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最后一战,八里桥之战的失利直接让清廷丢掉了通州,从此北京门户大开。此战中,清军不仅兵力远超英法联军,而且打头阵的都是声名在外的精锐铁骑,然而最后还是输给了联军的快枪利炮。
八里桥之战的失败,让清朝统治者开始重新审视曾经带给他们无数荣耀的铁骑的真实战力。不久洋务运动爆发,清廷开始学习引进西方近代军事体系,八里桥之战由此成为蒙古铁骑在中原大地的绝唱。
我们知道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曾前后三次进攻大沽口,那么这个大沽口为何这么重要,值得联军死盯不放呢?原因便在于大沽口是天津的海防要地,而天津却是北京的门户,这便意味着大沽口是门户中的窗口,其军事战略地位可见一斑。三场大沽口战役,英法联军胜二负一。第一次大沽口之战,清廷败北,被迫与联军签下《天津条约》。第二次大沽口之战,清廷拿下鸦片战争以来最大的一场胜利,轻敌的英法联军损兵折将后落荒而逃。由此时间来到第三次大沽口战役,正是在这场战役结束后爆发了影响巨大的八里桥之战。
第三次大沽口战役爆发于1860年,由联军挑起事端,理由是修改《天津条约》,但这里面未必没有一雪第二次大沽口战役失利之耻的缘故。8月1日,英法联军登陆北塘,不到一个月时间便占领了天津。天津失守,等于在北京的军事防线上撕开了一个口子。不久,清廷就前后派出了以大臣桂良、怡亲王载垣为代表的谈判使团,前往通州张家湾与联军代表议和。
和谈正式开始后,英方当即提出“请增军费及在天津通商,并请各国公使带兵入京换约”的要求。对此,咸丰帝给清方议和大臣的回应是:“如果夷国能够行跪拜之礼,再递交国书,那此事自然是可以应允;如若不然,那便意味着蛮夷并无就抚之心。而如果夷兵坚持过张家湾,那么僧格林沁便可当即进行剿杀。”在古代中西方外交历史上,天朝要求的跪拜之礼一直是实现双方和平友好对话的最大障碍。而这一次也不例外,面对清朝皇帝的“无礼要求”,联军当然无法答应,和谈就此陷入僵局。
怡亲王载垣是第二次和谈的清方代表,他对联军代表傲娇的态度很是不满,于是便私底下与僧格林沁商量,决定将英国参赞巴夏礼押解回京。清廷扣押巴夏礼的原因也不复杂,除了表示下强硬的姿态,另外一个便是想通过扣押巴夏礼(善于用兵)达到削弱联军战斗力的目的。清方扣押谈判使者的行为激怒了英法联军,英国公使甚至马上放出豪言,“如果清方不马上释放巴夏礼,那么联军将立即攻打北京城”。面对联军的威胁,咸丰帝的姿态也很强硬,当即便命僧格林沁率领蒙古马队一万人,胜保率步骑兵一万七千余人开赴通州与英法联军决战。
需要另外说明的是,当时咸丰帝手下可用的良将其实已经不多了,而僧格林沁与胜保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僧格林沁是清廷的著名将领,曾在镇压太平军北伐中连克林凤祥、李开芳等悍将,留下赫赫威名。胜保也是如此,他曾长期在前线与太平军作战,实战经验非常丰富。
在总体战略的布置上,僧格林沁和胜保率兵从正面阻击联军是咸丰帝的先手。除此之外,咸丰帝还命令天津的民团武装攻击联军的大后方,这是咸丰帝的后手。但事实上在整个过程中,天津的民团武装没有任何行动。在具体的作战战术上,咸丰帝认为此战应以奇兵制胜,所以他的方案是:僧格林沁先率领蒙古马队作前锋,打他个措手不及,然后胜保率步骑兵从两翼包抄,最后对联军围而歼之。然而事后的战斗结果证明,纸上谈兵的咸丰帝还是太天真了。
前文笔者说到,僧格林沁领蒙古马队一万人,胜保领步骑兵一万七千人,那么派往通州的清军兵力就约为两万七千人。而相对应的联军兵力是多少呢?约为五千人!其中步骑兵四千人,炮兵一千人。9月21日早上6时,僧格林沁率领蒙古马队向联军发起了正面攻击。据法军总司令蒙托邦记载,清军骑兵以集团冲锋的方式向联军蜂拥而来。
但面对如此壮观骇人场面,联军士兵显得一点儿也不紧张,他们一直放任着清军骑兵冲到距离他们五十米处才开始集中开火。顿时,先前还是勇猛无匹的蒙古马队便一个个人仰马翻,逐渐溃不成军。而胜保率领的步骑兵从两翼包抄,虽然刚开始取得了一些效果,但在联军的火力压制下,最后也只能与蒙古马队一样,向八里桥方向撤退。
