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1944年的一场蝗灾,我军想了许多办法,最后还是用土办法

由 濮阳南烟 发布于 经典

蝗灾,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可以说已经非常陌生,尤其是年青一代,不知其为何物,到底有多大的危害。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历史纪实影片的描述:
伴随着一种巨大、奇特而令人毛骨悚然、震耳欲聋的“嚓嚓”声音,天边的地平线上出现一片滚滚升腾的“乌云”,那“乌云”急速地向前向上滚动膨胀,霎时变成几里宽、几十里长的长阵,像7月的天空突然浓云密布,遮天蔽日一般,天日失色,方圆几十几百甚至几千平方公里的大地被笼罩在浓重的黑影之中。
但这“乌云”要比夏日的雷雨云可怕得多,它发着令人恐惧的声音,它有着吞噬一切的“伶牙利爪”,它滚滚而来,遮天蔽日,扑下来如急风暴雨,扫过去如风卷残云,所过之处,所有的绿色一扫而光,绿树浓阴变成枯枝干,青苗碧浪变成千亩荒漠,一片焦黄;甚至逃不脱的动物都可能被这长着“伶牙利爪”的“乌云”生吞活剥,当作美餐,咀嚼成根根枯骨。
这不是希腊神话中打开瓶盖的潘多拉的魔瓶,这也不是神话,它是活生生的事实!1944年,发生在我国中原大地,太行山的蝗灾!
一、回顾历史,蝗虫竟飞过黄河天险,直上太行山!
今天,我们对于风灾、水灾、火灾、雪灾、地震……等等天灾,即使没有亲身经历过,也从电影电视中看到过些实况。但蝗灾却很少有人一见,也很难再得一见。2020年,东非地区蝗灾肆虐,蝗虫之多几十年未见,引起大家的关注。
回顾历史,蝗灾在我国也屡有出现,但也只是在黄河以南的中原地区发生。“自古蝗不过河”,这是中国老百姓千年的经验总结。然而,1944年,这蝗虫竟创造了飞过黄河天险,直上太行山的奇迹!
请看一段有关史料记载:
在日寇占领的沦陷区和国民党统治的河南一带,对于初发的蝗虫置之不理,使蝗虫漫山遍野产下蝗卵。蝗卵生出蝗,蝗蝻吃光所有的庄稼后,长成生着膀的飞,飞蝗吃尽了这些地区的农林作物,又产下蝗卵。如此循环往复,蝗虫便以亿万只为基数,成十倍,成百倍,成千倍,成万倍,成亿倍地疯狂膨胀,酿制着完全无法控制的千古奇祸。直到这些地方所有的庄稼、草木都被吃光了以后,突然有一天,由亿万只寸长的蝗虫,聚集成二三里宽,百里长,厚若滚鸟云的飞蝗阵,以异常凶猛之势,呼啸着飞过浊浪排空的黄河,进入行山。
在《群众运动一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七》中这样记载:
三月份,第五分区首先发现蝗卵,继之六、七分区也发现了。当时就发动群众挖卵,拿到合作社换米。到四月中旬,卵孵为蝻,各地便发动群众打蝻,在打中创造了很多办法。五月中旬,蝻变为蝗,经过群众大规模的剿除之后,于五月二十五日前后,五、六、七分区的蝗虫便基本上肃清了。五月二十八、二十九日两天,从平汉线向我五、六、七分区飞来第一批飞蝗,四分区平(顺)、黎(城)、潞(城)等县也有波及。
六月十二、十三日,武安、磁县等地又从平汉线飞来第二批飞蝗,蔓延到涉县、林北等地。六月底七月初,这两批飞蝗都先后肃清了,而第三批飞蝗却在此时又从平汉线向我那台、沙河、内丘、临城、汲县飞来。赞皇和林县,则又产生一批本地蝻子。七月十二、十三日,武安、内丘从平汉线飞来第四批飞蝗,河东也受波及。到七月底,本地和外来的蝗蝻,又基本上肃清了。
八月十三、十四日林北、武安等处,又从平汉线飞来第五批飞蝗,磁武、安阳从平汉线飞来第六批,二十七批入侵左权县。八月底九月初才先后肃清。除五、六、七分区及赞皇等地本地孵化的蝗婻外,从五月底到八月底,由平汉线飞来的六大批,其余由白晋线飞往八分区及零星小批还不计在内。全区除二分区外,都遭受到侵袭。
截至1944年七月底止,全区共吃坏麦苗192878亩,吃光10141亩,吃光秋苗19061亩,吃坏的麦苗减收30%,这个损失是很大的。…但由于大规模打蝗运动的开展,绝大部分的庄稼是保护住了……五分区二月底就开始挖蝗卵,至四月初不完全统计,三个县就挖了70600斤,六分区武安沙河在同一时间挖3万余斤,如以一斤蝗卵舞蝗38000个计算,简直是个天文数字,挖1斤卵,就等于打48斤飞蝗。
当此外寇未灭,旱灾连年,生产自救刚刚让人们从饥饿的死亡线挣扎过来之时,蝗祸又生,挺过难关又逢奇灾!民心如汤煮!军心如火烤!
众望所依、所向、所听的就只有八路军!
