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与作用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对人类来讲,教育的作用是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传承与发展;二是对一个国家来说,办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国民素质,为国家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增强国家竞争力;三是对受教育者个人而言,接受教育主要是为了追求人生幸福,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
对大学教育而言,大学教育的本质与作用是传授知识和激发学生的善意与潜能,造就一大批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富强有重要贡献的高端人才。大学的基本功能分两类:知识的生产和知识的传播。知识生产主要依靠科研探索,发现新知识、发明新技术、发展新文化;知识的传播包括知识课堂教学、在线教学、文化传承、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
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到2020年,中国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在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要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大国迈向强国地位相称的世界级大学。教育家不能狭隘地理解成与个人事业辉煌,争取相应政策和资源的理由。国家是要通过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使我国成为国际学术中心,而决不仅仅是使个别几所大学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国家要进一步明确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发展战略,形成长期稳定持续增长的投入机制,通过持续重点支持,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统筹考虑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和各阶段建设任务,积极探索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规律,既要体现国情,又要坚持国际公认的标准;既要在可比办学指标上和世界一流大学相当,更要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既要拥有世界一流学科,更要形成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和先进的大学文化。
通过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带动一批大学的整体水平、综合实力、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在造就学术领军人物和集聚创新团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创新机制体制等方面取得突破。早日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
国家还应该统筹和规划高等教育的分层次均衡发展。国家对大学的需求是多方面的,高等教育也是由多种类型、多种层次的教育机构共同实施的。不能在强调职业教育时忽视普通高校的发展,也不能在重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时减少对普通高校的投入。能否在重点高校和普通高校之间做到适度平衡,不仅决定国家教育的未来,决定能否建成高等教育强国,而且也将决定国家长远的昌盛与繁荣。
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的标准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公平和质量是两个重要指标。大众化 有利于公平,精英化有利于质量。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借鉴国际上高等教育发展经验,适度超前布局:要按照国家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创新机制、突出改革、注重质量、加快建设,切忌空谈。
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过程中,高等教育理念和机制等方面要启动实质性改革,切忌空谈。不能在对“素质”没有基本共识的情况下空谈素质教育;不能在对“文化” 没有基本理解的条件下空谈大学文化建设;不能在社会环境不具备的氛围下妄谈要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培养。
在国家走向世界强国的过程中,对大学的发展和变革有强烈的需求,政府在经费和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学有力的支持,必将带来高等教育思想和组织体系的变革。在这样的关键时期,需要教育界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让大学更开放、与社会发展结合更紧密、对社会贡献更直接。我们要在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孵化我们的世界级大学,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昌盛做贡献。(李志民,图片源自网络)
来源 | 子民好好说
编辑 | 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