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人里,7个牛津毕业。其中4个理科博士,3个教育学硕士。剩下一个是人大的哲学院教授。
——小7妈
08年也是个鼠年。
当时我尚年少,自主选择重新开启一段新的人生,追求一个新的梦。背水一战,孤注一掷,前途未卜,但仍一意孤行。
在09牛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时,我许了两个愿:
一所心仪的学校,和一个可托付的人。
但是我也知道,没有愿望可以轻轻松松实现。即使是心善的圣诞老人,也只敲乖孩子家的门。
多半时候,愿望只是个愿望而已。如果足够努力外加幸运,美梦也许会成真。
和我一样怀揣着激动和忐忑,打着背包飘洋过海敲开牛津大门的,还有几个年轻人。
我们操着各地的口音,学着各自的专业,怀着各自的大志,演着各自的故事:
帅,纯净善良,乐观耐劳。她一举手投足,总让我产生穿越到汉唐的错觉。我们同窗同导师,她带我吃牛津最大份的烤鸡翅,陪我坐穿图书馆的电脑室;
萱,清华毕业后在牛津研究生物材料,她的清华男友也一同申请到了牛津读博。早来几个月的她天天盼着男友“到位”。比翼双飞,羡煞旁人;
森森,萱萱男友(现老公)是个研究地球科学的可爱怪哥哥。把恐龙当“萌宠”,没事去山里捡个化石。不背一背恐龙年代史,都不好意思跟他开口聊天(不过我到现在还没记熟);
一萌是比我们晚几年入学的教育系同门小师妹,通过“牛爸津妈”这个公众号我们才相认!她和我一样,都从牛津捡回了个“可托付”的人。
她捡回了攻读物理学博士的帅气才小子,我捡回了为数学落发的小7爸。
那个牛年,我们都是青涩学子。
这个牛年,我们都已为人父母。
毕业后,大家各奔前程。生娃后,我们又因为热衷教育把目光聚焦到了一起。
在时间的年轮里开着碰碰车,有缘总会再碰头。
大家可还记得这顿年夜饭?赵大爷正在卖拐呢!
去年年底,我满怀期望但又不敢奢望地给这群牛津的小伙伴们发了条信息:
“我有一个想法,不知道你们愿不愿意把在各自专业方面的育儿经验分享出来?我们各自的专业不同,看待育儿的角度和发挥的特长也不一样。
还有,希望大家能和我一起挑选和试用各类教育的产品工具。
小7现在三岁多,一些偏小龄和偏大龄一点的玩具,也没办法给她使用。而且我一个人的观察角度,也怕不够客观。”
信息一发出,我像等待考试结果出来时一样心情忐忑。
没想到,半个小时内就收到了小伙伴们一致的回复:
向上滑动观看。
一时间,我真的是十分激动+万分感动,万分感动+十分激动。
接下来,我需要想的问题是:
怎样把这样一个牛炸天亲友团的威力,发挥出来呢?
虽然我们曾挤进过象牙塔,亲身演绎着教育改变命运的奋斗故事。
但当“放下书本,立地当妈(爹)”的时候,也会和所有新手爹妈一样,有诸多的不确定和拿不准:
中文分级阅读有没有用?
多大学下象棋等博弈性棋类合适?
家庭教育面临哪些共性问题?
怎么在家里引导小朋友对自然发生兴趣?
这套积木看起来好不好?
2岁/3岁/8岁孩子会有哪些什么体验?
......
在我们私人的【牛爸津妈圈】里,朋友们都各怀绝技互相支招。在今年的公众号内容上,也能期望看到牛炸亲友团对育儿不同角度的解析和实操!
天团第一次小试牛刀,就是试用答应大家元旦后会推出的【牛爸津妈 · 动手&发现蓝翔系列】。
小伙伴们在分头体验后,都给出了不同角度的观察和真诚建议:
向上滑动观看。
正是这些不同的声音,帮我做出更客观的描述,更深入的观察,给出更准确的推荐。
感谢小伙伴们付出的宝贵时间!
2021,转眼又是个牛年
无论我们曾经背负了怎样的2020,但新年一到,总会心生新的希望。
有希望,就会有力量!
有力量,更会有希望!
困难要来,是它的事。
乐观面对,是我的事。
相亲相爱,互帮互扶,同背同负。
写这个小小的公号,像是划亮了一根小小的火柴。如果能温暖你心里一个小小的角落,照亮你前方一段小小的路。
那我们读过的书,走过的路,也有了更激动人心的意义!
新年伊始。再次感谢我牛津的小伙伴,他们是:
笑笑妈(牛津大学硕士,儿童教育方向 Child Development & Education)
笑笑爸(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哲学院)
11爸(牛津大学博士,地球科学 Earth Sciences)
11妈(牛津大学博士,生物材料 Biomaterial Science)
Emma(牛津大学硕士,研究方法论方向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ology)
L先生(牛津大学博士,凝聚态物理学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小7爸(牛津大学博士后,数学表示论方向 Presentation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