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国未稳,内乱多发
西周初年,晋地的前身是唐国,可唐国立国未久便发生内乱,被周公旦所灭。一次,周成王与弟弟做游戏,成王把一片桐树叶削成圭状送给叔虞,说:“用这个分封你。”周公旦认为“天子无戏言”,于是选择吉日良辰,让周成王把叔虞正式封为唐国的诸侯,史称“唐叔虞”,他便是晋国的开国国君,而后唐叔虞的儿子燮继位,改国号为晋,他也被称为“晋侯燮”,晋国正式流传。西周时,晋国也有虞、燮、晋穆侯、晋文侯等明君,然而待到晋文公死后,其子晋昭侯继位,却做了一个荒唐的决定:将父亲晋文公的弟弟,自己的叔父封于曲沃,史称曲沃桓叔。这位叔父可没安好心,受封曲沃时,他已经五十八岁,相比刚即位的晋昭侯,曾参与其兄晋文侯重夺政权的曲沃桓叔显然政治斗争经验更丰富,笼络人心的手段也是一等一的,靠着非常优越的地理条件,再加上曲沃桓叔的苦心经营,曲沃很快就成为晋国第二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实力和影响已经超过当时的晋都翼城,曲沃桓叔由此心生歹意,欲取晋昭侯之位而代之,然而面对这样一位有狼子野心的叔父,晋昭侯没有听从忠告,并未防备,这也为“曲沃代翼”长达六十七年同宗相残埋下隐患。被封于曲沃的小宗曲沃桓叔、曲沃庄伯、曲沃武公祖孙三代杀逐大宗五位国君,完全灭掉盘踞都城翼的晋国大宗,直接成为了晋国的新主人。二、国君有为,晋国大盛
晋国全盛时期,军治万乘,九合诸侯,是各诸侯国中最大、最强的国家,就连秦、楚、齐都数次败给晋国。晋国最早的发家史从晋文侯开始,周幽王的死,导致了西周的灭亡,同时也带动了诸侯国的崛起,晋国也位列其中。周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东周,但西周旧都周幽王余党与王京百姓拥立了周幽王的弟弟周携王,一时间周朝出现二王并立的情形。而晋文公不仅护驾周平王东迁有功,还在之后杀了周携王,结束二王并立局面,并受到周平王重用,此后晋国便平步青云。“曲沃代翼”后,完成晋国重新统一后,晋武公实行富民强兵政策,发展晋国的经济与军事,扩大疆域,还灭了荀国,这些都为晋国第二次大发展奠定基础。晋武公之子晋献公即位后,诛杀原晋国诸公子,巩固君权,“假道伐虢”、“唇亡齿寒”的成语典故都出自于他,消灭强敌虞、虢,使得晋国“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在晋文公重耳的带领下,晋国又一次迎来了发展的高潮,联秦合齐而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助周室平定子带之乱、城濮败楚、践土之盟使得晋文公成为继齐桓公后的第二任春秋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晋襄公时正是秦晋争霸时期,而晋国两败秦国,力挫秦穆公称霸中原的野心;又大败强楚,继其父晋文公为中原霸主,垂拱而治,将晋国霸权再次推向高峰,而“襄公坐朝,赵衰执政,先且居执军事,诸卿辅佐”的统治结构中,三人相对晋文公集团要温和、大度的多,也使得晋国霸业能够继续延续。晋景公时期,正处于晋楚争霸的关键期,晋军在柳棼之战和颖北之战先后击败楚庄王率领的楚军,然而在晋景公三年(前597),邲之战中,楚国大败晋国,一雪前耻,还让楚庄王成为新的霸主,但之后晋景公派兵伐楚,攻入楚国本土 ,结束楚国霸业。晋悼公时,晋国国势处于鼎盛,悼公年十四入主晋国,重用一干贤臣良将为股肱,“严军纪而恤民力,治律历而行礼法,于是晋宗谐睦,举国大治,戎狄亲附,惠及中原”。晋悼公在位十五年间,“挟天子而令诸侯,和戎狄以征四方”,最终使得晋国再次称霸中原。三、卿族势大、三家分晋
晋国在称霸的过程中势力不断扩大,而晋国内卿族的势力也在不断增大,甚至威胁到了国君的统治。比如晋国的第一位权臣赵盾,在位时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弑顽劣的晋灵公,削君权而壮赵氏,专政期间虽然维护了晋文公霸业,但也为后来六卿乱政开了先河。晋昭公时,晋国势力衰弱,渐渐失去霸主地位。晋顷公时,六卿强而公室弱,国家大权旁落在六卿手中,国君只能看他们脸色行事。晋出公时,国内韩、赵、魏三卿联手打败执政的智氏,架空国君之位,晋出公不满三卿过度僭越,反抗三卿专权,遭到进攻,被迫流亡楚国,最后客死异乡。晋哀公时,晋国实际上已被三家瓜分,由赵、魏、韩三家掌权,晋烈公时,发生了“三家分晋”,赵魏韩位列诸侯,晋国实际由魏国控制。晋静公时,韩、赵、魏三国瓜分了晋国公室仅有的土地,废静公为庶民。晋国彻底灭亡。晋国本天子亲族,发迹之路可谓是一帆风顺,多位明君推动和维护着晋国的霸业,使得这么个庞然大物能够缓慢而稳健地前行。然而大国间的兴衰是常事,晋国成也明君拓土、贤臣治世,亡因国君无权、六卿专横。呜呼,泱泱大国,数次称霸天下的晋国,却亡于劲敌秦、楚、齐之前,落得个“六卿乱政”,“三家分晋”的下场,令人瞠目结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