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4月29日,由庚子赔款兴办的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园开学,并迎来了清华大学历史上第一批学生。在这批学生里,有一个来自上海的12岁少年,叫叶企孙。叶企孙没有想到,自己跨进清华学堂后,就一辈子与这所著名学府结缘。
叶企孙出生于上海一个书香家庭,曾祖父、祖父都做过官;父亲是举人出身,当过清华学校国文教员(后担任清华学校国文教员)。在这种环境下长大,叶企孙从小就聪敏好学。
清华学堂兴办的目的,是从中国选派留学生到美国学习。1918年,叶企孙便考取了庚子赔款留美公费生,就读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他的导师,是194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实验物理大师布里奇曼。2年后,叶企孙从芝加哥大学物理系毕业,获得了学士学位。
叶企孙没有止步于此,进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于1923年获得了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接下来,叶企孙结束学业,从美国回国。可是,叶企孙不走寻常路,没有直接乘船回国,而是取道欧洲回国,途中花费了5个月时间,在英国、法国、德国、荷兰和比利时游历,访问博物馆、美术馆和物理研究所,拜访当地的物理界同行。
这种阅历,开阔了叶企孙的视野,让他更具家国情怀。
叶企孙回国后,于1925年被聘任为清华大学副教授。此后,叶企孙历任教授、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1949年,叶企孙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履行校长职责,主持全校日常工作。在几十年的执教生涯里,叶企孙撰写了《普朗克常数h的测定》《液压对铁、镍、钴的磁导率的影响》《初等物理实验》等一批有影响力的物理学专著,培养了一大批闻名遐迩的科学家,光是两院院士就有55位,堪称“桃李满天下”,因此被誉为“大师的大师”。
1999年9月18日,中国表彰了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的23位科学家,为他们颁发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3位“两弹一星”功臣中,有9位是叶企孙的学生,他们分别是王大珩、朱光亚、陈芳允、周光召、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钱三强。
在叶企孙的学生中,钱伟长被称为“力学之父”,赵九章被称为“卫星之父”,彭桓武被称为“氢弹之父”彭桓武,钱三强被称为“原子弹之父”,王大珩被称为“光学之父”。
叶企孙还有两位学生,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名字叫杨振宁、李政道。1938年,还在读高二的杨振宁被西南联大录取,就读于物理系。1944年,李政道从浙江大学转入西南联大,就读于物理系。那时候,叶企孙正是理学院的院长。
李政道是上海人,生于1926年,到西南联大读书时年仅18岁。叶企孙看到李政道身上蕴含的潜能,破格将他送到美国芝加哥大学读书,成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物理学大师费米教授的学生。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叶企孙却一辈子没有娶妻,没有生育子女。在叶企孙的心目中,学生就是自己的子女。1990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校友的倡议下,清华大学设立了“叶企孙奖学金”,并于1992年举行了叶企孙奖学金第一届授奖会。在授奖会上,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动情地说:“他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影响了大批科学工作者,团结大家,协力做好工作,我们怀念他,他的朋友和学生们自愿捐款设立这个奖……”
多年以后,李政道饱含感激地说:“他(叶企孙)决定了我的命运。”
李政道没有辜负叶企孙的厚望。11年后的1957年,李政道在美国与师兄杨振宁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摘取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桂冠。
2018年4月,李政道致信给“叶企孙与一流大学建设会议暨叶企孙学术诞辰120周年纪念会”,信中写道:“我的老师叶企孙先生曾经把清华大学办成全国一流,鼓励今天想办一流大学的人向他学习。”
叶企孙一手创建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并担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首任院长。当时,理学院除了物理系外,还下辖算学系、化学系、生物系、心理系、地学系等。
1930年春,华罗庚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轰动数学界。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想把他推荐到清华大学任教,但华罗庚只有初中文凭,且身有残疾。叶企孙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力排众议,破格批准华罗庚进入清华大学,担任算学系助理,后又破格提拔为助理教授、讲师,还将他送到英国剑桥大学深造。
后来,华罗庚回忆这段往事时说:“我一生得他(叶企孙)爱护无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