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25座墓碑没有名字,只有一颗五角星,一家三代却守了86年

17225座墓碑没有名字,只有一颗五角星,一家三代却守了86年

白发苍苍、腿脚不便

却要爬上高高的台阶

扫墓、除草、擦拭墓碑

这位老人是谁?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

25048名先烈长眠于此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坐落于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这里是全国安葬红军烈士最多、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

陵园里安葬着25048名红军烈士,其中无名烈士有17225位。他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但他们的功勋却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17225座墓碑没有名字,只有一颗五角星,一家三代却守了86年

1934年1月,红四方面军总医院迁入王坪村,红军将士一路跋山涉水,把受伤的战友转运到这里。后来,很多重伤的红军战士长眠于此……

烈士陵园的墓碑上,简要记录着战士们最基本的生平信息,例如姓名、部队番号、牺牲年月等。很多战士牺牲时都只有十八九岁。

17225座墓碑没有名字,只有一颗五角星,一家三代却守了86年

更多长眠在此的红军烈士没有留下任何信息,在他们的墓碑上,只有一颗殷红的五角星。

17225座墓碑没有名字,只有一颗五角星,一家三代却守了86年

从1935年到1994年

“掉队”红军自发守护英烈

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老人名叫王建刚,今年69岁,是王坪村村民。他们一家三代常年义务守护着这里的先烈们。

17225座墓碑没有名字,只有一颗五角星,一家三代却守了86年

王建刚的父亲王成现当年也是一名红军。1935年4月,因被组织派往外地送信,他错过了红军的战略转移,从此就一直自发守护着这片陵园。

17225座墓碑没有名字,只有一颗五角星,一家三代却守了86年

陵园第二代守墓人 王建刚

王建刚说,父亲当年没去成长征,回来哭了一晚上,整天无精打采。后来,他就总到陵园里去给红军烈士的墓地扫落叶、扯杂草。

17225座墓碑没有名字,只有一颗五角星,一家三代却守了86年

直到老人76岁那年生病住院回来,他让儿子王建刚扶他回到陵园,很严肃地说,“我老了,走不动了,你要经常来这里,给烈士们扯扯草、扫扫叶子。他们是我们的大恩人,要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都不要忘恩。”

17225座墓碑没有名字,只有一颗五角星,一家三代却守了86年

1994年秋,王建刚正式接过了父亲手中的扫帚,成为了红军烈士陵园里第二代义务守墓人。

守护先烈的“接力棒”

传到王家第三代手中

最近几年,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本就身有残疾的王建刚,连走路都有些吃力。

17225座墓碑没有名字,只有一颗五角星,一家三代却守了86年

他的三个儿子接替他,成为红军烈士陵园第三代守墓人。

17225座墓碑没有名字,只有一颗五角星,一家三代却守了86年

王建刚的二儿子王君权说:“父亲一直教育我们一定要感恩,我们一定会把他手中的‘接力棒’接过来,把红军烈士陵园维护好、守护好。”

17225座墓碑没有名字,只有一颗五角星,一家三代却守了86年

王建刚和二儿子王君权

如今,王建刚成为了陵园里的义务讲解员,他不仅给来访者讲红军故事,还教大家唱红军歌。听过他讲解的有干部群众、学生,也有部队官兵,还有革命先烈的后代。

17225座墓碑没有名字,只有一颗五角星,一家三代却守了86年

王建刚说:“红军的恩情我们要时刻铭记在心,永远不会忘记,一代一代把红军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17225座墓碑没有名字,只有一颗五角星,一家三代却守了86年

岁月无声流淌,80多年过去了,巴中通江至今还保留着一种习俗,人们在春节、清明等传统节日都一定要到红军墓前祭拜。因为当年,巴中每10人中就有1人参加红军,红军是他们血脉相连的亲人。

来源: 央视军事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053 字。

转载请注明: 17225座墓碑没有名字,只有一颗五角星,一家三代却守了86年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