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 吾 之 力,以 达 天 际
萌新启航,院校信息,
你准备好复试了吗?
不知不觉,初试结果已经出来了一个月,而第一波复试已经来临了。
今天,我们的浙江大学传播学学硕同学参与了第一次面试,来听听他是如何复试的?
|
介绍
1
我本科就读于宁大广告学,因为个人兴趣也辅修了部分新闻学的课程。报考的浙江大学传播学学硕,初试成绩比较靠前,但是我们初复试比例竟然有3:10!3:10!这意味着,复试才是我们的重头戏。
|
流程
2
老师会先私戳让你选择面试问题序号,连线调试好设备,并出示证件,等待大概四五分钟,负责连线的老师会把面试老师的账号拉进来。连接一看,好家伙,十多位老师围坐在会议桌前面,仿佛我在做学术会议主讲人(礼貌微笑.jpg)。
接着面试秘书会确认你的姓名(浙大没有自我介绍环节),展示一个ppt,上面是之前通过选择序号确定的两道问题,二选一。问题可思考两分钟,回答六分钟,思考期间可以动笔写提纲。问题答完后,老师根据你的回答继续追问,大概你来我往的七八个回合,我的专业课面试就结束了。
最后是英语面试环节,同样是展示一段ppt,朗读并翻译。很明显这段英文是从一些论文里摘出来的摘要之类(真的好想谷歌翻译一下,有道也行啊)。
|
具体问题
3
专业课我们问到了,一个是关于传播学内卷化,如何理解社会学意义上的内卷,另一个是如何理解“新闻即知识”,此外我还有一道关于研究方法的题,因为没看懂就没记住,哈哈,还有一位同学是被问到“从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学选取一个概念,谈谈对媒介研究的启示”以及“思想史上关于身体的论述、概念与理论”(刘海龙老师有篇论文梳理过)。
我选择了阐述“新闻即知识”,因为有提到新闻的建构性,老师就此追问如何看待这种建构等其他我回答里提到的概念(所以千万别给自己挖坑),还有一位老师就集中在新闻与知识的定义、区别等问题提问。这两位老师都问到了同一个问题“你有没有关注什么学者或者哪本著作和文献”,真灵魂拷问。有点后悔昨晚那篇推送只是囫囵吞枣看了一遍,留下悔恨的泪水。
英语抽到了关于假新闻的论述。朗读还不算太难,关键是要翻译。我初试使用的是日语,已经很久没好好学过英语了,有好几个单词不认识,翻译的时候从句好长,有几句就只能翻译个大概。
|
经验教训
4
做好心理建设,面试问题很广,问到不熟悉的问题很正常。
学会列提纲,否则两分钟准备时间真的会很懵,那种十秒钟写出两个大点,接下来全在发呆的感觉,真的很焦灼,时间在流逝,脑袋在放空。
发现思维跟不上的时候,放慢语速,给自己点思考时间,我中间卡顿了五秒钟,仿佛过了五年。
|
回忆版复试真题
5
1、有学者认为,新闻即知识,你怎样认为。(追问,新闻和知识在什么层面上一致,在什么层面上有区别,他们的定义分别是什么)
2、怎样理解社会学中的内卷,如何看待传播学研究的内卷化
3、还有一道,记不清了,因为我没选[破涕为笑],我也没看懂
瓦叔点评:
看了浙大题目:可能很多同学会一头雾水,这考的是啥?丁真呢?短视频呢?直播带货呢?
