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拼乐高积木一样搭建第二课堂 服务超过150万大学生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谢宛霏 实习生 张菲垭)参加一回迎新志愿活动、听一堂专家讲座、组织一次社团活动、报名一场创业实践……打开第二课堂系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大三学生苏炳南参加的所有第二课堂活动全都记录在册。“每参加一次素质能力拓展活动,我的能力画像就会发生改变,通过数据可以更直观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苏炳南说,第二课堂就像一面镜子,可以看到自己优缺点,找到与理想职业间的差距,并及时作出调整。

学网络与信息安全专业的苏炳南坦言,大一时的他非常迷茫,不清楚自己除了学习专业知识,课余时间能些干什么,也不清楚什么对他是有帮助的。直到大二时,学校引进了素质能力拓展信息化系统,他在参加各种各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时,慢慢清晰了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成为“程序猿”也不再是他的唯一职业选择,“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经理人也出现在了我的职业匹配中”。

“‘迷茫’是不少大学生的常态,大学阶段正是青年学子脱离纯粹学习的转型时期,面对更多选择、更多机会、更多不确定性,一些大学生甚至开始对自身价值产生怀疑——我所学到的技能到底有什么用?”北京团聚力科技有限公司CEO余晶莹告诉记者,第二课堂的青年能力素质成长模型就直观地回答了这一问题,它可以帮学生实现自我认知和价值兑现,补充高校课程的短板,帮助学校通过素质育人的方式赋能青年,打通学校和社会需求之间的桥梁,这也是他打造第二课堂的初心。

据悉,第二课堂是指以育人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课外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在学校课程培养计划之外开展的开放式教育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综合,包括参加党团教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学术活动、创新创业、素质拓展、文体竞赛、担任团学干部等方方面面,是对课程教学第一课堂的延伸和拓展。推进高校第二课堂建设,是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新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一环。

在决定创业前,余晶莹从事人力资源工作,工作中他经常会遇到充满自信来面试的学生和连连摇头找不到合适人才的企业。他发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高校的培养目标之间存在明显差别。例如,高校致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而企业要求的是具有团队精神、家国情怀的员工,“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但角度差异却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困惑,也造成了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的错位。”

余晶莹知道,需要有人在这种“错位”间造一座桥梁,让学校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被企业的用人标准认可。他回到母校中国人民大学,与劳动人事学院的几位校友交流了在学校开展“第二课堂”的创业想法,没想到大家一拍即合。他还从学校里挖来了教职人员,弥补了“懂高校”这重要一环。

“现在的学生成长于互联网时代,捕获信息的能力很强,目标也很明确,他们希望在参加学校素质教育的课程前就清晰地知道,这些课程能锻炼哪些能力。”余晶莹构建了一套面向大学生的素质模型——青年能力素质成长飞轮。它的中底层41个能力点和110项能力因子,就像是乐高的一块块积木,学生通过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去获取积木,搭建坚实的“地基”。它既能够相对直观科学地计量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同时也能将评价转化为企业用人的能力素质项,“这就既解决了学校素质育人无法量化评价的问题,又解决了学校育人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脱节的问题。”

目前,余的团队已经帮助120余所高校建设第二课堂育人管理系统,服务了超过150万大学生,顺利帮助需要就业的学生与有相关需求的企业直接对接,进行面试。“不少企业提供了直推面试的资源,他们非常珍惜这些能力精准匹配需求的同学,录取率非常高。”在余晶莹看来,高校和社会像是河的两岸,而第二课堂系统在两岸间的湍流中撑一叶小船,帮助学生们认清他们在校园习得的、和社会需求匹配的素质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加轻松地到达彼岸。

尽管各高校开展第二课堂素质育人的形态基本一致,但它们在各类项目上的管理流程与权限体系千差万别。余晶莹解释道,“当时我们思考的是要怎样做才能实现管理流程定制、长期持续维护和快速实施。”最后,团队借鉴企业级ERP的系统研发经验,在第二课堂素质育人系统中打造了一整套工作流引擎。“这个工作流引擎能实现流程化拼接,满足无限级审批权限,回应学校的需求。”

“其实每个学校中有非常多的活动和项目,它们像是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学生们不知道为什么选,也不知道选什么。”余晶莹说,第二课堂就是帮助学校把这些零散的珍珠,按照学校的育人主线、学生的成长计划串起来,变成一串串具有学校和学生特色的珍珠项链。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826 字。

转载请注明: 像拼乐高积木一样搭建第二课堂 服务超过150万大学生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