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9月30日,距离高君宇病逝3年后,石评梅抱着遗憾离开人世。
她死后,人们将她葬在高君宇墓旁。
完成了两人“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死后得并葬荒丘”的遗愿。
从此,世间又多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它,被人们称为民国版“梁祝”。
1.
1902年,石评梅生于山西省平定县的一个书香之家。
从小,她就是一个聪颖好学的孩子,父母也十分喜爱她。
她出生时,为给她取一个雅致的好名,父亲翻阅了各种字典,才将“汝壁”一名定了下来。
可长大后的她,觉得这个名字太过小家碧玉。
于是爱慕梅花的她,将“汝壁”改成了“评梅”。
石评梅三岁起,父亲就坚持每晚教她识字,直到认熟才允许入睡。
后来进了小学,放学回家后,她也要跟着父亲读《四书》,《诗经》等书籍。
都说父母真实的行动,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有了父亲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石评梅,自然就养成了爱读书学习的好习惯。
这也为她日后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成就不菲的青年作家,打下坚实的基础。
辛亥革命后不久,石父被调往省城的太原山西省立图书馆任职。
石评梅也跟随父亲来到太原,就读于当地师范附属小学。
因天资过人,成绩突出,成了学校香饽饽的石评梅,很快就有了“才女”的称号。
在学校,她的反抗思想和组织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发挥。
一次女师闹的风潮中,成为组织者之一的她,还差点被学校开除。
后因校方惜才,她才得以恢复学籍。
与石评梅一样,出生富商家庭的高君宇,也是妥妥的才子一枚。
16岁时,他便是享誉省城的小名人。
19岁开始,他便加入到组织游行,街头演讲,散发传单,撰写文稿等传播爱国运动的革命浪潮中。
他曾担任过孙中山的秘书,也是山西省第一个共产党人。
在一次工团军与反动商团的激战中,被子弹击穿指挥车的他,负伤后依旧坚持出战。
这样一个德才兼备的男子,谁也没料到,情感中却是一个柔情到骨子里的痴心汉。
2.
1919年,于太原女师毕业的石评梅,在父亲的支持下走出山西。
前往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求学的她,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生活。
这在当时,是相当大胆的行为了。
在那个封建思想大行其道的动乱年代,没有超人的胆识和勇气,很难走出这一步。
到了北京以后,受新思潮影响的石评梅,一边抓学业,一边向各大报刊投稿。
这一时期,她的写作才能被彻底激发。
其先后发表的诗歌《夜行》,长篇游记《模糊的余影》,小说《红鬃马》、《匹马嘶风录》等不同题材的著作,在当时引起不小轰动。
此外,她参与编辑的刊物《京报副刊.妇女周刊》,《世界日报副刊.蔷藏周刊》,也成为当时激励人民革命斗志的利器。
石评梅的文学作品,有一种缠绕不清的哲学臆想和清冷的悲哀色彩,但又不妨碍其对女性命运和人生的思考与呐喊。
在那个时代,她绝对算得上是文学界的先锋人物。
当然,抛开文学成就,她与高君宇的旷世绝恋,也曾打动很多人。
甚至有人把石高之恋比作“梁祝”,这一点,笔者不敢苟同。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之所以动人,是因为他们敢于冲破世俗的禁锢,与不合理的封建思想作抗争。
尽管结局悲惨,但那份勇气却足以感染每一代人。
反观石高之恋,更多的是人性的怯懦带来的遗憾。
1920年,石评梅与高君宇相识于北京山西会馆的同乡会上。
彼时,高君宇正激情澎湃地进行着反帝反封建的演讲。
望着台上侃侃而谈的他,台下的石评梅,顿时被吸引住了。
一番交谈之后才发现,原来两人父辈之间,早有交集。
他乡遇故交,自是分外惊喜。
但谁也没想到,初见时的好感,会成为日后的旷世绝唱。
3.
同乡会相遇之后,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他们频繁地进行书信往来,相互取暖打气,闲时还会相约来到郊外的陶然亭湖畔散步。
他们一起谈理想,谈包袱,谈家国情怀,探讨当前时局... ...
