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孩童教育
对学业成绩不佳儿童进行分类,并分析其成绩不佳的原因,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育。
家庭教育也就须根据其不同的类型,针对其原因而进行。首先家长对学业不佳儿童应有明确的教育态度。
现实中,不少家长经常把儿童的学业成绩局限在考试分数上。这样做其后果是明显的,前者只会培养成为分数而努力的奋斗者,后者则会导致具有自卑自暴自弃及具有反抗情绪的苦恼人和玩世不恭者。
因此要有效地提高儿童的学业成绩,家长必须有正确的态度,把握衡量学业成绩的标准。但也不尽然。还有儿童考试的临场发挥也使学业成绩高低不同。
同时考试还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因此,一次成绩不行,并不等于说儿童学业不佳。可见,考试成绩并不是衡量学业好坏的绝对标准,须因具体对象、具体情况而论。
作为家长,必须清楚:考试仅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促使儿童为考试成绩而学是本末倒置的。因此,家长看考试成绩时,不要只盯着得多少分,而应找出孩子哪些地方不会,哪个地方需要进一步学习。
还应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考试观点,通过考试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加强学习。
对儿童学业成绩不佳有了正确的认识,就使得家长自然重视对学业成绩不佳儿童的教育,才会尊重他们,相信他们,进而产生对这种儿童的期待感。这些在儿童的转变中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知道,自尊心是每个人都有的。在人与人接触中,要求周围的人、集体、社会对自己的力量的相信和人格的尊重,这就是自尊心,它是推动人们积极向上的内部动力之一。儿童,尤其是学业成绩不佳的儿童对他人的态度特别敏感。
周围的每一细小的表情和动作,成人可能是无意的,但是儿童可能引起情感上的相应反感。若是成人有意,其后果更是严重。
这类儿童自尊心特别强,他们同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要求,然而一旦自尊心受挫,则会产生强烈的自卑,失去自信心。
此时,成人对儿童信任的重要性,己被一般地认识到了。家长如果掌握了关于儿童管理的一定的知识,对儿童产生信任感,它就会成为对儿童的一种期,这种期望会影响儿童成绩的上升和行为的改变。
家长如果抱着“这孩子会取得良好的成绩”这一期望的话,作为这一期望的结果,这个儿童实际上就会取得良好的成绩。反之,家长如果抱着“这个孩子不会取得好成绩”这一期望的话,无形中也会影响儿童的成绩。
这一现象已由罗森塔尔等进行了研究。对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在升级前进行了智力测验,从这些班级的儿童当中随便选出约20%的人,让教师知道“这些儿童的能力今后会得到发展的”,使教师期待发展的可能性。
此后的八个月当中,教师进行一般的教学,在学年末进行第二次智力测验,对期望组和非期望组的学生的智商的变化作了比较,其结果是教师抱有期望的儿童的智商有了明显的提高。
再次要使儿童从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习惯的形成自然离不开成人的指导。好的学习习惯必须是充分利用时间。第一类儿童可能学习用功,学习时能坐得住,而取不到好效果,后面两类儿童则没有学习的习惯。
总之,这三类儿童都不能很好地利用时间。对此须进行具体的帮助,确定一次学习时间的长短,要根据儿童是几年级和体力的强弱而定。
小学生以四、五十分钟,中学生以一小时左右为宜。因此,每段时间后应有休息的时间。家长不能一味地强调学习时间长,而不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