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南宋希望之光,大宋王朝一滴泪珠,却输给孝顺令千年叹息

当金国的铁骑踏平北宋东京都城时,宣告了一代北宋帝国彻底土崩瓦解,徽宗、钦宗两任皇帝随同大量的后宫妃子、文武百官被金兵扣押到金国;这对中原民族政权而言是一次极大的耻辱,甚至许多汉人在金兵攻破城池后,选择羞愧自杀,残余的宋军和大臣们逃到了南方并建立了南宋政权,也意味着宋朝得到了延续。

宋孝宗:南宋希望之光,大宋王朝一滴泪珠,却输给孝顺令千年叹息

可是南宋的建立只不过是延缓覆灭的时间而已,纵观整个南宋帝国,能够称为明君的就只有一个人,其他的皇帝通通缺乏伟略和大志,这也是割据半壁江山的南宋帝国,最终逃不掉灭亡命运的根源。

南宋最后的希望就是南宋孝宗皇帝赵眘,甚至可以讲,如果把孝宗和高宗的时代对调的话,那么南宋是极有可能收复失地,迎回徽钦二帝的,但历史就是这样无情,这样的不讲情面,南宋帝国的统治几乎都是受到宋高宗的影响。

宋孝宗是南宋最后的希望

高宗时代,也可以说,一手好牌打的稀烂,继承了北宋大部分的精锐部队,并且南宋不缺乏名将,却缺乏明君;而孝宗时期,南宋不缺乏明君,却缺乏名将,并且高宗对南宋的影响一直贯穿着大半个孝宗时期,这也是这个明君无法施展手脚的一部分原因。那么宋孝宗为何能够说是南宋最后的希望呢?我们来一起分析下:

宋孝宗:南宋希望之光,大宋王朝一滴泪珠,却输给孝顺令千年叹息

宋高宗主和,宋孝宗主战

宋孝宗和他的父亲宋高宗完全是两个极端,宋高宗认为南宋没必要和金国去斗争,做好防御就可以,偏安一隅过过好日子多好;而宋孝宗则认为,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并且北宋帝国的覆灭就是宋朝的耻辱,不洗刷耻辱怎么好意思当皇帝。

孝宗私底下是时常嘲讽自己的父亲高宗,他并不是高宗亲生的儿子,而是属于高宗兄弟一脉的,也算是宋太祖赵匡胤一脉,孝宗皇帝继承了宋太祖一脉的血性和勇武,他看不惯阿尼奉承和所谓的大局。

孝宗认为一个帝王就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今故土未收复如何谈坐江山,在战略上,孝宗采取积极对金作战的方式,并且大力的打压朝中的主和派,这和高宗年间是完全另一个极端。

南宋主战派名将都被宋高宗打压

但是,南宋主战派的名将和名臣,在高宗时期被处死的处死(岳飞父子)、被打压的打压(寒韩世忠),而留下的主战派臣子,大多是有大志却无大才的臣子,这就带给了孝宗极大的困扰,虽说自己主战,但朝中无人可用!

宋孝宗:南宋希望之光,大宋王朝一滴泪珠,却输给孝顺令千年叹息

而留下来的对金作战的将领也就只有老将张浚了,并且孝宗还为岳飞平反;按道理来讲,孝宗的这些做法,应该得到朝中有良大臣和底下百姓的支持!可惜的是,整个南宋帝国除了一些为国为民的主战派旧人欢呼意外,几乎没人认为孝宗做得是对的。

南宋百姓也不希望战争,宋孝宗失去底层支持

因为整个南宋帝国都不希望打仗,偏安一隅过得非常舒服,并且江南地区的赋税供给全国是绰绰有余,百姓小日子过得十分不错,可是如果收复北方的话,那么北方经济建设和人口迁徙,就要把江南的利益分出许多给北方。

对南方人而言这不是一件好事,把自己的钱分出一些给北方人,换谁谁都不干,这也是南宋为何宁可偏安一隅,也不想去收复故地的一部分原因,因为大臣反对,底下的百姓也反对,国内反战之声极为声势浩大,这样的环境,你能力排众议去强硬的去收复故土吗?

宋孝宗力排众议坚持北伐

南宋整个时代的皇帝都没那个魄力,也就是孝宗有,孝宗就是力排众议派遣张浚带领南宋北伐大军去北伐金国,而这次的作战就算隆兴北伐,北伐军队最开始是作战连连胜利,收复了不少失地,孝宗也非常高兴。

但是越往北打,南宋军队遇到的军队越来越强大,加上南宋北伐军中将领们政见不同,有的人认为,不应该在往北打了,因为再打一旦金兵把军队合围过来,那么整个南宋精锐就是彻底葬送了,而有的人觉得应该一鼓作气打下去,靠的就是这股气势,元帅张浚年纪也大了,没有年轻时候那么明辨,他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北伐失败被迫签订隆兴和议

南宋军队的失败的原因,就在于在和金兵大军作战时候,有的将领想保存实力,于是就带兵撤退,这一撤退直接打乱了战场布置,金军直接合围,宋军损失惨重,而这一战让南宋的希望彻底断送。

宋国和金国签订了隆兴和议,宋孝宗要对金国皇帝改称侄,割让四州给金国,并且还赔偿了大量的金银珠宝;这次的作战失败,真正彻底了葬送了宋王朝的血性,孝宗为此也无奈只能隐忍,只要朝中有人提北伐,那么就引来一大堆大臣反驳,更是拿出隆兴北伐的失败来说事。

