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唐太宗退朝后怒气冲冲回到后宫,嘴里不停地说:“我一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我一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赶忙过来问:“是什么人惹陛下发这么大的火?”
“还不是那个魏征,每次在朝堂上,他都敢当面顶撞我。”唐太宗怒气未消。
长孙皇后有些吃惊,她知道魏征一向忠心耿耿、直谏敢言,为了大唐江山敢于冒犯天颜,不惜得罪太宗。
第2天,长孙皇后穿上朝服,来到大殿朝拜太宗,令太宗很吃惊。按照唐制,皇后只有在册封、大祭等仪式才穿朝服。
这时长孙皇后下拜道:
“恭喜陛下!我听说君主英名,臣子才正直,如果魏征敢于直言进谏,可知是陛下英名之故,妾身怎敢不祝贺你呢?”
一席话说得太宗余怒全消、心中释然。
长孙皇后对政事概不与闻,但每逢太宗头脑不清时、出现偏差时,她都会主动出面引导。
有人说长孙皇后是一位很有见识的政治家。
还有一次,唐太宗爱女长乐公主出嫁,太宗违反旧制,下令将爱女嫁妆加倍,后在魏征的竭力规劝之下,唐太宗才放弃了这个决定。
事后,对子女严格要求的长孙皇后,特意赏赐给魏征钱400缗,绢400尤匹,并对魏征说:
“我看到了你的正直忠诚,故以此赏你,希望你一如既往辅佐天子。”
太子承乾入主东宫,长孙皇后多次警告他要崇尚节俭。一次,太子乳母在长孙皇后面前抱怨东宫用度器物少,希望能增加一些,长孙皇后生气斥责:
“作为太子,更应担心的是德不立、名不扬,哪能光想着缺少东西呢?”
长孙皇后虽然对自己严格要求,但作为后宫之主,她御下平和,对妃嫔们宽厚仁慈,从不无故生冤,妃嫔们生了病,她都亲自探视,用自己药膳资助。
因此,宫中上下对长孙皇后赞誉和爱戴有加。
我们再来了解下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河南洛阳人,魏拓拔氏的后裔,长孙室的先人曾任宗室室长,因此号为长孙,此后便为姓。
长孙氏官宦世家,高祖做过大丞相,曾祖为平原公,祖父为左将军,父亲长孙晟任隋右卫将军,精通兵法,博览群书。
长孙皇后受父熏陶,酷爱读书,精通文史,常以古今之善恶自鉴。李世民的母亲窦氏之前就对长孙晟说:
“这么明睿的人一定会生下不同常人的儿子,我们一定要结为亲家”。
于是,长孙晟在女儿13岁时将她嫁给了李世民。从太原起兵到玄武门之变,夫妻两人患难与共、情深意笃。李世民即位后,封她为皇后,掌管后宫,母仪天下。
长孙皇后是一位很有远见的政治家,但她会吸取前朝后妃、外戚干政祸乱教训,对政事概不与闻,只在太宗头脑不清醒时,才巧妙地点拨开悟太宗。
她天性节俭,对长孙氏家族、对子女要求严格,还饱读诗书,见识不凡。太宗每遇疑难的军国大事,总想征求长孙皇后意见,但长孙皇后总是拒绝。
她常说:
“牝鸡司晨,意味着一个家将贫穷,我怎能干预国事呢?”
无论太宗怎么恳请,她都闭口不答,决不参政。
在我们看来,长孙皇后一身才华,尤为可惜,她如有武则天那样的野心,该会是怎样的局面?也许历史都会改写了吧。
唐太宗和长孙皇后情深义重,对妻子的家族也十分恩宠。
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与李世民为布衣之交,且私交甚好,还跟随李世民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也成为唐朝的开国元勋之一。
李世民视之为心腹,对他的待遇群臣无人堪比。
有一次,唐太宗想任命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可自由出入宫中辅政,长孙皇后听说后非常着急,多次请太宗撤销这个决定,但太宗就是不听。
他认为长孙无忌文武兼备,可堪任。
长孙皇后无奈之下,就只得去劝说哥哥了,让他亲自去求太宗,要求逊职,太宗只好改授他一个从一品的文散官。长孙皇后认为自己家族有幸结为皇室姻亲已是很大荣耀了。
但他们并非都是才德出众之人去身居高位,很容易出问题的,想要长久无忧,就不能让他们担任要职,只需以外戚身份觐见就已是大幸了。
从长孙皇后对家族的看法再联系日后之事,足见她非凡的远见和智慧。
她对家族一视同仁,要求甚至更为严格,让人心生敬佩,大唐有这么一位贤良淑德的皇后,真是百姓之幸!
长孙皇后,作为一代贤后,她的贤良影响上千年。
在她临死前,请求李世民不要给她家族人委以重任,要求她死后不要厚葬,要效仿古代圣贤,崇尚节俭。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6月的一天,一代贤后长孙皇后驾崩立政殿,享年仅36岁,太宗悲恸万分说:
“皇后驾崩,我再也听不到她的规劝良言了......”
长孙皇后去世后,唐太宗十分想念她,在宫中筑一高台,每天站在高台上往长孙皇后的坟墓方向眺望,连朝政也搁下了,只有魏征敢来劝谏。
唐太宗让魏征也登上高台看长孙皇后的坟墓,而魏征说他只看到了唐高祖的坟墓,这让太宗猛然醒悟,开始勤勉朝政。
写在最后,致敬一代贤后-长孙皇后。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