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最大的依靠是什么?某人有一句名言:“枪杆子里出政权。”如果国家的枪杆子出了问题,那这个国家的命运就岌岌可危。
为了避免枪杆子出问题,大明崇祯皇帝开始频繁加税,最后加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却依然无法解决枪杆子问题,军队欠薪问题日益严重。
拆东墙补西墙虽然是一种蠢得可笑的做法,但在关键时刻,也只能用这种方式苟延残喘。可大明的问题是:拆了东墙,却依然没能补好西墙。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大明中央政府裁撤驿站一事中得出答案。
早在天启年间,就有人提出精简驿站的建议。因为驿站的开销,比起明初增加了很多倍。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官僚集团给不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实际上,这是由贪腐问题导致,在当时应该也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从表面上看,公车私用已是蔚然成风,官员及其亲属只要外出,无论是公事还是私事,都会拿着有关部门的相关票据,享受驿站的服务。不但交通费用减少甚至全面,还有食宿供应。
为什么没人敢管?因为公车私用不是某一人或某一党的福利,而是整个官场的福利。无论是谁,都不会把这层窗户纸捅破。
你别看在天启初年和崇祯初年,东林党上蹿下跳非常得意,但对于这种官场痼疾,他们是绝对不敢管的。
东林党不敢管,有人敢管。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总会出现那么一些不顾个人身家性命的好汉。比如在崇祯初年,建议崇祯皇帝裁撤驿站的监察御史毛羽健,就是这样一位好汉。
可在史书中,毛羽健却是一位非常不堪的贪官。据说他私会小秘,被正房得知以后,立刻带着人去捉奸。毛羽健本来有机会躲过这一劫,但正房利用驿站的便利,直接把毛羽健抓了个正着。怀恨在心的毛羽健拿正房没办法,于是就把怒火发泄在驿站上,立刻建议崇祯皇帝裁撤驿站。
兵部勘合有发出,无缴入。士绅递相假,一纸洗补数四。差役之威如虎,小民之命如丝。——《明史》·毛羽健传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高不高?很显然不高。
与毛羽健一同进言的,还有兵科给事中刘懋[mào]。他在奏章中说道:“公车私用的现象已经非常严重,如果裁撤驿站,每年可以节省一大笔钱。”
纵然东事以来,差官络绛,只占驿递十分之二,十分之八皆为私人所用,驰驿者已百倍于前。——刘懋·《驿递裁扣事竣疏》
如果刘懋说谎,依朝堂上那帮喷子的秉性,还不把刘懋喷死?可事实是。那帮喷子只是一再强调:毛羽健本人是个大贪官,这回完全是公报私仇。
因为公车私用这种事情是经不起对质的,崇祯皇帝完全可以进行抽查。
比如说:今年有一百件事要去外地办,就检查相关部门开了多少票,再去驿站一一进行校对,每一次出行都有存根,根本无法彻底地毁尸灭迹。
毛羽健被捉奸在床的故事,应该是许多人为表达不满而编造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丑化他。
毛羽健只是监察御史,他不具备操办某事的资格,所以重任全部落到了兵科给事中刘懋的肩上,刘懋很有担当,立刻表示自己有决心干好这件事。
单从结果来看,刘懋干得很成功:经过一年多的裁撤,裁撤驿站为大明中央政府节约了六十八万两白银。
崇祯皇帝非常高兴,决定破格提拔刘懋,但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刘懋却以养病为由,辞官回乡了。
为什么会这样?显然是因为刘懋在裁撤驿站的过程中,得罪了太多的人。现在尘埃落定,面对即将到来的反扑,刘懋觉得自己顶不住,崇祯皇帝也罩不住自己,干脆辞官保命。
公车私用本来就是官僚集团的隐性福利之一,刘懋裁撤驿站,就是一刀把这项隐性福利砍没了,怎能不遭恨呢?
刘懋会被当时的既得利益者仇恨,我完全能够理解。可在网络时代,依然有很多人看不起刘懋,觉得他是想升官想疯了,才做出这种事来。
看不起刘懋的理由主要有两点:
一、明朝官员的俸禄很低,难得有一点福利还要被剥夺,刘懋纯属上纲上线,要解决国家的财政危机,干这种小事根本没用。
二、公车私用能解决就业问题,刘懋一通乱砍乱杀,直接造成了大批失业人员,李自成就是其中之一,大明灭亡,刘懋难辞其咎。
先说第一点,这种说法非常可笑。我们把范围缩小一点,单说明末官僚,这帮家伙的俸禄的确低,但他们缺钱花吗?肯定是不缺的。
在明末,中央政府穷得都快喝西北风了,老百姓穷得都快人吃人,说官僚集团穷,说官僚集团没钱,谁信呢?
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明末最有钱的,明明是那帮像蝗虫一样的朱明皇室,啥事不干都能拿钱。
说这种话的人,大概忽略了一点:朱明皇室的确拿了不少钱,但朱明皇室有多少人?顶天也就一百万吧。而且明朝自朱棣上位之后,对皇室一直采用圈养政策,他们的存在感非常低。
依官僚集团的贪婪本性,如果朱明皇室真是像蝗虫一样,把整个大明都吃空了,他们会无话可说?
