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陵是盗墓贼重点关注的地方,清朝皇陵级别被盗掘的最大陵墓是赫赫有名的慈禧,盗墓的动机相当简单,就是孙殿英看中慈禧陵墓中价值不菲的陪葬品。
既然皇陵经常受到心怀不轨之人的关注,而皇陵对于研究历史是重要的载体和文物,因此对皇陵的保护尤为重视,但是在1963年,清朝皇太极被埋葬的清昭陵发生一件怪事。
时间回到这年冬天,沈阳的寒风吹在脸上犹如刀割般生疼,幸好清昭陵文物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依然坚守岗位,按照规定对清昭陵进行巡逻。
在工作人员巡逻途中,突然有一只狐狸窜了出来,看到有人后一溜烟地躲进一颗大树下的树洞中。本来野外有动物活动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但是文物管理处的工作人员想得更多一层,他们的关注点在狐狸藏身的洞穴上。
在皇陵之中,最让管理员担心的就是洞穴,因为一旦出现洞穴就可能意味着有盗墓分子存在,这正是文物管理处人员存在的意义。
于是工作人员开始对狐狸藏身的洞穴进行查看,仔细对周围进行勘察后发现只有一个洞穴,考虑到皇陵的安全,管理员用烟熏的办法想要将狐狸逼出洞穴,再将洞穴封上。
管理员用烟熏了很久,始终不见狐狸出来,大家的心情都变得很紧张,因为意味着这个洞穴可能很深,有可能危及皇陵内部。
鉴于当时的情况,管理员立即将情况报告给上级部门,并且提出管理处的担忧地方。没过多久,上级就专门组织一个专家工作组到清昭陵现场进行勘察核实情况。
专家工作组到现场后发现,管理处的人已经将洞口周围用栏杆围了起来,并且已经将洞口挖开一部分,可以清楚看到一块石板,以及没有完全盖住的洞口。
专家组人员在现场进行勘察讨论后决定对洞穴内部进行实地查看,希望能够对洞穴通向何处进行判断。专家组对洞穴内部进行实地勘察,但是随着前进的深度越来越深,发现空间越来越窄,人已经很难翻身弯曲。
突然,洞穴中探路的人员发现前面被三块贯穿在洞穴上的石条挡住去路,即使是用随身携带的手电筒照明,仍然看不到洞穴的底部。
此时的洞穴中氧气已经不足以维持人的呼吸,再加上洞穴中的潮湿环境,导致人很快就失去力气回爬。幸亏当时进入洞穴的人带有呼救装置,在人们的配合之下用绳子帮助其回到地面。
其实此次的勘察行动并没有获得太大的收获,只是一次“毫无收获”的皇陵考古行动,但是经过传播之后的考古就不是这样了。
民间传说这次是非常灵异的一次考古,当时的考古队员被困在皇陵地道之中,后来是出动军队才将他们救了出来。
关于这件事的考古传闻被传得神乎其神,其实只是一件寻常的考古勘测。
后来,考古专家对清昭陵内发现的洞穴进行猜想,其中最有可能的猜测是:洞穴是清昭陵在修建时,为了避免地宫内部被地下水渗透,专门设计的排水通道,而挡住通道的石块是为了防止外面的动物或者人员意外进入地宫内。
其实这样的猜测也是有道理的,皇陵的营建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汇集了天下的能工巧匠,并且有充足的财力支撑保障。历代皇陵在建造时都会非常注意避水,因为地下水会导致地宫结构的毁坏,这在古代人观念中是不吉利的。
因此清昭陵在建造时很可能是考虑到这样的情形,提前为昭陵设计了排水的渠道,避免地下水涌出对地宫造成伤害。
截至目前,清昭陵仍然是保护地非常好,也没有发现任何被挖掘盗墓的迹象,这对于人们来说无疑是件好消息。
皇太极是清朝历史上很重要的人物,可以说对清朝能够建立统治政权立下大功,他是后金的第二位王者,也是清朝的开国皇帝,是他将后金改为清。
皇太极虽然成长在草原马背,但是对局势的把控还是非常厉害的,在他登上王位后,对内部进行很多的改革措施,对外又发动多次战争,将朝鲜和漠南的蒙古打得服服帖帖,这其实并不是皇太极的终极目的。
征服中原才是皇太极的最大愿望,不管是朝鲜还是蒙古都是为入主中原做准备,消除后顾之忧。皇太极还从内部瓦解明朝,当时皇太极对从明朝投降过来的汉官非常优待,主要目的就是瓦解汉人团结的决心和意志。
清昭陵是皇太极的埋葬之地,当时是在清朝盛京北部,在历史上也被称为“北陵”。清昭陵的修建模式也历史上很多皇帝陵墓是一样的格局设置,前面是朝堂后面是寝殿,与生前居住的环境基本保持一致。
清昭陵不仅埋葬着清世宗皇太极,还有他的皇后以及多位妃嫔,清昭陵也是清朝前期帝陵中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一座帝陵。但是要注意的是,后来的孝庄太后是没有与皇太极合葬在清昭陵的,因她的临终遗言,雍正皇帝将他埋葬在关内。
清朝初期的各项制度还不够完善,同时也不够先进,在皇太极驾崩下葬时期更是如此,皇陵之中并没有很多价值连城的宝物,这位清昭陵能够安全度过动乱年代非常有帮助,这是留给后人的一笔财富。
与皇太极的清昭陵相对比,最明显的就是掌控大清帝国近半世纪的慈禧太后,穷奢极欲的日常生活和奢侈豪华的死后陪葬,让她的陵墓成为偷盗者获取财富的好地方,因此早早就被孙殿英暴力掘坟,造成不少的文物流失。
皇太极的清昭陵现在仍然完好无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是中华民族值得庆幸的事,都是价值连城的文物,是不可估量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