此刻,八里桥的战略重要性就一下子凸显了出来——清军如果不能及时占领守住八里桥,那么将面临着全军覆没的下场;而如果联军成功攻占八里桥,那么不仅可以一举消灭掉两万七千多清军兵力,更可以由此打开通州和北京之间的通道,谋取更多利益。因此八里桥就成了清军与英法联军的决战之地。八里桥之战中,清军士兵一个个英勇抗战,表现出了顽强不屈的斗志与激情,但最后还是改变不了失败的结局。此战仅仅持续了4个小时,清军就败退了,而从战后的伤亡数据来看,清军与联军的阵亡比达到了惊人的300:1,双方军事实力差距可见一斑。
(一)将帅不和
毫无疑问,八里桥之战中,负责正面主攻的僧格林沁是主帅,负责两翼包抄的胜保是副帅。然而僧格林沁和胜保两人不仅没有在战场上合作抗敌,事后还以诋毁对方的下三滥招数来推卸责任。比如胜保就在给军机大臣的信函中,指责僧格林沁因没有及时查办临阵脱逃的蒙古马队而贻误了战机。而坊间其实也一直流传了二人不和的传闻。比如就有人说“如果僧格林沁能够及时接应胜保,那么此战可能就是另一种结局了”,更有诛心之言“僧王一向忌惮胜保的威名,害怕胜保以此战战功威胁自己的地位,所以欲借此战除去胜保”。由此可见,八里桥之战中清军将帅之间的关系并不融洽。
(二)战术失误
事实证明,战术制定者咸丰帝并没有清楚认识到英法联军枪炮的威力,盲目作出了以骑兵冲刺枪炮的作战计划。更为致命的是,骑兵在前,步兵殿后的情况下,如果骑兵撤退,那么步兵就根本来不及让道,只会导致阵型大乱,八里桥之战就出现了这种坑爹的情况。由此可见,咸丰帝所作战术上的失误也是八里桥之战清军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清廷军事作战指挥上的巨大漏洞。
(三)武器装备和士兵训练落后
八里桥之战中,清军使用的武器主要还是大刀、枪矛等传统冷武器,即便出现火枪火炮,那也是作为一种辅助性武器使用。而从事后联军缴获的清军火炮来看,“无敌大将军”炮是清军使用频率最高的火炮。该炮不仅没有瞄准器,更是连基本的调节射击距离都做不到。而此时的英法联军却已经用上了新式武器来复枪,所以清军压根就无还手之力。另外,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即便有“无敌大将军”炮在手,清军炮兵也没有几个会正确使用。据联军军官笔记记载,“清军的炮兵大多都是联军攻陷大沽口炮台时释放的战俘,他们发射的炮弹总是打不到我们”。这也反映了清军在士兵训练上的落后。
八里桥之战的影响八里桥之战清军的失利,不仅让英法联军顺利打通了通州到北京的通道,并由此顺利进入门户大开的北京城,还让蒙古铁骑从此一蹶不振。据僧格林沁战后上奏,“经此一役,奴才手下蒙古马队溃散了十之七八,已经无力无胆再战了”。
蒙古铁骑曾经为清军挺进中原立下了赫赫战功,不曾想在八里桥之战中被英法联军的枪炮吓破了胆,由此可以看到骑兵面对西方枪炮时的软弱性。八里桥之战后,中国战场上再也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的骑兵作战,由此蒙古铁骑成为一曲绝唱。
八里桥之战中,清军两万七千人竟然被联军五千人打得毫无还手之力,这个结局出乎众多清廷大臣的意料。然而即便中西双方的军事实力差距再大,他们也不得不接受这种巨大的落差。而一些有识之士还因此逐渐认识到富国强兵的重要性。比如李鸿章提出购买西式武器,整顿军队的建议,曾国藩成立中国第一个近代军事工厂——安庆内军械所,由此拉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
八里桥之战之所以会爆发,有英法联军侵略中国主权在先,双方谈判破裂后清军扣押英国参赞巴夏礼在后等原因。结果呢就是以清军大败收场,中方付出了圆明园被烧毁、签订《北京条约》的惨重代价。好的一面就是清廷吸取教训后,发起了洋务运动,逐渐将西方近代军事体系引进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