如果你有这种想法,那你就要注意了。这次浙大给你提了一个醒,也给我们指出了近年来新闻传播的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趋势:就是逐渐从技术现象转向到理论创新。
如果大家之前看了我们昨天的推送。或者是刘海龙老师的《解读2020中国的传播学研究》,《解读2020中国的新闻学研究》就可以发现一个点:技术的占比非常少,绝大多数的研究都集中在理论研究上。例如媒介的物质性、行动者网络理论、媒介时空、身体研究等等。如果你要再往深度发掘,还会发现还有两个特点:大量的质疑反思,包括对技术的反思,也包括对传统理论观点(甚至包括新闻传播学本身)的质疑、反思;大量的借用其他学科的思想资源,发掘出自己的理论的过去。
这是学科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从2011年“微博元年”开始的十年,可以看作是中国的新闻学和传播学的一个动荡十年。从2011年到2017年,这是一个“技术崇拜”的阶段,社交媒体、视频音频媒体、融合媒体、智能媒体飞速发展,动摇、挑战传统媒体的范式。在这个阶段,基本新闻传播学都在考察新媒体的表面特点,以及传统媒体如何应用新媒体的策略研究为主。
从2018到2019年,尤其是在智能媒体、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逐渐显露之后,对新媒体逐渐冷静下来,开始从初步研究进入到深层阶段,尝试把它纳入到更大的视角和背景内。因此这段时间的考题就多了很多新的理论现象题。而从2020之后,新的理论,新的现象在逐渐和新闻传播学已有的理论体系结合,过去的理论也在被质疑、挑战和进一步完善。从以往的“破”,到今后的“立”,新的新闻传播的体系和结构在逐渐形成。从这个角度来说,也许从今年开始的这个十年,新传考研会变得非常不同。
具体而言,这次两道题其实就体现出了重要的一点:强调理论反思。
其实这两道题都有和内卷结合。内卷是什么意思?内卷被更多的翻译为过密化,最早是历史人类学家吉尔茨在考察印尼水稻生产时提出的,目的就是描述“小农经济不断发展却长期不能过渡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这一现象。农业发展带来的是过多的甚至无意义的精耕细作,却没有带来真正的经济模式革新。这个概念后来在网络中传播,被广泛的用来形容”无意义的低水平竞争“。
内卷和新传有什么联系呢?对于新闻传播学而言,内卷的内涵在于研究缺乏广阔的学科视野,缺乏有价值的学术问题,缺乏有价值的研究目标。研究不断的细化主体(例如从用户转到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研究方法不断的创新,甚至研究内容不断的变换(例如5G、人工智能的许多内容),但是实质上并没有带来新的有价值的理论路径。研究或是浮于表面,成为单纯的经验总结;或是过于雕琢研究方法,得到精确但无意义的结果。
解决内卷化应该分为几个部分,对于宏观来看,解决内卷的核心是要突破路径依赖。而突破路径依赖从基础上需要将传播学、新闻学和其他学科相结合,扩大自己的研究视野,碰撞出有价值的理论火花。同时需要更多的进行具体的、不带前提的经验观察,扎根本土,回归社会,在实践中观察出真的、未待解决的真问题。第三则是需要回顾和反思已有的理论范式,尤其是勇于挑战传统的范式例如5W范式。建立新的,以人为本的传播学研究范式。
例如,我们可以说,对于公共领域理论,按照原来的定义我们一直在探讨的是公共领域和政府的冲突问题。因此一直在“中国是否有公共领域”这个问题上争执不休。但是如果真正从中国人参政议政的文化出发,以中国“中庸调和”和“差序格局”的观点,分析中国人的政治讨论,那么就又可以走出一个新方向来。
新闻与知识的部分则是更加复杂。传统环境下新闻研究包含三种主要视角,第一是作为意识形态,强调新闻和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关系。第二是作为商品的新闻,通过对新闻生产、流通和消费来审视社会权力和传播之间的关系。第三是作为信息的新闻,强调新闻传递事实的准确性。
而帕克知识社会学引入新闻研究,提出新闻具有社会认知功能,即面对模糊的、断裂的、不连续的现实世界,新闻提供了一幅关于事件的“认知图景”,帕克认为,区域性知识 (信息、 新闻) 无论单独而言如何准确而充分, 都是强调部分。而作为知识的新闻则强调对人类知识和共识的贡献。
我们认识新闻作为知识,其实可以从这几个角度去看:首先,新闻应该强调它辅助公众的理解现实功能。新闻不仅仅应该体现出表面现象尤其是碎片化、时效性,还应该进行深入的解释。例如解释性报道。第二,要重视新闻在形成共同体中的功能,新闻不是以传播为结束,而是传播的开始:公众需要对它的信息进行完整的讨论,形成完整的共识。第三,新闻作为知识,自然也会有知识鸿沟、数字鸿沟这个问题。确保社会中各个不同阶层成员得到知识的权利,不仅是维护社会和谐的必然之道。也是确保社会活力的源泉。
可以看到,这三个点正好击中了当下新闻学的要害:碎片化、后真相(不是促进合作而是造成分歧)、数字鸿沟问题。因此,我们最后,也可以把这个点和新闻中的问题结合。进行新闻业的展望。
今日互动:快把你们的复试题目分享给我们,说不定还会得到「瓦叔点评」!
撰文 - 瓦洛佳团队
编辑 - 瓦叔 胖迪
图片 - 来源于网络
校对 - 瓦洛佳团队
排版 - 九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