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晚年谈莱芜战役:被欧震逼得无可奈何,被迫七次修改预案

    莱芜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最为经典的一场战役,我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歼敌5.6万人,活捉国民党军第二绥靖区副司令长官李仙洲。然而细观这场战役,人民解放军之所以能够取胜,固然陈毅、粟裕等人高超的指挥艺术起了重要作用,但也离不开广大指战员的艰苦卓绝的作战。

    一、南北对进与固守临沂:粟裕差点被欧震算计

    1946年,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结果屡遭挫败。蒋介石急于扭转局面,企图打几个大胜仗,来挽回一点颜面。莱芜战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当时国民党军的机动兵力在数量质量上都占有一定优势。投入山东战场的国民党军队一共有两个战略方向。

    北面是国民党军第二战区,司令长官是王耀武。王耀武派出部分兵力由济南向南推进。

    

粟裕晚年谈莱芜战役:被欧震逼得无可奈何,被迫七次修改预案

    南面是国民党军徐州绥靖公署所属部队,长官是蒋介石帐下头号大将陈诚。南面部队由江苏向山东南部推进,目标直指山东解放军首府临沂。

    两面的国民党军,从账面上看,达到23个整编师53个旅。国民党军一个整编师实际上是一个军的实力,一个军大概2-3万人,但当时投入战斗的兵力并没有这么多,有的整编师并没有一线参战,有的部队并没有满员,实际上参战兵力约23-25万人。

    南北对进战略,从表面看很完美,将我军压缩在临沂至济南间的丘陵地带,最终打成瓮中捉鳖的战斗。

    南面国民党军以十九兵团司令欧震为总指挥,南线兵团以攻取临沂为目标,投入重兵,一线平推进攻。

    临沂是我山东解放区的首府,是我党在山东掌握的唯一一座大城市,对整个胶东解放区、鲁中解放区、鲁南解放区起到战略枢纽的作用。

    我军虽然号称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但毕竟临沂是首府,敌人一来就放弃,对战争大局影响不可估量。

    

粟裕晚年谈莱芜战役:被欧震逼得无可奈何,被迫七次修改预案

    所以华野副司令员粟裕(实际负责华野的军事指挥)起初和陈毅司令员(兼政委,华野的最高首长)商量,定下的作战决心,还是要保住临沂的。

    但这么一来,正中欧震下怀。

    欧震在孙中山先生麾下担任过排长,大革命时隶属于叶挺独立团,打仗比较有头脑。

    据粟裕大将回忆,当时欧震在临沂当面投入了大约六十五个团的兵力。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大概有15万人左右。

    当时华野也投入五六十个团,总兵力比国民党军略少。

    但我军武器装备劣于国军,而且人数不占优势,不能打消耗战。粟裕原本定的方案是,采取正面对峙,在运动战中歼其侧翼的战法,打掉国军几个主力师,迫使其退兵。

    但打着打着粟裕感到不妙。

    欧震很熟悉解放军的套路,为了避免各部被分割歼灭,欧震下令各部务必保持紧密联系,一线平推,互相配合,形成一道铁板,让粟裕无隙可乘。

    这样一点点向前推进,解放军势必险入和国军对耗的境地。而这,正是国军想要的。打消耗,国民党军不怕,因为人多火力枪,不怕消耗。

    据粟裕大将回忆,国军还派出了空军,对临沂进行了足足一个星期的狂轰滥炸,打得我防守兵力抬不起头,这么打下去,肯定不妙。

    二、粟裕的火眼金睛:从不可能之中发现战机

    南线这么不好打,怎么办,临沂不好守,怎么办?

    这种问题放在国军,肯定能让指挥官愁死。必然是先向蒋介石请示,到底守还是弃。而蒋介石一般又不喜欢担责任,让前线将官自己看着办。

    到最后,为了怕出事,一线将官死守不退,友军之间又互相观望不救,最终导致全军覆没。后来发生的淮海战役,就是这么败的

    但我党我军从来没有这样的包袱。

    

粟裕晚年谈莱芜战役:被欧震逼得无可奈何,被迫七次修改预案

    打不过就跑,在运动中寻找机会,这是我们战略上最大的优势。

    眼见要陷入拼消耗的不利局面,陈粟立即向中央建议,不守临沂,改打北线之敌。中央也丝毫没有含糊,同意!

