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六百岁了。它很古老,从皇家禁宫到百姓博物院,见证王朝更迭;它又很现代,是年轻人心中的“网红”。9月,故宫“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特展开展,450余件珍宝、256米展线、18个重要历史节点,拉开了厚重的历史记忆,也拉开了纪念故宫简称六百周年的序幕。
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下诏迁都北京。一场浩大的宫殿建造工程拉开序幕。从开始备料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开建,这一工程仅前期筹备就花了近十年时间。这就是紫禁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底,紫禁城建成,次年,朱棣正式把京师从南京迁到北京,政治中心因此北移。这一事件,影响了中国数百年的政治格局,几百年后,故宫则成为了世界的故宫、中国的骄傲。
《财经》杂志推出特别策划,称故宫是“雕刻在时光中的传奇”。从营造之初,紫禁城古建筑群就严格遵循《周礼·考工记》中古代都城的空间格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在这样的宫城规划、建筑布局和景观排布原则之下,小到每个建筑细部、装饰纹样以及构件数量,都是宫廷中秩序与等级的映射。宫殿所用建材,汇聚各地原材料与工艺的精华,亦凝练了人民的智慧:河北和京郊的石材打起根基,北京房山的汉白玉石典雅博大,四川、河南、江西、湖北、浙江的木材撑起精巧的木构,山东博山的红土子(赤铁矿)刷起了红艳的宫墙,琉璃瓦来自门头沟和海王村,今日仍有“琉璃厂”的地名;铺地砌墙的砖来自山东临清,更有敲出金属声,造价高昂的“金砖”来自苏州松江、相城等江南繁华乡……这些材料中的大部分,沿着长江来到京杭大运河,并北上送往京城。中华文明的母亲河,与古代中国的大动脉,共同托出这座世界文化遗产。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六百年紫禁城,也不是一天建成的:前五百年,这里承载着古代中国的一幕幕治国求索故事;在近百年来的风云激荡里,这里则留下了不少大儒巨匠为保护建筑而奔走的事迹。《地道风物》盘点说,朱棣建成紫禁城后,仍有诸多皇帝拓展紫禁城的建筑格局,如嘉靖年间,紫禁城内外宫苑格局大变,改三大殿名;雍正皇帝居住在养心殿,令其成为清代宫廷政治活动的新中心;乾隆皇帝、咸丰皇帝则拓宽了后寝一带的空间,也让故宫建筑的风格更为多变,功能更为多元。而在风云际会之间,见证无数故事的当属武英殿: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登基称帝;同年五月,清军入关,摄政睿亲王多尔衮在武英殿升座,接受旧朝众官跪拜,此处再度成为王朝更替的象征。此后,康熙皇帝曾暂居武英殿沉潜读书,谋除鳌拜;同治八年(1869年)、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武英殿三毁两建,则为武英殿重修工程留下详实的资料,称为《武英殿钦工处档》。这也成为故宫又一次新生的契机,2002年10月,以武英殿大修试点工程开工仪式举行为起点,故宫百年大修拉开序幕,预计将于今年紫禁城建成600年时完工。这是自辛亥革命以来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大修工程。从深远的修复技艺、到现代科技的兼容并包,背后是一颗颗专职营造,守护文化的匠心。
600周年是大日子,早在去年故宫就公布了一批展览计划。在故宫文华殿开展的“千古风流人物——苏轼主题书画特展”成为首个与观众面世的重量级展览。为何是苏轼?《三联生活周刊》引用了北师大李山教授的妙语:“跟苏轼一发生关系,猪肉,变成了东坡肉,变成了美味;西湖,变成了西子湖;三个标志,变成了三潭印月,所以大家为什么喜爱他?你不能不喜爱他,他就是这么可爱。”当然,在百姓和文人心目中有着崇高地位的苏东坡,和故宫一样,并非一日炼成的,而是历经沧桑,归来仍是少年。
苏轼如此,故宫亦如此。
作者 郑文丰
编辑 郑文丰/编审 肖燕/签发 田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