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考上“清华、北大”的难度,相当于古代科举的哪一级?

大家好,我们的大龙猫聊生活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在今天,中国的文理科最高学府是清华、北大。按照报道上的说法,它们每一年平均的录取比例约在0.07%,真正的万里挑一。
如今考上“清华、北大”的难度,相当于古代科举的哪一级?
有人十分好奇,这些万里挑一的学生,放在古代的科考制度下,大概是什么级别呢?其实,在隋朝科举初创的时候,他们不一定能考上秀才。但是,在宋、明、清三朝,可能相当于一名举人。
一、古代科举的“三级制”
自隋唐开创科举制度以后,中国科考分级一直不太固定。刚开始的时候,主要是考秀才和进士。宋明之后,国家科举逐渐固定采取“三级制”,但事实上是四个级别。
首先是“童生”。一般人进公学(国子监)或府学,国家承认的私学里学习时,时候不论年龄、资历,没考中“秀才”的基本都叫“童生”。学完了参加地方上的考试,取得“秀才”身份,然后才可以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
第一级,乡试,又叫省试。三年一考,考中的人就叫“举人”,意思是得到了“举进士”的资格。乡试第一名叫“解元”,唐伯虎就当过解元。
第二级,会试,又叫春闱。三年一考,考中的人叫“贡生”。宋明以来,只要会试中选的人,殿试基本都会全部录取,成为进士。所以,考中贡生就等于是进士了。
第三级,殿试,考录“三甲”。殿试只考一场,皇帝亲自出题考试。一甲取3人,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三甲人数不等。
如今考上“清华、北大”的难度,相当于古代科举的哪一级?
这“三甲”中人(包括状元),全部统称为“进士”。不过区别在于,一甲叫作“进士及第”,二甲叫“进士出身”,三甲叫“同进士出身”。明朝的状元只有一个,就是一甲头名,在宋朝却不一定。
值得一提的是,在明朝的时候,考上“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而“秀才”是分三个级别的,第一级的叫廪膳生,第二级叫增广生,第三级叫附学生。廪膳生俗称“廪生”,国家会按月发给米粮。而增广生、附学生,是候补的“廪生”,将来也有机会得到米粮。
现在又有一种说法,在明代的时候,只有考中第一个级别“廪生”的人才能称“秀才”。因此有一些二级、三级的秀才,在外人看来只是考中了“童生”。
太平天国的洪秀全考中了“童生”,屡试秀才不第,怒而造反。假如,当初他能够考上秀才中的一等,就算中不了举,当不了官,最起码暂时能有一个铁饭碗,也许就不必造反了。无奈在古代的时候,秀才也是非常难考中的。毕竟,三年才有一次考试的机会,而考试主要考的是经、史和文论。
如今考上“清华、北大”的难度,相当于古代科举的哪一级?
虽然在科举中,国家规定要把考生的名字糊起来,又叫人用朱笔誊抄试卷,杜绝作弊的现象,但是判断文章优劣,仍然只凭主考官的主观好恶。因此号称明朝第一奇才的徐文才,终身都没有考中举人。而散文大家归有光,一生八次科考失利,六十岁才中了进士,已经是非常优秀了。
二、现代考试与古代考试
中国古代科举,启于隋朝。隋朝最初开科取秀才,根据《隋书》中记载:开皇七年(公元587)正月:制诸州岁贡3人。也就是说,当年全国一共录取“秀才”3人。
“秀才”在隋朝被称为“秀异之贡”,考核十分严格。不但要求精通经史,更要懂得治国方略。这一点对现代学生而言,是相当困难的。隋朝自从确立科考制度后,每年都开科取仕,终其一朝,共录取了10名秀才。
唐朝扩大了录取比例,但秀才、进士的人数依然少得可怜。到了宋朝的时候,白衣秀士们才能大规模地通过考试,进入国家权力的中枢。
如今考上“清华、北大”的难度,相当于古代科举的哪一级?
明朝的科考,从一开始就规定了各主要省份录取人数。洪武初年规定,直隶省一次录取100人,中原地区和湖广、山东、浙江录取40人,广东、广西25人。十余年后,规定有所松动。录取比例也有一定的提升,但云南、贵州等地只有10至13人。
明永乐十七年,会试录取比例大约是30:1,而殿试的通过率其实是百分之百。所以,明清时期最难的考试,事实上是“童生试”和“乡试”。“童生”本身不用考,“童生试”是指的“考秀才”。
特别是秀才第一级别的廪膳生,中了这个级别,就等于吃皇粮,国家拿钱请你读书,还有见官不拜的特权。没有考中第一个级别的秀才,考中第二、第三等,吃不了皇粮,依然可以参加“乡试”,中举人。
而“乡试”除了直隶,每一个省只有十至四十个名额。那么,乡试的参考人数是多少呢?在明朝嘉万年间,普通省份大概有二万至四万人左右,录取的比例在万分之一、二之间。所以,当年洪秀全考不上秀才(可能是没考上“廪生”),大明第一才子考不上举人,一点都不奇怪。
如今考上“清华、北大”的难度,相当于古代科举的哪一级?
古代科举限制比较多。在宋朝的时候,普通学生和教官、官吏的家属、同学、同乡、关系密切人,以及低级别的在职官员是要分开考的。普通学生参加的叫会试,教员、官员的家属参加“别试”,而低级官员参加“锁厅试”,严格杜绝徇私舞弊。
明朝还特别规定,考生必须在考卷的开头写下祖孙三代的姓名籍贯。妓女和商人的儿子、被朝廷罢官的人、父母丧期中的人没有资格参考。
结语
古代科举考试最难的其实是低级的“秀才试”和“举人试”。前者的第一等,是可以吃皇粮的,但是国家也有定额,一个州县也不过十几二十号人。
在中国古代,科举是寒门唯一上升的渠道。明代中期,乡试一次参加的人数最多能达到4500人(《明史·选举制》),录取比例只在万分之一二之间。而“童生(秀才)试”作为最低级别的考试,人数只会更多。
如今考上“清华、北大”的难度,相当于古代科举的哪一级?
所以,仅仅考虑到“通过率”的话,考中清华、北大,的确只等于古人考中“举人”。也就是范进那个水平。不过,那也是相当困难了。
不过,古代科考的内容和现代考清华、北大完全不一样。比较而言,现代的考试制度更加完善,课程设置也远比科举考查来得科学、合理。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243 字。

转载请注明: 如今考上“清华、北大”的难度,相当于古代科举的哪一级?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