明末经济崩坏的最大问题就在于:税收不上来。这个黑锅该谁背?千万不要说,这是朱明皇室的责任。
当我看到有人指责朱明皇室,借以洗白官僚集团的时候,总会想起东汉末年,大宦官张让所说的话。
张让在杀何进的时候破口大骂:“你们总说宦官祸国殃民,难道你们这些家伙就是好东西?”
世代两千石的是谁?豪门士族。两世三公、三世三公、四世三公的是谁?豪门士族。地方要务掌控在谁手里?豪门士族。中央政府的高官厚禄被谁占据?豪门士族。
如此强大的一股力量在社会上为所欲为,却把东汉灭亡的黑锅甩到宦官身上,要不要脸?
在明末,最大的一股势力就是官僚集团和士绅集团,很多人却把大明灭亡的黑锅甩到朱明皇室身上,要不要脸?
在东汉灭亡的过程中,宦官的确有责任;在大明灭亡的过程中,朱明皇室的确也有责任。但他们都是次要责任,主要责任却轮不到他们。
说得有点远了,让我们把话题拉回来说第二点,这种说法也是不对的。如果裁撤驿站的结果,只是导致大批失业人员出现,那么问题其实并不算严重。
因为在明末那个恶劣环境中,除了不缺蛀虫之外,几乎什么都缺。如果这些失业人员能被更好地安置,那么裁撤驿站不但不是坏事,反而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可坏就坏在:裁撤驿站这件事,不仅导致大批失业人员出现,还使得与驿站有稳定业务往来的人蒙受损失。
在驿站普遍被公车私用的年代里,必然会有大批相关耗材产生;围绕着相关耗材,必然会衍生出一条相关产业链。
刘懋裁撤驿站,就意味着这条产业链丢掉了一大笔固定收入,与这条产业链相关的既得利益者,能善罢甘休吗?他们愿意心甘情愿地配合政府进行裁撤和安置工作吗?
这样的事情,发生过不止一次,我相信大家知道我说的是哪件事。
本来呢,国家在转型阶段,根本不存在人员浪费的问题,就算有部分不合格的人流失到社会中,在那个经济转型的大环境里,想混口饭吃还是不难的。
可官僚集团上下勾结,大量资产流入他们的腰包,而大批失业人员却没有获得他们赢得的补偿,于是他们不得不干一些龌龊的勾当,整个国家出现一片混乱,直到今时今日都有人骂。
再者,李自成的确造成了大明灭亡,可就明末那个情况,即使没有李自成,也会有后来人。
事实上,李自成实在干掉或收编了无数的竞争者之后,才最终成为了暂时的赢家。
如果没有李自成会怎样?那么杀进北京城的也许就是张献忠,也许就是其他被李自成干掉或收编的人。
大明灭亡是大概率事件,认为如果没有李自成,大明就不会亡,那未免也太高看李自成了。他只是客观环境造就的枭雄之一,却不是决定客观环境的人。
裁撤驿站代表了大明中央政府的利益,崇祯皇帝因此收获了六十八万两白银。但除此之外,没有人获利。
也许有人说,没有公车私用,至少各地的驿站获利了,他们的日子不用过得这么紧巴巴。
这种说法,是忘记了一个事实:驿站的相关管理人员,也是官僚集团之一。
别看他们整天抱怨公车私用,可实际上,他们同样从中获利不少。之所以要嘴上抱怨,不过是借机多要点钱而已。
不管裁撤驿站这件事办得怎么样,刘懋惹众怒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他虽然主动退出了官场,却依然没过上什么好日子,无论他走到哪里,其名声都是迎风臭十里。
没过多久,刘懋抑郁而亡。
官僚集团讨厌刘懋,这是必然的。可由于官僚集团拒不配合,使得失业人员没有被合理安排,导致老百姓也讨厌刘懋。
刘懋可以拍着胸口说:“我干这些事,目的是为了大明,我给大明带来了六十八万两白银!”可无论是官僚集团还是老百姓,都会告诉他一个残酷的事实:“你这样一通胡折腾,让大明遍布不稳定因素,还好意思说是为了大明?”
另外,也别拿六十八万两白银出来说事了,崇祯皇帝用这六十八万两白银,干出了什么利国利民的事吗?没有。这笔钱被扔进了财政危机的无底洞里,连个水泡都没看见。
明明是一心为国,到头来却人人喊打,刘懋能不抑郁吗?
我不知道,读者在读到明末这段历史的时候,内心深处是什么感觉。对我这个作者而言,是越写越绝望。
我们总认为:只要我一心一意为国做事,就能为国家带来积极改变。可刘懋的故事告诉我们:少年,你太天真了!
再用大家耳熟能详的岳飞来举个例子,大家都说岳飞冤,岳飞的确很冤,死得憋屈。
但岳飞被杀之后,秦桧夫妻在岳王庙前一跪千年,甚至有诗云:“人从宋后羞名桧。”
看看这待遇,就算岳飞死得再冤,至少咱们也用这种方式尽量弥补,让他名垂青史。岳飞在九泉之下,也能瞑目了吧?
可类似于刘懋这样的人呢?
活着的时候名不见经传,就干了一件露脸的事,却被骂出抑郁症,最后也因此而亡。在他死后,也没人怜悯他。
如果刘懋是为了自己的私利,那冤枉也就冤枉了,毕竟你自己不干净。
可刘懋办这事,自己一点好处没捞到,却落得这种下场,难道不值得我们反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