渐渐,爱的种子在彼此心里发芽。只是,谁也没有迈开第一步。
直到1923年,从北京女高师范学校毕业的石评梅,再次收到高君宇的来信。
他们的友谊,才开始变得模糊不清。
打开信纸,里面夹着一片红枫叶。
一句““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的句子映入眼帘。
石评梅当然知道,他这是在跟她表白。
她明明也爱他,可就是不愿意接受他的爱。确切的说,应该是不敢接受。
早在高君宇之前,石评梅曾有过一个恋人,他叫吴天放。
当时,年少的评梅,架不住对方的疯狂追求,很快沦陷其中。
相恋三年后,一次突然的造访让她吃惊不已。
原来对方早有妻室,为追求石评梅,才刻意做了隐瞒。
自古以来,美好的事物,多少都带有危险。
想要靠近一个人,就要做好被拒绝的准备。
想要开始一段情,就要有遍体鳞伤的觉悟。
就好像诱人的玫瑰,它清雅魅惑,让人迷醉。
然而枝干上的刺,又让爱它的人难以亲近,这像极了爱情。
不同点在于,玫瑰的刺扎手,感情的刺扎心。
三年后才得知真相的石评梅灰心不已,从那以后,她决意做个独身主义。
尽管高君宇的求爱,扰乱了她的心绪。但冷静下来,她还是选择了拒绝。
当然,这只是她拒绝的因素之一。
她知道,高君宇也有妻子,虽然那只是父母一手包办的结果。
但婚姻的名头毕竟摆在那里,容不得忽视。
爱情中,向来被视为柔弱方的女性,常常比男子更有勇气。
石评梅和高君宇,却恰好相反。
4.
被拒绝后,高君宇并不打算放弃。相反,这让他对石评梅的爱变得更加坚定。
1924年,北洋政府对北京城内的国共两党成员展开大搜捕。
扮成厨子侥幸脱险的高君宇,接到离开北京前往山西的指示。
临走前,他最不放心的人,就是石评梅。
于是他匆匆赶到她的住所,亲口告诉她:回到山西就立马解除那场有名无实的婚姻。
1924年秋,在高君宇的力争下,他终于结束了那场由父母包办的延续了10年的婚姻。
虽然他知道,这并不意味着能与心爱之人从此相依相伴。但哪怕注定一生无缘,他也要一如既往地爱她,护她。
同年秋天,石评梅生日前夕,她再次收到高君宇的来信,里面还夹着一枚象牙戒指。
她明白,那是象征着他们纯洁友谊的对戒。
他不想给她带来压力,如果她愿意,他就做她一生的爱人。如果不愿意,他就做她一生的朋友。
爱情里最大的过错,就是错过那个与你两情相悦的人。
1924年,像是石评梅和高君宇的绝唱。
这一年,他为她做了那么多,为革命做了那么多。最终,还是抵不过生命的脆弱。
多年的艰苦奔波和情感积郁,让这个不足30岁的青年,倒在了医院。
他住院期间,她每天都来探视,陪他聊天。
他们戴着象牙戒指的手,总是紧握在一起,两人似乎又回到了初见时的美好。
只是,这美好不过是生命尽头的回光返照。
1925年3月6日凌晨,他走了。
遵照他的遗愿,人们将他埋在他们当年约会的地点——陶然亭畔。
高君宇走后,石评梅悔恨不已,每当来到他的坟前,都忍不住哭泣。
她恨自己情感脆弱,她后悔没能答应他的求爱,她甚至觉得,是自己害死了他。
1928年9月30日,高君宇去世三年后,带着遗憾与愧疚的石评梅也离开了。
后记:
世人为他们的爱情感到惋惜,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完成他们的遗愿。
让这对相爱却没能在一起的人,并葬荒丘。
岁月不会重来,人死不能复生。一切遗憾,总在错失后,才变得极为珍贵。
这个道理,石评梅用毕生经历为我们做了解读。
希望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能够抓住眼前的幸福,忘记不堪的过往,开心多一点,遗憾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