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亲子快乐,交流教育知识,欢迎关注陆北老师
前近日,一位浙江温州小学生大哭的视频走红网络。是什么事情让孩子如此崩溃呢?是因为自己得了0分。有的人会说,下次好好学习,成绩就好了。实际上,孩子得0分并不是因为自己不会答题,而是因为自己忘记在卷子上写名字,所以得了0分。
视频中的小学生趴在课桌上掩面哭泣,桌面上有一张试卷,打着两个分数,第一个是98分,后来被划掉变成了0分。
老师改分数的原因也很简单,孩子忘记在试卷上写自己的名字,想给孩子一个教训。
视频发出后,老师的做法得到了很多网友的赞同,有人说“老师做的对,不然下次又要忘”。
有些父母也觉得老师做得很对,他们也觉得,孩子的性格一直很皮,经常在试卷和作业本上忘记写自己的名字,说了很多次也没有记住。这次得零分就是给孩子的一个惩罚,希望孩子能长记性,下次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我想父母可能也没有想到,平时大大咧咧的儿子竟然会因为得0分而大哭吧,可见这样的做法确实给孩子“长记性”了。但是,这就意味着这一定是一件好事儿吗?又或者说,惩罚真的能让孩子从此改变粗心的毛病吗?这件事情值得我们思考。
现实生活中,父母会采取各种惩罚措施,让孩子长记性从此避免犯错误。
之前看到一则新闻,一个男孩出去玩儿,连续两晚夜不归宿,父母发现后,对孩子采取了惩罚措施。他们让男孩在大庭广众之下下跪,头上还顶着一块砖头,在这个过程中,妈妈还会用电线抽孩子。
直到男孩写下保证书,保证下次不会再夜不归宿,也不会再偷偷骑车出去玩,这件事情才算作罢。
关于惩罚,其实谁都不陌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惩罚就是给个体直接加一个不愉快经验,从而来减少行为频率的过程。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惩罚是为了让孩子减少犯错误或者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就像是上文中不写名字的小男孩,老师为了让孩子记住这次教训,便直接给了孩子0分,孩子看到本来是98分的试卷变成0分,虽然难过大哭,但是有了这一次的教训后,他之后自然会更加小心。
惩罚作为一个教育手段或教育方法的确是具有正面意义的,合理的惩罚对于孩子们而言更是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位老师讲到只要合理运用惩罚手段,孩子们是可以改变不良习气,在行为处事上可以做到更好。
老师说班级里有一名男生,在上课的时候总喜欢离开自己的座位到处溜达,严重影响了其它同学听课。
老师为此想出了一个办法,将他的椅子直接搬到了讲台旁边,面对男生的疑惑,老师回到说,“既然你不想坐在位置上,那就站着听课吧。”
一开始男生觉得无所谓,站着就站着吧,但是后来时间久了,男生的腿开始酸了,便跟老师说能不能拿回椅子。
老师趁机说:“拿回椅子可以,但是你要坐下来听课,以后要是再随意离开座位,那你以后就只能站着听课。”
男生答应了老师的要求,且之后真的不再随意走动。
惩罚让孩子们意识到生活中不仅仅只有甜蜜和成功,也会有痛苦和挫折,当自己做错了事,自然会受到来自老师、父母的惩罚。
惩罚在一定程度上对矫正孩子的错误行为确实有帮助,但是过度的惩罚或者是错误的惩罚不但不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会让孩子丧失对父母的信任,加深内心的恐惧。
美国儿童教育专家海姆·吉诺特曾经说过:“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的时候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更有技巧地不被觉察。”
郑州有位12岁的男孩,经常趁父母上班的时候偷偷拿家里的钱出去玩,第一次父母发现后,把他吊在了晾衣架上,妈妈拿着鞭子一遍遍地抽打。
本以为孩子认识到偷钱的代价后不会再犯了,但仅仅过了三天孩子又开始偷拿钱,且这次拿的非常小心,每次只拿一点点,不仔细查看根本发现不了。
孩子父母很是疑惑,明明当时孩子保证的很好,为什么转眼便再次犯错误,甚至是变本加厉。
不良惩罚的第一个坏处是让孩子学会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无视自己的过错。
因为大脑中有个逃生机制,当孩子感受到恐惧、害怕时,孩子会精神紧绷,随时准备逃避灾难。虽然,家长在大声教育或责打孩子,但孩子满脑子想的都是:“别骂了,别打了!什么时候结束?”
所以当听到家长问:“以后还这样吗?”孩子立马表现得很老实,回答:“不这样了!”
