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东汉末年的黄巾军起义,相信不少读者不会陌生。这场席卷了中原地区七州二十八郡的农民军起义,先后有百万民众参与进去。尽管黄巾军声势浩大,但不过也是乌合之众。在朝廷和各地军阀的联合之下,黄巾军在九个月内便被剿灭。
黄巾军起义,并非是毫无成效。在此之后,本就衰微的东汉王朝彻底的一蹶不振。取而代之的,则是割据各地的一方军阀。值得一提的是,有一支黄巾军余党却改头换面,成为冀州境内的一股军阀势力。这支贼寇因为出没在黑山附近,所以人称黑山军。其首领张燕,倒也颇有手段,在他的斡旋之下,黑山军牵制住了袁绍的部分力量。尽管张燕此举是为自保,但也间接帮了曹操的一个大忙。由此可见,张燕以及其麾下黑山军,也成为了当时不可小觑的割据势力。
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张燕是怎么从黄巾贼变成的黑山军?不妨来看一下张燕的崛起之路。据《三国志?张燕传》记载:“张燕,常山真定人也,本姓褚。黄巾起,燕合聚少年为群盗,在山泽间转攻,还真定,众万余人。”张燕曾带着一批少年参与过黄巾军,后来起义失败,张燕也就带着数万手下重新回到了老家真定。在这个过程中,张燕利用在山林作战的有利地理位置,成功躲避了官府的追讨。
不过在这个时候,张燕的兵马不过万余人,规模也并不是很大,因而并没有引起朝廷的过多注意。就这样,张燕顺利带着自己的手下改名换姓,投奔到了张牛角麾下。有意思的是,无论是张(飞)燕,还有张牛角,都是当时山贼的一个传统。而《三国志?张燕传》注引《典略》亦云:“黑山、黄巾诸帅,本非冠盖,自相号字,谓骑白马者为张白骑,谓轻捷者为张飞燕。”在张燕的周密筹划之下,他与张牛角联合而来的军队,迅速壮大了起来。不久后的一次战斗中,张牛角不幸遇难,张燕也就成为了这支力量的首脑人物。
张燕颇有智谋,在他的带领下,黑山军利用地形优势,活跃在河北诸郡,并逐渐壮大起来。“各以部众从燕,众至百万,号曰黑山。灵帝不能征,河北诸郡被其害。燕遣人至京都乞降,拜燕平难中郎将。”可以看到,随着黑山军越来越强大,朝廷终于坐不住了。既然无法彻底剿灭,朝廷只好采取了招降安抚政策,将张燕拜为中郎将。就这样,张燕和他的部下摇身一变,反而成为了朝廷承认的正经军队。
既然黑山军有了合法地位,张燕自然开始考虑自己以后的出路,这也是非常现实的一个问题。黑山军虽然号称有百万之众,但这是其治下所有百姓的人口综合。而真正具有战斗力的成年壮丁,不过也就十余万左右。而且黑山军说白了,也是各路土匪组建而成,所以战斗力也是可想而知。对此,张燕深知黑山军实力的不足,但他想做的,不过也是自保罢了。
随着汉末局势的不断变化,中原地区先后有韩馥、袁术、袁绍、公孙瓒、曹操等势力先后崛起。而张燕也知道黑山军如果只龟缩在一个地方,最终只能坐等灭亡。在此情形之下,他曾积极的与各方势力联合,从中斡旋,以此让黑山军能够走向中原地带。据《三国志?张燕传》记载:“董卓迁天子于长安,天下兵数起,燕遂以其众与豪杰相结。”张燕曾参与讨伐董卓,便是他着眼于中原的第一步。
或许是张燕和袁绍曾共同组建了关东联军,又或许是袁绍在得到冀州以后,需要及时安抚住附近的黑山军。两人在讨伐董卓之后,曾有过一段来往。这段记载见于《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注引《吴录》以及《后汉书?袁术传》,两则史料中,也都有“河北(袁绍)异谋于黑山”的说法。不过袁绍出身于名门世家,他又怎么能瞧得起土匪出身的黑山军?再加上黑山军活动的范围,也正好在袁绍老巢(即河北)的腹地。这样一来,两人之间的关系很快便闹僵了。
袁绍对张燕的反击是,派曹操从兖州出发来围剿黑山军,此事见于《三国志?武帝纪》:“黑山贼于毒、白绕、眭固等十馀万众略魏郡、东郡,王肱不能御,太祖引兵入东郡,击白绕于濮阳,破之。袁绍因表太祖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曹操因为听从了老大哥袁绍的命令,所以被后者上奏朝廷,擢升其为东郡太守。不过,随着曹操集团的壮大,曹操与袁绍也逐渐断开了联系。再加上此时雄踞幽州的公孙瓒气势如虹,所以袁绍只能先去与比较强大的公孙瓒决战。
就在这个时候,张燕也不甘示弱。袁绍前脚刚走,他便派人去侵扰河北诸郡。另外,张燕也曾与公孙瓒联合起来,共同抵御袁绍。据《三国志?张燕传》记载:“袁绍与公孙瓒争冀州,燕遣将杜长等助瓒,与绍战,为绍所败,人众稍散。”结局虽然不太美好,但张燕确实有效的牵制了袁绍的一批力量。此举反倒是让兖州的曹操,稍微轻松了些许。官渡之战以后,曹操基本奠定了北伐霸业的雏形,中原局势也再次发生了变化。“太祖将定冀州,燕遣使求佐王师,拜平北将军;率众诣邺,封安国亭侯,邑五百户。”颇有自知之明的张燕,只能率先投靠了曹操,最终得以安享晚年。
参考书籍:《三国志》、《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