    上下一心,其利断金。中央的果断支持,是我军在山东战场取胜的定心丸。

    但是,国军就那么傻,随便你想打哪就打哪吗?

    机会从来没有主动送上门的。粟裕是经过细心缜密的分析,才发现了战机的。

    战机,就在于国民党军南北对进中最大的破绽:南重北轻。

    什么意思呢?

    徐州绥靖公署的部队,是国民党军的重中之重,不好打是勿庸置疑的。但北线兵团,却布置的有点漫不经心。

    南线是主攻部队,北线却是牵制部队,王耀武派出李仙洲指挥七万余人进至莱芜、新泰、淄博一线,并没有积极主动地南进,也不像欧震一样小心谨慎,各部之间没有形成密切配合。

    李仙洲率七十三军进驻莱芜,另以四十六军进驻新泰。

    这两个县是济南以南的两个重要据点,紧紧依托胶济线,交通便利,同时如同两个铁钳,咬住我华野部队的后方。粟裕将军认为,我们丢了临沂没有太大关系,但丢了鲁中的根据地,二十多万大军将陷入无后方作战的危险境地,所以相比持重稳进的南线敌军,反而是骄狂大意的北线敌军更需要严阵以待。

    最重要的是,第二战区的两个国民党军级单位,之间也有矛盾。第七十三军是王耀武的嫡系,亲生儿子,照顾很多。而四十六军却不是嫡系,王耀武把他派得更南,深入新泰,而李仙洲率领的七十三军在缩在莱芜,实际上是第二线。如果与解放军发生交火,先当炮灰的是四十六军。

    两个军之间联系并不紧密,存在各个击破的可能性。

    粟裕就是敏锐地发现了这个关键点,才决定放弃临沂北上,打两个孤军深入的北线国军兵团。

    三、粟裕被迫再次缩小胃口:打两个军改为只打一个

    战略方向固然定下来了,但是过早暴露意图并不是好事。万一欧震察觉出华野的意图,与北线联合进攻,不给华野各个歼灭的机会,那就真的完了,临沂也就白丢了。

    怎么办?

    粟裕忽施妙手。

    他派兵在兖州一线的运河上搭设浮桥,作出一副渡河西进、与中野刘邓大军会师的模样。

    国民党军南线兵团果然发现了华野撤离的迹象。

    其实大军作战,要想完全隐蔽作战企图是完全不可能的。而只能有限地误导或诱骗对方。粟裕这一手,正是掐准了国民党想吃掉临沂的迫切心理,先示弱,符合国军的预期,再诱骗方向。

    不仅如此,粟裕还积极地在临沂以北构筑阻击阵地,作出一副在临沂附近作战的样子。

    那么效果如何呢?

    欧震兵团判断我华野力不能支,大摇大摆进占了临沂空城。同时积极前伸,企图追歼我军于运河以西,同时打通贯穿南北的津浦线(与现在的京沪线基本一致),形成巨大的包围圈,彻底占领整个山东解放区,并歼灭我华野主力。

    但王耀武不这么认为。

    粟裕打仗一贯神出鬼没,向运河逃窜不是他的风格。而且现在北线国军力量并不强,只有三个军能战,而且还必须分出一个军驻守淄博控制胶济线,以两个军7万人对华野的20万人,绝对是死路一条。

    出于谨慎,王耀武提出将北线军队暂时后撤。已经南进新泰的四十六军缩回莱芜,进入莱芜南部的李仙洲部向淄博方向撤退。

    也就是说,王耀武其实并不傻,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他也感到两个军孤军深入,容易被敌抓住。

