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脚下的汪古部,消失了的神秘草原部落
大家好,我们的小思姐聊生活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在700余年前的内蒙古阴山一带,曾生活着一个强盛的草原部落——汪古部。他们讲突厥语,信奉景教,并在阴山北部的达茂草原建了一座气势雄伟的赵王城。而今,随着时光流逝,这一强盛的部落连同他们所信仰的景教都神秘地消失,只留下一座残垣断壁的敖伦苏木古城遗址。
消 失 的 王 城
早在1200年,奈曼部族的王塔阳汗,忧虑于铁木真的势力坐大,为躲避铁木真的兵锋,把逃散的各部族都召集在一起,结成新的同盟。塔阳汗策划和汪古特的酋长阿剌兀思剔吉忽里协力攻击铁木真。而阿剌兀思剔吉忽里却反水投奔铁木真旗下,把塔阳汗纠结势力的秘密报告给铁木真。待成吉思汗的铁骑滚滚而来,汪古特便将自己的军队直接归入成吉思汗的麾下,听从一个苏勒德下发出的任何号令。成吉思汗因此把金国所有的马匹、骆驼和其他在长城沿线饲养的家畜收入囊中,这大大地充实了成吉思汗军团的实力。
汪古特对于成吉思汗军团来说其所踞守的地带至关重要。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游牧民族南下进入中原,都经过这里,而此时金国的牧场又格外缺乏,基本上局限在汪古特的手里。需要马匹时,就得从汪古特手中买进。而让金国始料不及的是,汪古特早已背叛金国归属蒙古了。
近几年,笔者曾数次进入到达尔罕茂明安草原深处去探寻汪古部这个神秘部族留下的遗迹。
在内蒙古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百灵庙镇东北约40公里处,在艾不盖河北岸的冲击平原上,蒙古语称作敖伦苏木(为众多的庙宇的意思)的赵王城遗址就坐落在这里,这就是当年汪古部的首府。因汪古部首领被世封为赵王,所以该城又称为赵王城。该城南的艾不盖河,古称黑水,不知何时改名艾不盖河,有人认为可能是汪古部首领爱不花的谐音。从河道和河岸的断面看,河水已经大大北移,靠近城市南垣。
古城平面呈长方形,城墙用暗红色土分层夯筑。北墙长960米,西墙长580米,南墙长950米,东墙长560米。方向北偏西约40度。东墙残高约3米,其余三墙仅剩断断续续的残壁,墙基宽近2米。在东、西、南三墙开设城门,并在外侧加筑瓮城。城四角有角台。1927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员、考古学家黄文弼在考察该城时发现了《王傅德风堂碑记》汉文石碑和一通蒙文石碑,证实了此城址就是赵王城。1932年,美国人拉铁摩尔也到此城考察,获得了景教墓顶石资料。这两次重要发现,在中外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日本学者江上波夫先后于1936年、1939年、1941年三次考察了这座古城。
开 化 的 部 族
汪古部的称谓及其族源问题,中外学者多有研究。史籍记载汪古之名始于金末,在汉文史籍中有汪古、汪古惕、雍古多、瓮古、王孤等多种不同的译写。据《新元史·阿剌兀思剔吉忽里传》谓:“汪古部乃白达达十五部之一。本为布而古特,亦曰贝而忽特,辽人称为乌而古,屡降屡叛,后为金人所抚,属西北路招讨司。大定后,北族(即蒙古)渐强,金堑山为界,以限南北,乌而古有帐四千,居界垣之冲要,屏蔽山后诸州。蒙古谓长城曰盎古,又讹为汪古;又有,汪古的名字源于瓮衮,瓮衮蒙古语神也。”《朔平府志》称:“神山在归化城北四十里。”
由此可知,瓮衮、汪古只是一词的不同译音,应是“神”之意。汪古部当是以所居的瓮衮山为该部族的名称。汪古部的族源历来有不同说法,不过突厥一说相对集中。普遍认为属于突厥族中的回纥(或回鹘)的一支,如说汪古是“西域聂思脱里贵族”,“出于花门(指回纥)贵种”,“色目三十一种之一”,也说属突厥诸族中的沙陀的一支,如谓汪古是“沙陀雁门节度使之后”,“汪古部,亦沙陀突厥也”。考古学家认为:汪古部长期盘踞长城塞外,直到13、14世纪依然使用突厥语,并有使用叙利亚文字的事实,通过汪古部的墓志铭已得到证实。自唐以来汪古部就踞于阴山东北即云中北面,历经七八百年之久,以归化城为其前哨地,窥伺中原形势,利用其扼守长城的地位,处于外蒙古与内地之间,以谋取其种种利益。换言之,利用塞外民族的势力,有时助金虐宋,有时从元亡金,而从中牟利。他们是比较开化的部族,由于昔时交通不便,得以保持其蝙蝠式的生存法则。
