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一货郎救下2000多位红军,49年后才找到他,后来怎样了?

红军时期,参加长征的共有四支队伍,除了三大主力之外,还有实力微弱的红25军,要知道这支队伍刚踏上长征征途时,也只有2000多人,却能一次次从敌军的围追堵截中挣脱出来,后来还创建长征路上唯一政局稳定的鄂豫皖苏区,而成功到达陕北后,全军也发展到近4000人,成为长征路上唯一实力不断壮大的红军队伍。

红25军之所以能够创造长征中的各种军事奇迹,离不开吴焕先、徐海东等红军将领的英明指挥,此外还有一位河南货郎的帮助,这个人就是陈廷贤。

1934年,一货郎救下2000多位红军,49年后才找到他,后来怎样了?

1911年,陈廷贤生于山西晋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作为家中的长子,从小挑起生活的重担,在他十几岁的时候,父母先后去世,他没有能力照料几个年幼的弟妹,最终两个妹妹被饿死,他只能将唯一的弟弟送给被人抚养,而只有12岁的他跟着别人来到山西运城当了挖盐工。

尝尽人间疾苦的陈廷贤后来又流落到河南卢氏县,曾在一家蛋糕店当学徒,几年后陈廷贤靠着这做糕点的手艺,每天都挑着一副扁担,游街转巷叫卖糕点,时间长了河南与陕西交界的各种大道小路他了如指掌。

1934年底的一天,陈廷贤又挑着扁担走在通往横涧青山集市的路上,在路上偶然遇到一个当兵的问他路,交谈中陈廷贤听出对方带有山西运城的口音,他可是在运城干了好几年的挖盐工,能够在异乡听到乡音倍感亲切,两人就攀谈起来。

1934年,一货郎救下2000多位红军,49年后才找到他,后来怎样了?

这个当兵的正是红25军军长程子华,原来红25军刚来到这里,没想到敌人已有重兵埋伏在此,顿时陷入敌军包围圈,形势一度危急。敌我实力相差悬殊,硬冲肯定不是办法,最好是能找一条突围路线,当时就是程子华带着几十个人在向老乡们打听道路,正巧遇到陈廷贤。

陈廷贤虽然没听说过红军,但与程子华谈话时,也发现这些士兵的不一样,他们虽然穿得破烂,都很有精神,与老乡们谈话时也很和气,他还看见有一个士兵是付钱买东西,当时当兵买东西付钱的可不多见,再加上程子华这位山西老乡的解释,他也相信这是一枝老百姓自己的队伍。

在得知红军的困境后,陈廷贤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帮忙给红军带路,因为他知道一条通往陕南的山岭小路,为了把握这次难得的机会,带领队伍突围成功,程子华就派手枪团到处贴标语、虚张声势,给敌人造成在此入陕的假象,自己却带着主力队伍在陈廷贤带领下,经过三天三夜的翻山越岭,终于将红军带出敌人的包围圈,让2000多红军逃脱被敌人扼杀的命运。

红军脱险后,对于陈廷贤的挺身而出、热情相助感激不尽,还拿出200块大洋作为这次的酬劳,当时程子华还拍着陈廷贤的肩膀说:“小老乡,多谢你的帮助啊,你以后就是我们红军、我们党的人了。”

陈廷贤接受程子华的谢意,但没有收下那二百块大洋。在分别前,程子华交给陈廷贤一张他和政委吴焕先联合写的盖有红印章的纸条,以表示陈廷贤这次为红军做的功绩。回家后的陈廷贤一直将这张纸条当成宝贝,放在老屋一个隐蔽处,可惜抗战时期,老屋被日军空袭中炸塌,字条也就毁了。

1934年,一货郎救下2000多位红军,49年后才找到他,后来怎样了?

到达陕北的红二十五军官兵

新中国成立后,陈廷贤因做糕点的手艺,被安排进卢氏县副食品公司工作,他谨记程子华当年的话,一直将自己当成党员,并按照党的标准要求自己,因表现优秀他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

后来陈廷贤还要求交党费,组织上就问其原因,他就把曾给红25军带路的事说了出来,但由于没有什么证据,这事不了了之,反而到了特殊年代,他却因此受到批评和指责,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向任何人说过此事。

其实红25军的将士们一直没有忘记这位热心而又勇敢的货郎,建国后程子华多次派人去晋城寻找他的下落,只不过当时红军秘书将“陈廷贤”记成“陈廷贤”,而他又一直待在卢氏县,所以没有他的下落,到了80年代又把范围扩大到晋冀豫,才终于在1983年找到陈廷贤的下落。

当时陈老已经身患重病卧床不起,但他仍挣扎的向来访人员回忆、诉说当年与红25军的传奇经历,而到了1985年,组织上终于认定记载中的“陈廷献”就是找到的陈廷贤时,这位对红军做出巨大功绩的老人已经在一年前病逝了。

1934年,一货郎救下2000多位红军,49年后才找到他,后来怎样了?

1996年,卢氏县委、县政府专门为这位货郎立了一块墓碑,墓碑上刻上红五星,碑文铭刻着陈廷贤一生的功绩。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630 字。

转载请注明: 1934年,一货郎救下2000多位红军,49年后才找到他,后来怎样了?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