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是教育的最佳时机,除了老师的引导,自己的学习态度更重要

一个人成长的黄金阶段称之为“蒙”,“蒙”其中一个意思是万物初显朦胧的状态。《易经·大象传》言:“山下出泉,蒙”。在一座山下涌出了一股泉水,泉水能够冲破山石,说明蒙昧的景象将会发生转变。

蒙的本质就是亨通,有如流水一般,源源不断涌出生机。这个阶段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蒙者如同白纸,可以随意铺排渲染,他若能够听从师长的教育,朝向正确的道路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于是六五言:“童蒙,吉”。如果错过教育的最佳时期,也就达不到最佳的效果,可见教育的时机尤为重要。

“蒙”是教育的最佳时机,除了老师的引导,自己的学习态度更重要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卦辞)

“蒙”是意味着自我意识的展现,正是一个人意识到了自我缺陷,欲求上进,便会求教于老师,这正是接受指导的好时机,把握“蒙”的时期进行学习,便能够收获成长。

学习本身就是来源于自我追求,它是由内而发的,并非外力所至,学习是主动向老师请教,而不是老师要求逼迫学习,老师的作用就是启蒙。正因为能够意识到自我的缺陷,积极进取,同成为了“童蒙,吉”。

“蒙”是教育的最佳时机,除了老师的引导,自己的学习态度更重要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求学虔诚的态度,以及对教师的尊敬,这体现了求学之道,其中也蕴含着教师之道:教师也应当启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正确引导。

老师的主要作用是点拨、启发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完成所应该经历的思考、实践。老师应当抓住学生最佳受教育时期,利用“蒙”的状态进行教育。

“蒙”是教育的最佳时机,除了老师的引导,自己的学习态度更重要
“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筮。”第一次来请教,一定会很耐心的回答,但若是多次来问老师相同的问题,不是虚心来学习的,是来寻求让自己心安理得的答案,这种求学的态度是不真诚的。

教师对于学生反复多次询问过的问题不予理会也是一种回答,像孟子说的:“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教育的方式方法各式各样,我不屑于去教诲他这也是一种教育方式。不去教导他,是希望他可以自我反省,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从中获取成长,找到问题的答案。

“蒙”是教育的最佳时机,除了老师的引导,自己的学习态度更重要
学生对于知识的追求是主动且真诚的,答案并不是在答案本身中获得,不是在反复追问中获得,问题的答案是在切实的实践中获得。

能够根据老师的回答去实践去寻找答案,这是需要勇气的,没有勇气只会不断追问,以求得自己心灵的安慰。

要抓住“蒙”的机会进行自我教育,才得以提升,方能亨通。能够真诚的去向老师求教,并对老师的回答付诸实践,在实践中获得新知,这才是正确的,才得以固守正道,所以才会“利贞”。

“蒙”是教育的最佳时机,除了老师的引导,自己的学习态度更重要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994 字。

转载请注明: “蒙”是教育的最佳时机,除了老师的引导,自己的学习态度更重要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