自金末到明初汪古部的首领计有16个,其中阿剌兀思剔吉忽里是蒙元时期汪古部的始祖,这个名字是突厥语名,阿剌兀思是人名,是突厥语“杂色鸟”之意,剔吉是突厥诸部首领所用之尊号,忽里是官号。阿剌兀思剔吉忽里原为金国守护金界壕,后在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年)诏谥其曾孙高唐王阔里吉思为高唐忠献王的同时,被追封为高唐忠武王。金末,界壕之北的蒙古人在成吉思汗的统领下日渐强大,金“章宗又以为患,乃筑新长城在静州之北”,而这正是阿剌兀思剔吉忽里驻守的那段长城。《金史·地理志》载,这段金界壕“经临潢、金山,跨庆、桓、抚、昌、净州之北,出天山外,包东胜,接西夏”。
世 代 的 荣 耀
13世纪初,随着蒙古的兴起,蒙古草原的政治形势急遽变化。当成吉思汗建蒙古汗国于斡难河时,“授同开国有功者”九十五千户,其中就有“汪古惕阿剌忽失的吉忽里古列坚五千户”。“古列坚”是驸马的意思。当成吉思汗攻金时,阿剌兀思剔吉忽里不仅将守护的界壕交给了蒙古大军,还把给金国饲养的全部军马提供给成吉思汗,并且助成吉思汗的蒙古军一举攻下净州一带的要塞乌沙堡(今乌兰察布市兴和县)。接着南进武川,跨越大青山,南出丰州,使蒙古军队迅速攻下呼和浩特平原及东部的大同一带。
汪古部首领阿剌兀思剔吉忽里归附成吉思汗之后,成吉思汗“仍约世婚,敦交友之好,号按达-忽答”,按达为结拜、朋友之意;忽答为亲家之意。可译作“结拜兄弟和亲家”。成吉思汗家族先后嫁予汪古部首领的公主有16个。
阿剌海公主是成吉思汗第三女,曾先后嫁予阿剌兀思、镇国(阿剌兀思哥之子)、不颜昔班和孛要合(阿剌兀思长子及幼子)。
蒙元之际,由于蒙古军队的频繁征伐,男子的主要活动都集中于行军打仗中。这样后方的生产与生活必然主要由妇女来承担。下嫁汪古部的公主,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在特殊的环境和时代,必然更加特殊。所以监国公主(阿剌海)、独木干公主均长期主政,甚至“监国”。
从为金国戍守边墙的部族,到大蒙古国的贵胄,汪古部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汪古部随蒙古军四处征伐,势力范围不断扩大,不仅局限于原来的阴山以北一带,阴山以南的丰州、云内州、东胜州“西三州”地区也成为汪古部的管辖范围。
成吉思汗与汪古部的联姻是规模较大的、持续不断的通姻,这也有别于前代和亲而与清代的满蒙联姻近似。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为了巩固这种联姻,采取了政治、经济多种手段来满足汪古部统治者的利益需要。在政治上,蒙元政府始终给汪古部首领以特殊优容的礼遇,使其地位高于国内其他民族。历代元朝皇帝都根据汪古部首领效忠元廷的程度,封王授爵,并代代世袭。经济上,汪古部首领与蒙古诸王一样,有自己的领地,享受着直接征收租税的特权。遇有灾荒年他们还开仓赈济。元廷对汪古部将政治、经济、通婚三种政策交互使用,相辅相成,使之构成命运共同体。而汪古部对维护祖国统一,制止、平息西北诸王叛乱,无疑起到了巨大作用。这对于边疆地区与中原内地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交流,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作者:贺志宏(编辑:贺怡欣)
版权声明:本文为包头晚报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你错过的好新闻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