二、迅速行动,联合发出《关于扑灭蝗虫的紧急号召》
1944年5月3日,中共太行山区委与太行山军区政治部,在赤岸一二九师总部(此时一二九师已与八路军总部合而为),联合发出了《关于扑灭蝗虫的紧急号召》。
对于如此大规模的蝗灾,一些老乡都吓坏了,因为蝗虫多到随便什么地方捣一下都会捣死几十个,随便抓一下都能抓一把,有时一片地上的蝗虫厚可盈尺,几亩几十亩的青苗,不到一顿饭的工夫就像割韭菜一样,齐刷刷的一扫而光,哪里见过这样的事啊!这分明是老天要灭咱哩!于是就有人烧香祷告,求神赎罪,祈求老天爷保佑。
不讲迷信的群众则希望八路军能够想想科学办法。
一二九师有位从美国留学回国后参加革命的农业专家,是师部生产部部长,也是刘邓特别爱惜的人才,叫张克威。太行山区的老百姓对他可以说真是感恩戴德。就是这位从美国“留洋”回来的张部长,把“洋白菜”(苗子白)、“洋玉菱”(又名金皇后,一种高产玉米)、“西洋柿”(俗名西红)以及一种优种萝ト等引进太行山区种植,给太行山区的农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这时“蝗祸灭顶”,大家自然就又把拯救的希望寄托给张部长的科学良策了。张克威的确也想了许多办法,最后提出用白糖加药物灭蝗虫施用白糖加药物灭蝗,办法好则好,效果也不错,可连粗糠拌野菜都吃不上、吃不饱的根据地军民,上哪里去找那么多的白糖呀?自然是不现实,行不通的。
致西、南地区,天气已经相当炎热,军队与地方分管生产的领导,顶着烈日,冒着酷,在蝗区的田野上视察。最后,大家站在田埂上,讨论灭蝗办法,有人提出要不就用张部长的办法,马上从敌占区尽量搞回些白糖来。可大家又想了想,即使摘来白糖也远水不解近渴,杯水难浇车薪。
还是用土办法,用手打,来个群众性的灭蝗运动军。
中共中央北方局领导以身作则,亲临灭蝗现场,党政军各级都成立了“除蝗指挥部”,南起黄河北岸,北迄正太铁路,东至平汉铁路,西到太行山巅的涉县,方圆5000多平方公里、43个县区的土地上,八路军官兵、游击队员、民兵工人农民、学生绅、医生甚至连和尚、道士等等,都参加到灭蝗战斗的行列里来,形成数十万人的灭蝗大军,如潮水般漫卷开来。
处处点火,田田冒烟,用火烧的火烧,用水淹的水淹,用土埋的土埋,更多的人则是用拍,用树枝抽,用鞋底搓,用双手捉…日夜轮番围歼,可谓招数使尽,力气费了不少。然而,蝗阵却屡攻不退,有增无减。本地孵化的,外地飞来的,多得如黄河决口,大海排浪,后浪推前浪,源源不断,永无枯竭。
三、一则消息,《蝗虫可以吃,养料还很多!》
这时,(新华日报》(华北版)上发表了一则消息,以醒目的大标题告诉人们:《蝗虫可以吃,养料还很多!》
这则消息很快传开来,固然有一定的诱惑力。但一到老乡们那里,谁都不敢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加上迷信传播,一些思想守旧的人听信谣言,说蝗虫是天神派来的“大军”,就是来惩戒逆民的,打蝗灭蝗就已经违背天意,再要吃蝗虫,就更是大逆不道,谁吃谁就要遭天神惩罚,生怪病。
为了提高群众的打蝗灭蝗积极性,同时解救饥饿中的灾民,八路军官兵带头吃蝗虫,并且一边吃,一边向群众宣传打蝗吃蝗,共度饥荒!
涉县峻口村有位叫孟祥英的妇女,一家几口日无隔夜粮,全靠八路军和政府发给的一点救济粮和野菜度日,她听说蝗虫能吃,心想,既然八路军都带头吃蝗虫,咱还怕什么,二家十来口,总不能叫活活饿死吧?管它呢!吃!
孟祥英带头吃蝗了,吃了一天没有事,吃了两天还没有事,而且觉得“蝗肉”还真个并不难吃,就叫全家人都吃。这一吃,一家面黄肌瘦、皮包骨头的老小,居然一天天有了精神,一天天长了力气,一天比一天脸上有了些人的颜色。吃蝗救活了孟祥英一家人计型补这消息不胫而走。终于是灾民们终于都吃起来!
于是那些半饥半饱的人家也眼馋了,也吃起来!于是整个太行山遭受蝗灾地区的乡民们都吃起来!机关干部、工厂工人、城里商贾、地主老财家的人都听说“蝗虫香得甚”,也纷纷逮了来,或炒吃,或烧吃,或烤干磨成面烙蝗面饼蒸蝗面窝头吃。甚至有的人家还把蝗虫磨成面储备起来,以防断粮。
四、一场人蝗大战,就这样在太行山展开
就这一招制敌,这场蝗吃人转而变为人吃蝗的“大战”,使太行山成千上万的灾民从死亡线上活出来,从大灾荒的饥饿中挣扎出来!使太行山从寇的狂扫荡与大旱三年天灾人祸的夹击合围中突围出来!使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抗战义举,从艰难跋涉中一步步走向胜利!
于是,老百姓又有话讲了:原来天神是用“蝗肉”来拯救大灾荒中的万民百姓!是来支持咱们八路军和老百姓打日本鬼子!这当然是老百姓开玩笑的笑话。
延安《解放日报》在报道太行山的剿蝗运动中,给予这样的评价:不仅实际要求科学来指教指教,就是科学也是不妨向实际学习学习。对全国来说也是一件空前的盛举,是生产方面的一件破天荒的成就,是真真实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