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来说溥仪结婚。溥仪对于结婚这件事情,其实本身是没有什么看法的,认为这是天经地义,水到渠成。唯一有点期待的就是,自己一旦结婚了,那么别人就不能再把溥仪当个小孩一样管教了。
从溥仪15周岁,也就是民国十年开始,太妃们和王公大臣就在一起商量溥仪结婚的事情,但是因为这中间经历了很多事情,比如庄和太妃去世,也就是同治的珣妃,溥仪的母亲去世,时局动荡不安,还有太妃们之间的争执,都是问题。所以导致溥仪结婚,已经是两年后的事情了。
太妃们争执是正常的,四个太妃,走了一个,还剩下三个。他们三个人对于未来皇后的人选,都是有打算的,都想找一个跟自己亲近一些的人当皇后。主要是瑜妃和瑾妃之间发生了矛盾,瑜妃是同治的妃子,瑾妃是光绪的妃子,大家记不住名字,记这个也行。
瑜妃对瑾妃是非常不服气的,说白了,按辈分来算,瑾妃是最小的,但是因为她找了袁世凯,所以她反而变成了老大。那你说,这瑜妃能服气么?之前溥仪和瑾妃吵架,瑜妃就暗中支持,所以她俩是有斗争的。俩人把选皇后的人选,看成是取得优势的重要步骤,都提出了自己中意的人选,互不相让。
那皇后就一个,总不可能一直争下去啊,怎么办呢?皇帝自己选!本来是轮不到溥仪自己选皇后的,但是因为太妃们意见不统一,没办法,最后达成了临时协议,让溥仪自己做主。送了4张照片给溥仪,溥仪看中谁了,就做个记号,画个圈。
实际上在溥仪看来,4个小丫头都是一个样,分不出什么美丑来。溥仪就挑了一个顺眼的,也就画了个圈,就是她了。谁呢?文绣!这个人选出来之后啊,瑾妃不干了,因为文绣是瑜妃这边选的。她就不顾大家的反对,非要让王公大臣劝溥仪重选,那重选得有个理由啊,不然皇帝都定了,凭啥你说换就换,有理由,说文绣家庭条件不好,长得也不好。
让溥仪选自己推荐的这个,也就是婉容。溥仪是无所谓,那你说婉容就婉容吧。但是这么一来,其他两个太妃不干了。最后瑨妃出面了,告诉溥仪:皇上都圈过文绣了,她是不可能再嫁给别人了。意思就是让溥仪一次性娶两个,婉容当皇后,文绣做妃子。溥仪其实不想答应,但是大臣搬出了祖制来说事,说皇帝必须有后有妃。最后答应了。这里要说一下,文绣比溥仪小三岁,溥仪看照片的时候,文绣才12岁。婉容和溥仪一样大,那时候都是15岁。
人选确定了,接下来就要结婚了。当时大总统是徐世昌,王公们就去找了徐世昌,徐世昌就表示皇帝结婚,那肯定是要照顾的,排场得摆起来。但是呢,不巧的是,这时候直奉战争发生了。婚事拖了下来。
一直拖到了民国12年年初,这时候呢,徐世昌下台了,黎元洪当上了大总统。事情就变得不那么好办了,但是再不好办,搞都搞了,肯定得搞完!一场规模盛大的婚礼,就这样举行了,当时不少大臣是反对的,因为他们认为,在这个时间段,举行这样大规模的婚礼,会对社会产生刺激,搞不好可能会被群起而攻之。
民国政府先是答应支持然后财政部写了一封信给内务府。大致就是说,经费实在困难,每年答应的400万都发不足,现在溥仪结婚,特意拨款10万,其中有两万算是贺礼。不止出钱,还出了大量的官兵,总共有2498人,另外的消防,警察,保安,宪兵不计其数。
婚礼总共搞了五天,从11月29号上午到12月三号。给大家说说每天都发生了啥。
29号文绣的嫁妆入宫。
30号皇后的嫁妆入宫,皇后行册立礼,文绣入宫。
1号举行大婚,皇后婉容入宫。
2号皇帝皇后去景山寿皇殿给列祖列宗行礼。
3号溥仪在乾清宫接受大家的祝贺。
溥仪的这次结婚,动静非常大。来祝贺的人也非常多。黎元洪送了8件礼物,徐世昌更是送了很多重礼,张作霖,吴佩孚,张勋等等一大批民国军阀和政客都来送钱送礼。许多地方的遗老遗少,更是成群结队地来北京送礼送钱。这个阵仗大得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甚至连东交民巷[xiàng]也来了客人。这是辛亥革命以后,紫禁城第一次出现外交官员。虽然说他们是以私人身份来的,但是他们毕竟是外交官员。庄士敦为了表示对这些洋人的重视和感谢,还特意在乾清宫安排了一个招待酒会。
按照传统,皇帝和皇后新婚第一夜,要在坤宁宫里的一个喜房度过,房子很小,只有十来平方。溥仪和婉容在里面坐着,婉容低着头,溥仪心里憋着气,连新娘长啥样都没兴趣看了。为什么憋气呢?等下再说。溥仪在旁边看了一会这个一声不响的皇后,又看了看这个让自己很不习惯的环境,坐立不安,最后直接回了养心殿。
那这一时期的溥仪在想什么呢?为什么生气呢?溥仪从结婚第一天就在想,自己成家了,但是和以前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不是闹革命,现在就应该是我亲政的日子了。说白了,心里不服。溥仪自己是这么说的:我要亲手恢复我的祖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