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数学,向来是大部分家长最操心的一个学科,从小学一年级操心到高中三年级。而一提到如何提高数学成绩,几乎所有的家长首先想到的事情就是“多做题”!
认为“熟能生巧”,只要一个类型的题见得多了,孩子总会学会。其实孩子不是“学会了”,只是“记住了”而已。
我在教孩子学数学的时候就掉入刷题这个陷阱中过。但是我有一个表姐,一家人生活在日本,孩子也在日本上学,上小学3年级,去年年底回来后,就一直没走,多了很多相处的时间。都是有孩子的人,不可避免的就会谈论到孩子的学习成绩。
我女儿的数学成绩一直都属于中游,这让我是有点着急的,我就和表姐说,平时也没少带着女儿做习题,怎么就是效果不显著呢?
表姐说,她从来没给儿子楠楠做额外的习题,但是数学成绩一直都挺不错的。她跟我说不是楠楠聪明,日本的孩子普遍都是和楠楠一样的情况。
她以前旁听楠楠的课,发现关键还是在学习数学的方式问题,日本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思维的发展。
很典型的一个事情就是,每星期周日本学校的老师都会给不同的孩子一道不同的题,然后让他回家准备,第二天请孩子做老师,去给老师和班级里其他学生讲课,把这道题讲给他们听。
那么孩子想要把这道题讲明白了,其实就不仅自己要会做,还要明白背后的原理,同时还要理清逻辑关系表达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绝对可以将这道题中包含的数学思维搞的明明白白的,而且记忆深刻。这样不用刷很多的题,孩子在遇到相同思路的题,也可以很轻的解答出来。
记得去年的高考题中有一个“维纳斯身高”,这道题是选择题的第4题,按照试卷题目分布来说,这本来是一道“送分题”。但它却让无数考生答题时迷茫,在事后吐槽不已。
因为这样的材料、题型没有见过,没有背过它的“解题步骤”,所以很多孩子都做不上来。
这就是因为从小过于强调“解题步骤”,而忽视孩子的数学思维的后果。刷题固然重要,但是一味地让孩子刷题而忽略了数学思维的培养,就有点舍本逐末了。
想要孩子真正地学好数学,最忌讳的其实就是模式化。因为这样思考问题的时候,就很难发挥想象力,在遇到常见题型之外的题目,就傻眼了。最后老师就讲题的时候发现,其实解题方法很简单。但是分数已经白白丢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