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料中有记载,说是五代后蜀主孟昶在门板桃符上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之后,对联这种文学样式就开始出现了。随后的发展过程中,对联文化逐渐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极富民族特色的一种文学形式。
跟其他文化艺术表现方式不同,对联虽然简短精炼,但却寓意深刻。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更是趣味横生。如今每每品味对联之趣味,便总会觉得妙不可言。
经过千年的发展演变之后,对联文化已经深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古人不仅将事物景象通过语言凝练化为对联来体现智慧和文化,还将名人姓名窜联起来组合成对联进行“消遣”。当然,其中一些由名人姓名组成的对联,细细品味之下却是让人拍案叫绝。
那么,最早的姓名对联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其实,从现有的资料来看的话,最早的姓名对联应该出自于北宋医学家庄绰的《鸡肋篇》。
一、最早的姓名对联
姓名对联在现如今流传较广,也颇为流行。据考证,最早的姓名对联就是北宋庄绰的《鸡肋篇》之中的两幅姓名对联。其中有记载说,在宋神宗元丰年间,有人以当时的士子人名来制作对联。其中一副对联为:“崔度,崔公度;王韶,王子韶”。
这副对联以当时四位有名的士子姓名组成,组成的对联两两相近,对仗工整。不仅如此,在平仄协调方面也做到了极致,可谓是一幅绝妙的姓名对联。除此之外,《鸡肋篇》中还记载了另外一副对联:“马子山骑山子马;钱衡水盗水衡钱”。
这则姓名对联看上去则更加有趣,也更加绝妙。这副姓名对联从结构上来看,还是个回文式的对联。其中马子山乃是元丰年间的士子姓名,后面倒过来的山子马则指的就是汉朝山图的马。
据《列仙传·山图》记载,说山图小时候就特别喜欢骑马,但因马特别难以驯服的缘故,山图被马踢折了脚。此处用“马子山骑山子马”作上联,可谓别有一番趣味。
而下联中的钱衡水则指的是当时衡水县的知县,而后面的水衡钱则指的是水衡官署所掌管的钱财。下联以“钱衡水盗水衡钱”来应对上联,却也是颇有韵味。
不过,据说这则对联还在当时引起了纠纷,话说衡水知县得知此事之后,欲寻找作此联的作者好好探讨一番自己究竟有没有偷盗“水衡钱”,不得已之下,此联作者最终亲自登门谢罪,承认下联不过是自己为了对上上联而“造”出来的。
从现有的资料考证来看,后面这一联不仅是当下最早的姓名对联,还是最早的回文联,这一点着实让人惊叹。
当然,可能有些人会不以为然。觉得庄绰记载于《鸡肋篇》中的两副姓名对联虽然有些许妙趣,但远远达不到“千古绝对”的程度。那么,庄绰就没有留下惊绝古今的“绝对”吗?
事实上,庄绰还真的有在《鸡肋篇》中留下两副姓名联句,至今尚未有人能够对出。
二、千古绝对
庄绰在《鸡肋篇》中留下的两副人名联句,可谓是千古绝对。时移世易,后人似乎已经将其彻底遗忘,至今仍未见有人能够将其对出。比如说,其中的第一副姓名对联联句:“江鬲隔江,问巫马期骑马无?”这一副联句从联律上细细品味的话,似乎应该是下联。也就是说要人们填上上联才行。
然而这一副联句当真是难度极大,江鬲是当时的士子人名,隔江则是江鬲倒转过来的谐音,同时也可意为江鬲隔着江河的意思。后面的巫马期则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紧接着骑马无却是巫马期倒转过来之后的谐音。
与此同时,这副联句整体通读下来能得出一个很明确的意思,那就是江鬲隔着江河问巫马期是否要去骑马。如此一来,这一联句就成了“千古绝对”,时至今日仍未见有人工整的将其对出。
此外,《鸡肋篇》上还记载了另外一姓名联句,比此前一句亦丝毫不逊色,此句为“石万石授石州离石县令”。据说在元丰年间,一位叫做石万石的人奉命担任了石州离石县的县令一职,此句便是这般来的。
说起来好似很简单,但细细品味之后便会发现,这一句同样是非同凡向的“千古绝对”。这副联句中含有四个“石”字,第一个为姓,第二个为名,第三个为州名,第四个为县名,如此一联,确实精妙之极,至今无人能对的上,因此亦当得上“千古绝对”这样的称呼。
那么,自庄绰在《鸡肋篇》中留下了以姓名组合起来的联句之后,后人有同样出色的“绝对”吗?
事实上,姓名对联发展开来之后,确实出过不少趣味横生的妙对,但要称得上“绝对”这两个字,那是少之又少。
三、妙对
清乾隆时期大学士纪晓岚大家都知道,此人诗文俱佳,尤擅对联,更是号称天下无不可对之对。然后,纪晓岚就被其妻子的一句上联给难住了,偏偏纪晓岚想了一辈子都没想出来,直到近代之后,才有人勉强将其对出。这句上联便是:“月照纱窗,个(格)个(格)孔明诸葛(格)亮”。
时至今日,有人以“风送幽香,郁郁宛华梅兰芳”应对。咋一看之下,似乎对的极为工整。但若是细细品味就会发现,这一联只能说勉强对上,称不上绝妙之对。最起码,上联中孔明的姓是复姓同时诸葛(格)又是前面个(格)个(格)的统筹之称,这一点下联就没怎么体现。
当然,以上都是古人出的绝妙之对,其中既有深刻的含义,又有别样的趣味。因此,很多人在学习古人的妙趣对联时,便忍不住自己也来一个“惊天动地”的对联。譬如说,后世有刘姓之人出了这么一个上联:“刘邦刘备刘德华”。
粗略来看,想必大家也能感受到,其实这种对联远远达不到“趣味横生”的程度,说它是绝妙之对吧,但也有不少人能够将其对出。因为这一个上联所嵌入的姓名,就是古今历史上三个同样姓氏的人名罢了。除此之外,似乎也没有暗藏别的寓意了。
譬如说,姓周的人就可以对出:“周勃周瑜周润发”这样的下联,咋一看之下,同样跟上联一样没什么趣味,但仔细品味就会发现,周勃是追随刘邦的一位大将,跟刘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周瑜又跟刘备有所牵扯,同样周润发跟刘德华也算是同行,名气上双方亦不相上下。
从这一点来看,如此一联对的倒也工整、经典。但说实话,从这副对联本身来讲,是比不上古人的“千古绝对”,至多只能算是一副“妙对”。
结语:
对联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别有趣味的一种文学形式,经过千年的发展,已然深入了人们的生活当中。与此同时,联文化也发展出了各式各样的特色,比如说,有咏物联、有修身联、有道观联、有佛寺联、有宗祠联等等,尽管那些联句非常简短,但同样蕴含着别样的韵味,读之便能使人回味无穷。
或许有人会说对联文化不过是一些咬文嚼字的文字游戏,事实上,从某种方面来说,它也的确不过是一种文字游戏。但我们能够通过如此趣味横生的文字游戏,能够了解汉字的特点,能够了解其背后的寓意,岂不是很好吗?
因此,对联虽然是短品,但却同样是实打实的“妙文”,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对此,你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参考资料:《鸡肋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