但孩子真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吗?肯定没有,因为孩子内心的注意力全在怎么逃避惩罚这件事中,即使知道自己做了错事,但也少有余力去认真思考和悔过。
网上一位育儿博主说起过关于孩子不吃饭的问题,当孩子开始独立进食后,总会遇到孩子不愿意吃饭的场景,这时博主就会放任孩子自己去玩,但是会提前说好不吃饭也没有零食。
让孩子意识到,你不在规定的吃饭时间内吃饭,那么你就得承受饥饿的代价。但是,有些家长一看到孩子饿了就会立马给她零食吃,然后会趁机教育孩子:“你看,你不吃饭就会饿的。”
但此时孩子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吗?不会,孩子只会觉得爸爸妈妈又在碎碎念了。
不良惩罚的第二个坏处是孩子没有得到一件事的自然后果。
自然后果,是跟孩子行为有直接逻辑关系的后果,不是家长的打骂、大声吼叫等人为制定的后果。只有让孩子意识到自己不做这件事或者做错事情的后果,孩子才会知道,原来我不吃饭是会饿的。当孩子领略过自然后果后,孩子的内心自然有判断下回还能不能继续这么做。
电视剧《家有儿女》中有一个场景令我印象特别深刻。
刘星的好朋友鼠标因为考试不及格,但是受到爸爸的责骂所以偷偷涂改了分数,结果被老师发现叫来了家长。
鼠标的爸爸一看孩子犯了这么大的错,加上周围还有老师在场,觉得很不好意思,愤怒的情绪占了上风,拿起旁边的扫把就想打鼠标,幸而被老师拦了下来。
此时,鼠标爸爸真的是想让孩子改正错误吗?其实不是,他打孩子的原因更多是孩子让自己在众人面前丢了面子,自己的坏情绪无处发泄,转而对孩子挥起了拳头。
不良惩罚的第三个坏处是父母很有可能一味发泄自己的情绪,忽略了真正需要关注的孩子。
一旦父母关注点在自己的情绪上时,孩子又怎么会真正理解到自己犯的错误,孩子内心的唯一想法就是父母不要再打我了。
作家显克维支认为,“如果每个孩子都能有一只温柔的手在引导他前进,而不是用脚去踢他的胸脯,那么,教育就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不良惩罚或者是过度惩罚本质上依旧是用暴力手段去控制孩子的行为,一旦涉及到控制,就必然会有反抗的发生。
虽然目前孩子屈服于父母的暴力手段无法逃避,但并不意味着长大后的孩子没有了反抗的能力,一旦孩子有了反抗力量,父母又该如何惩罚孩子呢?
既然惩罚不能乱用,那么当孩子犯了错误,家长难道要视之不理吗?当然不是,家长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教育犯了错的孩子。
第一,让孩子承担犯错的自然后果,家长不再惩罚孩子。
之前有位8岁的小男孩很调皮,把班级的班牌弄坏了,老师找到了家长,家长知晓后并没有打骂孩子,而是心平气和地对孩子说:“班牌是你弄坏的,你也不是小孩子了,应该要承担起责任了。”
于是,妈妈便叫男孩去街上捡废品换钱,男孩捡了很久才凑足了买班牌的钱。
这位妈妈看似很心狠,但是她知晓若是自己掏钱买班牌,孩子内心依然会觉得损坏一块牌子没什么大不了的。
只有当孩子理解了赚钱的不易,他才会更加珍惜身边的物件,不会随意破坏。
“自然后果惩罚法”让孩子自己接受做错事情的后果,远比家长干预有效。
第二、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可以先问问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
韩国的一档综艺节目《超人回来了》有一幕很经典。
爸爸朴柱昊起床后发现客厅被两个孩子糟蹋得一塌糊涂,满地都是麦片,姐姐在地上吃麦片,弟弟则是光着屁股坐在麦片上。
很多网友以为爸爸要发火了,但是朴柱昊没有向姐姐发脾气,而是蹲下身来问姐姐为什么要将麦片弄得到处都是。
姐姐说是因为弟弟肚子饿了,自己想要给弟弟做吃的。
听到女儿的回答后,朴柱昊不但没有批评她,而是谢谢姐姐为弟弟做饭。
有时候孩子想法与能力是不成正比的,难免会好心办坏事,他们并不是真的想给父母添麻烦。
所以家长面对犯错了孩子,先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这也是尊重孩子的一部分,只有了解了孩子的想法,父母才能对症下药。
第三、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要和孩子站在一起解决问题。
之前看到过一则新闻,江苏宿迁一个熊孩子贪玩将墨水从自己家的窗户边撒下,由于家里的楼层比较高,所以有不少住在底下的住户遭了殃,不仅仅是窗户上沾满了墨水,更令人绝望的是,晒在阳台上的被子和衣服上也都沾满了墨水。
孩子妈妈发现后,便立即带孩子挨家挨户去道歉,并且将沾了墨水的衣物都拿回家清洗,爸爸也请了专业人士清洗楼外墙。
曾见过不少父母让孩子一个人去解决问题,自己站在孩子旁边冷嘲热讽,虽然美名其曰是让孩子锻炼,但对于孩子而言,父母的行为无疑是拒绝承认自己有一个会犯错的孩子。
如此长大的孩子即使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也不会求助父母,要么独自承受生活中的苦难,要么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但是,当父母和自己站在一起解决问题时,孩子内心是非常稳定的,因为Ta没有感受到因为犯错误而被父母抛弃,即使将来遇到困难,也很愿意寻求父母的帮助。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尔·卡特说过,“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比对孩子身体的关心更为重要,孩子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挑战未来,走向成功。”
而让孩子建立其健康的心理基础之一便是不滥用惩罚措施,多数惩罚只会带来一个后果,那便是让孩子惧怕父母,而不是亲近父母。比起孩子犯错误会带给孩子的伤害,父母滥用惩罚才是真正伤害孩子的行为。
陆北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育儿师,大学心理教师,宝妈一枚;多平台签约作者,致力于用最直白的讲述,让父母了解最深奥的育儿知识,陪孩子一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