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劳动教育,锻造空天英才--青航校开展劳动教育系列活动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

记者:宋宇晟

蜀地从来不缺传说。最近,这些流传久远的传说,竟然与三星堆遗址考古的新发现遥相呼应。

那么,三星堆的考古发现成果,是否与后世文献记载吻合?这些传说中又有多少是真的呢?

加强劳动教育,锻造空天英才--青航校开展劳动教育系列活动

金面罩青铜人头像,1986年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三星堆博物馆供图

古蜀王曾得道成仙?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李白在他的名作《蜀道难》的开头就说到了蜀地的过去。但这些描述带有明显的文学色彩,其中既能看到当时蜀地传说的痕迹,也有夸张的成分。

在今天人们了解的文献中,集中记载先秦时期蜀地传奇故事的不外乎《蜀王本纪》《华阳国志》等书。

综合这些文献的记载,最初的蜀王被称为“蚕丛”,后一代蜀王名“柏濩”(一作“柏灌”),再后一代蜀王名“鱼凫”。

这正是李白在《蜀道难》中所说的“开国”蜀王——“蚕丛及鱼凫”。

加强劳动教育,锻造空天英才--青航校开展劳动教育系列活动

金面具残片,三星堆遗址出土。金沙遗址供图

有趣的是,文献对这些蜀王的描述颇具神话色彩,像鱼凫就“得道成仙”了。

例如,《华阳国志》载,蚕丛死后,以石质的棺椁入葬;而鱼凫王“忽得仙道”。

《蜀王本纪》所述更为神奇,其中称,蚕丛、柏濩、鱼凫三代各自都活了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同时,书中也写到了鱼凫“得仙”。

虽然如神话一般的描述并非真实历史,但也给蜀地的过往蒙上了层层迷雾,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这些传说可能是真的

那么,这些记载蜀地故事的典籍都不可信吗?倒也不是。事实上,已有学者猜测,三星堆遗址就处于鱼凫时期。

三星堆的考古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一些传说中的内容,比如“纵目”。

加强劳动教育,锻造空天英才--青航校开展劳动教育系列活动

三星堆文物中最具代表性的巨型纵目青铜面像。杜佳 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华阳国志》提到蚕丛“其目纵”。很长一段时间内,后世之人难以理解文献中这样的表述,直到三星堆纵目青铜人面像等文物出土,大家才有了直观的了解。

这件青铜人面像不仅眼球呈圆柱状,而且明显突出于眼眶之外。相关研究认为,这明显具备“纵目”特征。而三星堆考古发现的文物中,不乏对眼睛进行夸饰的情况。可见所谓“纵目”之说并非无源之水。

此外,古蜀地与外界的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考古实物所证实。

加强劳动教育,锻造空天英才--青航校开展劳动教育系列活动

“祭祀坑”里的文物。 安源 摄

文献记载,蜀地在商周之际,已与中原存在交流。从考古成果来看,应当是属实的。

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冉宏林在20日举行的通气会上就明确表示,殷墟遗址出土的铜尊、铜罍、玉戈等一系列器物都能在三星堆遗址找到形制相似的器物,这可以体现其和商文化的关联。

由此可见,李白诗中“不与秦塞通人烟”的说法并非史实。

这些记载有待考证

比照文献资料,我们还可对古蜀历史有哪些猜测?

在三星堆考古中,大家很关注的一个问题是,三星堆究竟有没有文字?

根据今人可见的文献所载,古蜀人是“不晓文字”的。

在考古层面,虽然目前仍未发现文字,但冉宏林曾透露,考古人员在很多陶器上发现有刻画符号。而他也倾向于认为三星堆“有文字的迹象”。

但究竟能否找到有文字的文物,仍需要进一步考古发掘。

加强劳动教育,锻造空天英才--青航校开展劳动教育系列活动

考古工作者在发掘现场工作。安源 摄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雷雨坦言,那么发达的青铜文明,按理说是应该有文字的。他猜测,可能古蜀人的文字写在了木头上或者是写在了丝、帛、绢之类的有机物上面,现在完全毁掉了。

就在23日,专家推断,三星堆4号坑距今约3200年至3000年,属于商代晚期。

伴随着谜底一步步揭开,3000多年前那段曾被湮没的历史不久或重见天日。

参考资料:《华阳国志》《蜀王本纪》《中华文化通志》《巴蜀古史论述》《古史辨》《走出疑古时代》《扬雄〈蜀王本纪〉与古蜀传说》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490 字。

转载请注明: 加强劳动教育,锻造空天英才--青航校开展劳动教育系列活动 - 楠木轩