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云十六州只是皇家的颜面而已,老百姓其实是根本不关心它在中原帝国手里还是在游牧帝国手里的。
幽云十六州,即北京到山西大同一线,这里是农耕与游牧的分界线,拥有此地,那么中原王朝就有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屏障。
幽云十六州之所以成为中原帝国的伤疤,只是被官方宣传出来的,宋帝国借此来给自己军事力量的孱弱甩锅而已:不是我们大宋怂噢,只怪幽云十六州被契丹这群野蛮人给抢走了!
我们总是有一种错觉,好像丢了幽云十六州,从此汉族政权就再也抬不起头,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实则不然。
《孟子》早就指出过: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地利不如人和……
事实上,朱元璋的明军一鼓作气就拿下了幽云地区,这不争的事实表明:只要中原王朝实力足够强大,幽云十六州根本就不是牢不可破的要塞,远远没有传说中的那般重要。
那为啥帝国上上下下都弥漫着对幽云十六州丢失的遗憾和感伤呢?那就是汉族统治阶层荣誉感和自信心的丧失,要谈到文治武功,大家都向往汉唐盛世,都有“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情结。这只是一种以汉族为本位的狭隘民族主义观。
其实,早在北宋以前,幽云地区就落入过游牧民族手中,比如十六国中的前秦以及北魏帝国,这些游牧帝国都曾牢牢控制幽云地区,而且还控制着整个北方!
鉴于前秦、北魏都积极推行汉化,中原王朝的统治阶层只能痛骂“五胡乱华”,也不曾诿过于幽云地区。为啥?因为都是一家人!因为随后的隋唐帝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赫赫威名,一扫之前的阴霾!
唐宋之间的五代十国乱世之际,石敬瑭为了从后唐政权手中抢夺皇位,把幽云地区许诺给了北方新兴的契丹作为联盟的见面礼,并自称儿皇帝,这一再简单不过的军事合作被官方妖魔化。宋帝国把石敬瑭塑造成汉奸,后世所有的脏水都泼过来了:要不是石敬瑭一己私欲出卖幽云地区,我大宋就能恢复汉唐的辉煌,就能如何如之何。
实际上,石敬瑭是沙陀突厥人,地地道道的胡人!幽云地区也根本不在他手中,只是一张空头支票!也就说,石敬瑭不是汉奸,也没有卖国。历史总需要替罪羊,像石敬瑭这样的胡人就成为了最好的替罪羊。
幽云地区掌握在契丹人手中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至少对辽宋双方底层老百姓来说,这绝对是好事。辽国可以用幽云地区的税收来维持帝国的开支,不必费力南侵;宋帝国则不必耗费大量钱财来守卫幽云地区,可以专心搞国内经济社会建设。
所以,教科书上的澶渊之盟意义是十分巨大的,利国利民,辽宋双赢!用钱买和平一点都不屈辱,30万的岁币就能换来一整年的和平,而如果是发动一次战争,且不说能否胜利,随随便便就是几百万上千万的开支!
一战功成万骨枯。北宋末年,宋微宗就派童贯联合金国收复过幽云地区,可惜收回来的只是残破不堪的空城,皇帝和士大夫的面子是满足了,可苦的还是底层老百姓。
而帝国高层一次次失信,一次次反复,最终激起了金国的野心,导致靖康之耻,这纯粹是自找的。官方当然不能让皇帝为此买单了,想要恢复汉唐盛世简直是做梦,受气包宋帝国只能让石敬瑭及幽云十六州来给自己的愚蠢和无能买单。
和平换来的只是皇家的屈辱,却是高度的繁荣自己老百姓的自由。大家都知道,宋朝是最为开明富庶的朝代,是穿越的首选。作为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宋朝,皇家确实权力不怎么大,正如宋神宗所言“痛快事一件也做不得”。老百姓的小日子是很滋润的。
辽金在占领了幽云地区后,也效仿宋帝国的一些制度,搞什么南面大王、南面官,用汉人的逻辑来治理汉人,这些地区的老百姓又何乐而不为呢?陆游所谓的“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只是一厢情愿而已,文人墨客的意淫罢了。
只要能吃饱饭,过上好日子,我管你皇帝是姓赵还是姓耶律或者完颜?
这里有一个问题,究竟何为华夏?只要你认同中原的传统文化,你就是华夏!只要你能给老百姓带来福祉,你就是华夏!所以,身为汉人的元好问(诗人)以金朝遗民自居不肯降元,身为汉人的张昶(大臣)以元朝遗民自居不肯降朱元璋。
综上,幽云十六州并没有官宣的那么重要,地理要塞从来不是帝国的核心竞争力,强大的文化影响力才是。幽云十六州只是宋帝国皇家心中永远的痛,却未必是底层老百姓的痛。
所以,我们国家从不轻言动武,也未曾扬言要夺回清帝国丢失的那些大片领土,战争永远都是失败的政治。当然,新时代有新的民族观,该争的地方还是得争,毕竟关系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