    如果北线两个军后撤,形成稳固防守的态势,在南线大军咄咄逼人的进攻下,粟裕这场仗确实不太好打。

    关键时刻,国民党高层帮了大忙。

    国军总参谋长、徐州绥靖公署主任陈诚立功心切,认为之前华野在宿北、鲁南等战役中与国军对攻,特别是涟水战役消耗甚大,现在确实已经无力再战。国军南北对进,已经极度压缩了华野的生存空间,西渡运河、窜入河南,看来是陈粟的唯一选择。

    陈诚下令,北线兵团不得后撤,要占稳新泰、莱芜两个要点,与南线兵团配合,力图将华野歼灭于沂蒙山区。

    这就太棒了。

    战机稍纵即逝。

    粟裕为防止国军再出现变化,放弃了原定的一口气吃掉七十三、四十六两个军的意图,因为这样一打,同时伸出两个拳头,吃掉国军倒是有信心,但时间肯定太长,这样会招致南线国军的猛烈反扑。

    为求绝对胜利把握,粟裕再次改变作战计划,将作战目标缩小,只打李仙洲的七十三军。

    四、莱芜大战:李仙洲被自家人玩死

    王耀武始终不放心北线的情况,派出飞机侦察华野动向,他突然发现,解放军部队已经悄悄移动至莱芜以西,并原地等待了两天。

    这是个极其凶险的信号。

    

粟裕晚年谈莱芜战役:被欧震逼得无可奈何,被迫七次修改预案

    

    如果解放军真的要西渡运河,根本没道理在莱芜西面停留,这里前不招村后不招店。唯一的解释是,粟裕又要布口袋阵!

    而这个大口袋要装谁再明显不过了,莱芜只有李仙洲!

    王耀武大惊失色,为了不使七十三军被华野包围,他也不管什么国防部、什么总参谋长的命令,急令在新泰的四十六军赶紧向莱芜靠拢,和李仙洲部集合在一起。

    同时,又令李仙洲的先头部队,赶紧从莱芜南部全部撤回莱芜城,并命令莱芜东北部的十二军做好接应准备,随时准备把部队从胶济线往大本营撤。

    只是为时已晚。

    粟裕将军后来回忆莱芜战役,对王耀武的判断赞不绝口,说这个国军大将确实眼光独到,他的结论与华野的作战决心完全一致。

    然而,李仙洲的部队几进几退,两进两出莱芜,部队搞得很疲惫,战斗意志严重下降。

    

粟裕晚年谈莱芜战役:被欧震逼得无可奈何,被迫七次修改预案

    

    而且,李仙洲虽然名为北线兵团的总指挥,又是第二战区的副司令长官,实际上指挥权很有限。

    除了七十三军本部,另外两个军,他都指挥不动。

    四十六军是桂系军队,是白崇禧的老部下。十二军又东北军改编而来。连王耀武都不能完全决定这两个军的人事,指挥上也只是表面服从,临战的许多大事,几乎都是两个军自己定。

    更不要说一个副司令长官了。

    再加上,四十六军军长韩练成早已被我党策反,四十六军几乎没有起到什么支援作用。

    李仙洲几乎就是率七十三军在单打独斗。

    1947年2月20日凌晨,华野部队已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后攻克博山、锦阳关、口镇等地。

    为什么要打这几个地方?

    打博山,切断了七十三军与十二军的联系,使李仙洲无法向胶济线逃窜。

    打锦阳关,切断了莱芜与济南的联系,使济南方向的援敌无法经过。

    打口镇,则是掐断莱芜北面最后一个活眼,使李仙洲的七十三军总部完全掉入口袋阵。

    至此,粟裕的口袋阵完全布成。

    李仙洲部乱成一团,他手下的兵力有6万多人,不足7万,兵力上完全处于劣势。呼叫各部救援,又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打到2月23日,几万人拥挤在狭小的莱芜城区,被华野的大炮一顿猛轰,死伤无数。李仙洲率军撤出城区,企图向口镇靠拢。结果又在运动中被解放军包围歼灭。七十三军总部完蛋。李仙洲本人也成了俘虏。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4322 字。

转载请注明: 粟裕晚年谈莱芜战役:被欧震逼得无可奈何,被迫七次修改预案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