弱的知识板块,并跟进学生的强化进度。
本文由 @NNNI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