而张浚为此郁郁寡欢,他始终认为是自己断送了大宋的希望,也断送了官家的梦想;而孝宗经此一战也开始沉沦,高宗皇帝这时候贵为太上皇,也开始了干预朝政,整个南宋最高权力中心不再是孝宗一言堂,而是高宗插手管理,孝宗被迫接受的局面。

南宋朝廷内部意见不一致,仓促上阵是北伐失败的主因

南宋北伐的失败其实是极为正常的,孝宗一味的希望尽快北伐,但他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南宋的军队和将领,还有重要的战备准备,这些完全都没有准备到位就贸然北伐,张浚不比岳飞,他是一个稳重的将领,却不是一个名将,整个南宋的希望背负在他一个人身上,实在太过沉重,就是因为这种压力,导致了他对部下的管理束手束脚,生怕招惹到那个将领,导致北伐军大乱。

而南宋朝廷上,太上皇私底下让一些主和派臣子偷偷的去和金国商量,提前做好求和的准备,这个举动虽然不是卖国,但也给了金国一个信号,南宋朝廷是极为不和睦的,只要给北伐军施加压力,那么北伐军自当不攻而败。

宋孝宗生不逢时,南宋走向下坡路

孝宗年间就处于这个窘态,皇帝有为,但大臣光表态不出力,皇帝空有一份坚定和血性,大臣将领们却缺少了这些东西,真是生不逢时;当老将张浚望着南宋军队被金军合围之时,跪倒在地老泪纵横说出那句:“官家,臣愧对于你!”也预示着南宋王朝的命运,从此之后开始走下坡路。

北伐的失败不能全部怪罪于张浚,也不能说孝宗做得不对,要怪就怪这个时代,让这个帝王无法大展拳脚,北伐失败后,也意味着南宋王朝主战派主力的彻底覆灭,而此时的宋孝宗,徒有复国大志,只不过是大宋王朝的一滴泪珠。北伐失败后,主和派卷土重来,在太上皇赵构的示意下,主和派肆意地打击主战派,而这一切也让孝宗深感无力。

宋孝宗的孝顺,让退位的宋高宗有插手政务之机

而孝宗生性就极为孝顺,他又不好和太上皇闹翻,只能任由太上皇打压主战派大臣;孝宗在位期间,他从未相信过任何一个大臣,如果大家通过孝宗理政的考察中,不难发现,什么事他都事必躬亲,每天都是处理政务到很晚,这其中就隐藏着孝宗担心自己被朝臣误导,也隐藏着他对南宋大臣的不信任。

从朝中大臣到国内百姓,基本上都不愿意北伐和打仗,这种氛围下,孝宗这个皇帝当得十分的疲惫,但作为君主,他还是做出了很多利国利民的好事,在他的为政下,整个南宋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的极为迅速,更是一度成为南宋的辉煌时期,而宋孝宗一度成为南宋崛起统一的希望之光。

作为人子的他,每天都会给太上皇请安,并且询问一些政事的处置办法,而高宗对这个侄子是又爱又恨,他爱的是这个侄子一番雄才大略和为国为民的情怀,然而恨的是这个侄子看不清形式,南宋是无法征服金国,但是这个侄子非要去尝试一番。

面对军事强盛的金国,宋高宗无意北伐,宋孝宗被迫顺从

高宗曾经私底下和孝宗做过一次深刻的谈心,他问:你执意北伐,那么你认为北伐的时机够吗?孝宗回答:北伐并不为己,也并不为宋室皇家威严,只为为国洗刷耻辱。高宗就为他讲述自己为何不北伐,而选择讨好金国的种种原因?

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南宋根本不具备一战灭金的实力,一旦金调动全国之军,那么后果不只是兵败撤退,而是亡国灭种的威胁;虽说一些将领北伐有功,但那些都是打的过于激进,完全被仇恨蒙蔽了理智,如果深入敌内,金军派出一军困兽之争,再派遣一军南下江南,到那时大宋是无法抵抗的。

虽然说高宗的话语说的也有道理,但不为国为民去尝试一下,如何能知道自己能不能赢。而孝宗曾经晚期多次想再北伐一次,但都因为怕太上皇不高兴而取消,孝宗十分的孝顺,甚至高宗去世后,孝宗没过几年也退位了。

结尾

赵眘是南宋历史上第一个明君,也是最后一个明君,赵眘一直没有被偏安一隅的舒适、祥和而蒙蔽了双眼,他始终北望着中原,而这份希望却无法实现,因为太上皇还在;孝顺的他不愿意忤逆太上皇的决定,也导致了孝宗皇帝的英明,只能用于国内建设和政治治理。

倘若隆兴时代,能够出一个名将,孝宗也不至于这样;就如上面所说:高宗时期,有北伐之将,却无北伐之君,孝宗时期,有北伐之君,却无北伐之将;但话又说回来,倘若宋孝宗有李世民那样的狠心,即位后,完全自己说了算;皇帝掌握朝中权力,一言九鼎,当皇帝决意攻打金国,朝廷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或许金国不是对手,或许历史将是另一番走向。

南宋唯一明君,南宋王朝最后的希望之光,大宋王朝的一粒泪珠,却败给“孝顺”的拘束,令人千年叹息!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449 字。

转载请注明: 宋孝宗:南宋希望之光,大宋王朝一滴泪珠,却输给孝顺令千年叹息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